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鼎超,衷诚明,郭铧艳,陈言柳,张林平*,黄永平
我国樟树病害分布及防治研究进展
杨鼎超1,2,衷诚明3,郭铧艳4,陈言柳1,张林平1*,黄永平1
(1.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特色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5;2. 常州宁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25;3.江西省南昌县林业局,江西 南昌 330200;4. 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樟树是我国长江以南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的重要树种,具有用材、园林绿化、油料、药用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近年来,一些樟树栽植区的病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樟树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国内樟树自然分布区和引种区病害的种类、分布、病原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樟树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我国樟树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樟树;分布区;病原;防治
樟树[(L.) Presl],别名香樟、樟木、芳樟等,属于樟科(Lauraceae)樟属()常绿大乔木[1]。是我国长江以南亚热带地区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重要的树种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西南各省以及台湾南部等各省市区[2-5]。随着樟树的栽培选育驯化和园林绿化的利用,樟树分布已有向北引种的趋势。樟科植物具有很多其他植物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珍贵用材、油料、药用、园林绿化和生态等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6-7],也是我国樟科樟属植物中生态和经济价值显著的自然资源[4]。但由于长期大规模引种驯化,人工大面积种植,重利用、粗放管理经营等诸多因素,导致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且严重。特别是近年来,樟科诸多植物中单一经济园林树种的栽培,加上南方适当的气候条件,为林区及园林苗圃、工厂原料基地等樟树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樟树植物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樟树香料及园林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我国樟树病害的研究概况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指导和开展我国樟树病害研究及解决生产中的樟树植物病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樟树由于速生且材质优良,在用材、医疗药用、油脂加工、园林绿化和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8]。大量研究表明,我国樟树自然分布于北纬10°~34°,东经88°~122°[5,9-10],分布广、资源量大。根据我国亚热带樟树的温度适宜区[11],长江以南以及西南地区是我国樟树主要自然分布区,主要以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台湾、云南、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省等各市区县的低山平原区为集中分布区[3, 5](图1)。
张旻桓等[12]调查了我国淮河以北常年最低温在-8 ℃的河南和江苏的黄淮区域等五省市区樟树北移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种的樟树耐寒力不同,且同一种的樟树中在不同耐寒力等级中也存在很大差异,香樟最为耐寒,能耐绝对最地温-14℃~-16 ℃。最终划分了我国樟树北移的3个区域,一为淮河流域“汉中-南阳-信阳-合肥-南京”,年绝对最低温在-16.6 ℃~-14 ℃;二为黄河流域“西安-郑州-徐州-连云港”,年绝对低温在-20 ℃~-19 ℃;三为海河流域“石家庄-天津”绝对最低温度在-27.4 ℃~-20 ℃,其3个区域引种的均为耐寒的香樟树品系。因此,我国樟树的主要引种区位于黄淮海平原南部的黄淮地区和山东丘陵地区。
图1 樟树的温度适宜度分类示意[11]
