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浩文
一、传统教法重视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前人总结了许多“读”的宝贵经验:“文选烂,秀才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代的学校,诵读之声不辍,所以有手肘成胝之说。叶圣陶说:“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会背”,“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长的文章可以挑出精彩的段落来多读,读到能背”。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
二、更新教法训练读
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没有引导學生在阅读中积极活跃地开展思维活动,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时甚至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尽管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专业课,但又是学生最头疼、最不乐意学的一门课,这是因为教得不得法,读得少,讲得多,每教一课,总是从作者作品、时代背景、字词语句、段落层次、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面面俱到,滔滔不绝,生怕少讲一个标点就会误人子弟似的,就是轻视了读。如此教法,再生动的课文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兴趣,不爱学习。因此读得结结巴巴,写错别字,出现病句,词不达意,究其原因,就是读得少,学法不当,致使学习语文花费时间多,效果不好,效率不高。从心理学和认识的观点看,“兴趣”是学会一切知识、掌握所有技术的起点,语文教学终究要开展默读、精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只有读进去,才会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爱学,才会着迷,才会产生动力,才会把知识学深学透。
三、指导学生认真读
朱自清的《春》就很适合读,从读中让学生通过字词句章的内容、结构和写作方法等掌握语文表情达意的工具作用。《春》选用了春山、春水、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等景物,写出了春光美媚,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春花为例,作者写了春花之繁、花色之美、花果之甜、花间之闹、花类之广。“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文字中,作者用动词“满”“闹”“遍”“散”和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从色、香、味几个方面,由静态到动态的不同角度去写,非常生动。只有指导学生多读、熟读,直到背诵,才能感受作者生花妙笔表现出来的美妙意境,才能体会江南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迷人风光。
四、情感中的美可以陶冶情操
情感中的美,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陶冶人的情操。但是“恨”的情感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例如,在一次教学中,教师问学生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都默不作声。提示说:是“爱”还是“恨”,学生齐声说“恨”。但随后就有学生问:“恨”也是情感吗?教师说:“对,恨不但是情感而且是人类情感的重要部分,不然怎会有爱憎分明?”于是,在教学《范进中举》时,不仅让学生知道,范进是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无数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他的成功,他的发疯,很丑陋,也很可怜,更要让学生痛恨造成这一人物的根源——封建科举制度。范进的发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后的范进,他时来运转,得到众人的簇拥,得到张乡绅的认可,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这才是荒谬的。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无论对美的事物的爱还是对丑的事物的恨,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爱恨的标准和方法明示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和作家作品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操,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课,就不单是读、写了,而是学生如何分辨美丑、善恶的思维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