单元“类结构”教学,见证语文课堂生长

2018-11-04 15:22刘学爱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2期
关键词:写景风筝鲁迅

刘学爱

单元的存在,首先是一种“类”的存在,在其一定的结构体系,忽视单元的“类”和“结构”,自然无法帮助学生实现通过构成现实的结构来构成内心的结构,拥有自发生长的力量。何为“类结构”?用整体论的观点,就是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排列与综合。所谓单元“类结构”教学,是指在文本解读和学生分析的交融共生中教师本着整体性、结构性的教学思想,将一组在体裁或主题、语言表达手法、结构类型等方面,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材与教学资源进行通整,组成教学单元结构,进行再开发和再创造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学到的知识也不再是杂乱无章的,老师会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我们怎样才能精准地抓住这个类结构呢?

一、如果教材中原单元主题集中的,就充分利用原单元资源进行教学

如:我们在实践中上了这样的单元总结课《这边风景独好》。在研讨中,我发现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通过对四季风物的描写,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虽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出现了一个以游记为主题的文言文写景单元。但是以散文为主的写景单元,在初中课本中只此一处,学生对于写景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从这里开始,也应该在这里有一个总结和整体的把握。于是我设计了单元总结课《这边风景独好》,通过重温精彩句段《春》第四段,《济南的冬天》第三段,总结写景方法,形成方法结构(正侧结合、合理顺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巧用修辞),建构自己的知识树。用结构自学赵丽宏的《望月》片段,并且以“秋”为话题写一段话,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材原單元主题不太集中的,就改组或重组原单元后教学

我教授《风筝》时,是给予这样一个想法:初中课本中选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九篇,《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鲁迅作品的第一篇,选择这样一篇具有典型性的课文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建立类的基本结构意识,初步了解类结构特点和学习类课文的基本过程、方法结构;然后,以学生拥有的类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类的基本学习过程、方法为基础,继续学习鲁迅的其他作品。争取做到触类旁通,前后勾连,做到学一篇文,迁移到教一类文。孙元涛教授以《风筝》为例给我们讲了何为教结构用结构?他说:“《风筝》作为这个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中的训练点有哪些体现,我如果教会了这篇文章,对这个单元的其他文章有什么辐射,教这个结构,然后让学生在其他的文章中用这个结构。《风筝》是初中阶段鲁迅的第一篇文章,一定要突出鲁迅这个人物形象,一定要突出鲁迅的理性的批判,一定要突出鲁迅文章的语言特点,这三种意义上的结构,不仅仅是在单元结构中,还在于在初中阶段要学习的所有鲁迅的文章中都会起作用,当我们把这种结构教给学生,学生在运用中实现用结构。这就是教结构用结构。”这样的选点设计还是得到了孙元涛教授的肯定,也为我们进一步的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增加了信心。

单元“类结构”教学方法是当前教育上的一个创新。国内外许多教育家曾提出“结构教学”的思想,如美国的布鲁纳、中国的叶澜、宜兴实验中学的“两类结构”教学方法等。它正在被更多的学校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它不但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有效提升智慧的发展。

我在授课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老师不独占着课堂的时候,班级里就会听到学生的笑声和各种不同的声音,课堂就会焕发生机与活力。学生在解读两段的求异环节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度的,是发散的,让他们把控课堂的节奏。授课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与思索。我想这就是所说的要重心下移,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们所教的语文知识必须是在学生生命成长视野下的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吸收新知识,并且与自己的生命体悟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大家对单元类结构教学的认同,促使教师教学设计的改变,课堂结构的改变,教师、学生行为的改变。备课更详实,对于学生的了解更深入,课堂上的沟通对话更顺畅。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有效。单元类结构教学,见证了语文课堂的生长。

猜你喜欢
写景风筝鲁迅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孔乙己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写景成语连线
阿迅一族
如何写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