长江以南及西南地区是我国樟树的重要适生区,其樟树自然适生、人工栽培、种植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13]。近些年,我国部分省市(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南、湖北、云南等)以樟树作为“省树”、“市树”而广泛推广示范种植,成为了苗圃、园林绿化、经济林、药用林、工业生产林等重要的树种之一,在城乡环境美化、生态修复、农民创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随着香料加工企业的需求扩大,江西各地农民租赁山地种植樟树油料树种,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3]。然而,大面积栽植樟树纯林,为樟树病害发生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14],导致这些区域樟树病害的发生较为严重。黄淮及以北地区樟树病害约有13种,其中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为樟树枝枯病、樟树烂皮病、樟树黄化病、冻害等,发生面积广且严重;长江及以南樟树病害约有23种,其中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为樟树枝枯病、樟树炭疽病、樟树溃疡病、樟树白绢病等。通过文献分析表明,樟树不同病害的发病程度在引种区与自然分布区存在很大差异,如樟树黄化病在自然分布区其危害程度较低[15],在引种区却异常严重[16],引种区域樟树黄化病比自然区域严重,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区域其土壤性质、立地条件等不同所导致[17];樟树冻害只在北方引种区严重发生[18],是由于引种区的温度低于樟树的耐寒而造成严重冻害。根据统计发现,樟树炭疽病和枝枯病在引种区发生程度远大于自然分布区,可能是由于不适的环境迫使樟树抗病性降低而易受到病原真菌的入侵;而樟树溃疡病在长江以南各省市发生却比黄淮以北地区严重,由于樟树溃疡病属中温高湿性病害,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性气候是其发生的最有利的条件[19-20]。同一种病害病原能在不同区域发生,如以胶孢炭疽菌()引起的樟树炭疽病[21-23],在樟树自然分布区和引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这可能由于病木通过不同区域间调运使其病原菌在不同的环境间逐渐得到适应。另外有些病害仅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引种区均未发现如樟树褐斑病、樟树赤斑病、樟树粉实病等[24-25],这可能由于这些病害仅适应在高温高湿的区域发生。
根据文献资料统计,我国樟树病害约有30种,其中真菌性病害22种、细菌性病害2种、生理性病害2种、螨类病害2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和攀绕类植物1种(图1),这些病害在我国樟树栽植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为害。
图2 我国樟树病害发生种类
2.1.1 叶部真菌病害 樟树叶部的真菌病害有10余种,主要为炭疽病(sp.[26-28],[21-23, 29-32][23, 33][34])、叶斑病([24, 26, 35][23])、灰斑病([36]sp.[23])、白粉病([36],sp.[22-23, 33, 37-38],[23])、叶枯病([36],[23])、煤污病([24]sp.[23],sp.[23])、藻斑病([24, 33])、赤斑病([25])、锈病([35])、赤枯病([36])等(表1)。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炭疽病,其病原多样且在全国发生范围极大,特别在园林苗圃和幼林中危害最重,主要发生在我国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重庆、湖北、广东等地。樟树的叶部病害及病原虽种类多样,发生普遍,但在短期内危害性较小,特别是樟树锈病,属于转主寄生病菌,只有在周围植有松柏科的圆柏、龙柏等树的特定环境条件下才可能发生,分布区域较窄,且对樟树没有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易受忽视然而研究报道较少[35]。
2.1.2 茎部真菌病害 樟树茎干真菌病害往往会给樟树产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而这些病害极受关注,研究也更加系统。目前,我国樟树茎部真菌病害约有12种,分别为溃疡病(sp,[19, 26, 39-42][43][21, 31-32, 44-45]sp.[22]sp.[23]sp.[23]sp.[23])、炭疽病(sp.[26-28],[21-23, 29-32][23, 33][34])、枝枯病(sp.[26],[23, 27, 32-33, 46],sp.[23])、白粉病([36],sp.[22-23, 33, 37-38],[23])、煤污病([24]sp.[23],sp.[23])、褐斑病([25],sp.[23])、白绢病([22, 25],[23])、膏药([22, 26])、赤枯病([36])、烂皮病([47])、疫霉病([48])、干腐病([23, 46])等(表1)。其中发生危害最为严重的是溃疡病,该病不仅病原真菌种类多样,而且在我国樟树种植区发生面积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主要危害樟树幼苗,且发病率高[19],是樟树病害防控的重点。此外,炭疽病也是樟树茎部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害的发病率高,对樟树叶和茎干具有双重危害,感病后造成大量的叶片脱落,茎干枯死,影响其正常生长,给城市生态园林绿化造成较大的损失[49]。
