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俊
在语文课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掘和能力的拓展;无论是情感态度技能的培养,还是品德价值观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不断探究。教师既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简单地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
因此,应该坚定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只有尊重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决张扬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以此来设计语文课堂内的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才会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预期性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可以进行以下的尝试。
一、扣住文章题眼,教活一课
题眼是联结题目和文章的关键点,把她显现出来,就可以从大方向上判断课文的内容梗概、范围或主旨。优秀语文篇目,常常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眼。这些题眼,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有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备课时我着力引导学生找准一篇课文的题眼来领活整篇课文。
例如教学巴金的《繁星》,自己先引导学生找出题眼“繁星”,然后循此思考,提出问题:围绕“繁星”记写了什么事情?记写了在哪些地方观看繁星?为什么要记写繁星?这样找准题眼,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开辟了一条理解文本的路子。抓住文章题眼,极短的时间就教完了全文。学生既把握了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思路,明确了文本中心,掌握了重点,关键是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举数得。再学习相关文章时就会轻松上路,迎刃而解地理会文本了。
二、捕捉中心语词,开篇结句
一篇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诸多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的,而是有主有次的。有些文本的作者,常常在文本中精心安排了关键句,或者暗示题旨,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概括内容,或者凝聚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
叶圣陶先生曾經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语文课中,我时常抓住文中的重要的字、词、句,用简炼、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细读深品有些语言的内在含义,以深入感受其内在美。
三、精心导引一段,拨通全文
一篇课文,一般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了它们精心指引,就可以拨通全篇;有些课文的段落呈并列式结构,段落之间无轻重之分,也可抓住有代表性的一段悉心指导,其余各段则需要略加指点即可引通。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简洁优美、情深意蕴的,还会有绘画美、含蓄美和音乐美。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能够精心导引一段,就可以拨通文本的课文是比较多的,关键是要引导并且触动学生如此自主学习的思维与方法。因此,教读这些课文,大可不必平分秋色地逐段讲学,而要精心导引一段,拨通全文。
四、抓实文本概要,面上入手
抓住一篇课文的概要,是为了对课文先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就是把握课文梗概。再由此展开有效教学,深入到课文的各个局部,沟通联结关键的微末细节,以便进一步印证、丰富、完善这个初步的整体认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时代的号角呼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里“当家作主”,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地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遴选抉择,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素质才能得以大幅度提高。
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语文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欣赏能力的重要渠道。只有语文教师积极汲取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就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