2.1.3 根部真菌病害 目前,樟树根部真菌病害报道相对较少,且根部病害在不同区域发病程度不一。樟树白绢病([22, 25][23])在广东、浙江多数樟树种植区发生,属于樟树茎部和根部双重病害,由基部侵入,高位多雨发生严重,根部腐烂全株枯死,造成严重损失[22]。根腐病([26])主要发生在我国福建省。疫霉病([48])主要发生在东亚和南亚等地区(表1)。由于我国樟树培育少用实生苗造林,发生较少,因此,对樟树的根部真菌病害研究不多。
2.1.4 果实真菌病害 我国樟树果实真菌病害据报道仅有一种,由外担子菌([24-25])引起的果实粉实病,主要危害樟树果实,仅在广东、四川有报道(表1)。病菌易从顶稍和叶痕伤口处入侵,由上而下褐斑连成片,后导致樟树韧皮部腐烂,影响养分传输,枝叶脱落直至枯死[25]。由于该病害属于高温高湿性病害[25],限制了其扩散传播,因此报道相对较少。
对于樟树细菌病害,仅见我国广东省有报道,分别由黄单胞菌([23])引起的樟树穿孔病和黄单孢菌(sp.[23])引起的樟树黑斑病,由于这两种病害目前发生范围小,因而报道相对较少,但这两种病害均为中度危害,损失大,其侵染机理是什么,以及如何防治目前均未见详细研究,因此不容忽视。
樟树生理性病害研究很少,据文献,我国主要有2种,其中发生范围最广最为严重的病害为黄化病,其次是冻害。黄化病在我国樟树引种区及自然分布区均有发生,北到黑龙江省的沾河等区域[50],黄淮流域的河南[42]、江苏[51-53]、上海[2, 54]、安徽[16, 21, 41, 55-57]、湖北[33, 35, 58]、重庆[27]等省市,长江以南的贵州[40]、浙江[22, 46, 59]、江西[31]、广西[60]、广东[23, 61]等省市区,危害严重十分严重。据报道,樟树黄化病的发生规律明显,樟树黄化发病率随樟树胸径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2];城市及道路旁易污染地段黄化率高等[55];黄化病症的轻重会随樟树生长周期而不同等[63],这主要是由于不适宜的土壤及立地环境条件所引起的,总结其发生规律有利于有效的防控其黄化病的发生。对于冻害报道相对较少,主要危害我国北方各省市。
我国樟树螨类病害主要由螨(sp.[23,46])和锈壁虱([22])等引起的毛毡病,主要发生自我国浙江(杭州,桐乡)、广东等省市,由于危害范围小,且不严重,因此报道相对较少。
林际朗等[26]调查发现樟树寄生性种子植物类危害主要是桑寄生(),对我国樟树危害很大,主要吸收寄主植物的营养成长,被害处肿大畸形形成变瘤状,被害枝条及以上部分逐渐干枯后导致整株死亡[64]。赵丹阳等[23]发现,有种攀援类植物小叶海金沙属蕨类植物,对我国樟树有很严重的危害,主要在樟树的主干上攀援缠绕,影响樟树光合作用,造成樟树林成片枯死。
表1 樟树真菌性病害种类与分布
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方针,保障我国樟树不受外来病害入侵,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虽然我国目前尚未报道过樟树的检疫性病害,但樟树苗木、产品调运等过程中应该加强检疫,杜绝新的病害在我国樟树种植区扩散蔓延,如美国东南部的樟树枯萎病,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樟树是我国南方城市主要的园林绿化行道树,生理性黄化病是其常见的病害。因此,要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及时更换周围土壤,增强樟树的生长势。同时,樟树根部施用腐熟鸡粪:硫酸亚铁:尿素(5:0.5:0.125)的有机复合肥,补充所需的铁;在刚发病的樟树植株进行注干施药(2%硫酸亚铁+0.2%柠檬酸水+3%尿素+0.02出霉素)药剂,补充樟树所需的营养,促进樟树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有效防止黄化病的发生[55]。
樟树栽植要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冬季是防治樟树侵染性病害的重要时期,可结合冬剪,及时将病枝叶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或消灭病害次年的初侵染来源。同时注意圃地环境卫生,注意排水和苗木密度,发现病死植株要及时拔除并烧毁,如樟苗白绢病等[25]。要实现林业生态与经济效益双增长,最根本的是利用乡土树种营造近自然的稳定林分,选用乔木、灌木、不规则的混和栽植,营造混交林,能够合理有效的防控林木病害的发生[71]。因此,营造合理的生态混交林是樟树病害生态治理的最佳途径。
化学防治具有收益快、见效快、使用便捷等优点,在樟树病害过程中化学防治仍占主要角色。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樟树病害采用的化学防治有所不同。春季林木展叶期,利用波尔多液(1:1:160)喷洒樟树可有效预防溃疡病和赤斑病的发生,在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2~3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樟树白粉病在发生初期用0.3~0.5度石硫合剂连续喷3~4次,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樟树白绢病在发生初期,可用生石灰撒在苗木根茎处或10%~20%的酸性升汞水浇根保苗,抑制白绢病的扩展;入冬前对樟树树干涂白,对樟树烂皮病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发病时喷洒多菌灵和福美胂可使樟树烂皮病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来,樟树作为园林绿化树种和经济油料树种,其需求量越来越大,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在我国经济生产和生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我国目前仅针对几种发病严重的樟树病害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绝大多数樟树病害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因此,有必要开展樟树病害的研究及其防治工作,解决樟树生产过程中的急需问题。
(1)目前报道和研究的主要是城市行道树和苗圃地的樟树,较少涉及古樟树的病害研究,一些新的病害病原(二年残孔菌等),对古樟树的生长和保护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古樟树病害进行全面调查和研究,解决古樟树保护中病害问题,是今后樟树病害的研究方向之一。
(2)在樟树病害的病原研究过程中,仍以症状观察、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分析为主进行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可借助PCR技术、实时荧光PCR、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技术手段,为樟树病害的正确鉴别提供依据。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樟树病害的发生因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加强病害病原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等系统研究,采用高效、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措施,为樟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要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国外樟树的病害传入我国,如美国东南部的樟树枯萎病(主要通过小蠹虫传播),应引起高度重视,以免对我国樟树造成严重危害。
[1] 华芳, 李利敏, 吴良欢, 等. 磷酸根和碳酸氢根浓度对樟树幼苗铁吸收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09, 21(2): 173-177.
[2] Li Q, Zou C, Xu Y, et al. Yellowing of disease? Or differentiating for adaptation? Study onecotypes[J].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2010, 12(2): 67-73.
[3] 郑永杰, 邱凤英, 陈彩慧, 等. 樟树1949—2015年的研究历程与进展[J]. 南方林业科学, 2017, 45(3): 49-52.
[4] 郑元, 王歆, 陈海涛, 等. 樟树研究进展与展望[J]. 江西科学, 2014, 32(5): 640-645.
[5] 张峰, 毕良武, 赵振东. 樟树植物资源分布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 29(3): 517-531.
[6] 谢晓金, 郝日明. 南京地区引种的24种常绿阔叶树种耐寒性比较[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 23(3): 285-289.
[7] 杨鼎超, 李正昀, 陈言柳, 等. 樟科植物内生真菌及活性物质多样性研究进展[J]. 生物灾害科学, 2017, 41(4): 223-230.
[8] 李兆双, 郭丹, 王喜男, 等. 樟树精油提取方法研究与进展[J]. 广州化工, 2015, 43(24): 27-29.
[9] 李振华, 温强, 戴小英, 等. 樟树资源利用现状与展望[J]. 江西林业科技, 2007, 45(6): 30-33.
[10] 戴宝合. 野生植物资源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1] 张静芬, 千怀遂, 赖纯佳. 我国亚热带樟树的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8): 1482-1487.
[12] 张旻桓, 张汉卿, 刘二冬. 樟树北移耐寒性与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 北方园艺, 2011, 244(13): 94-97.
[13] 王勇, 曾菊平. 江西樟树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与IPM策略[J]. 生物灾害科学, 2013, 36(3): 304-315.
[14] 张岳德, 章其江, 董涛海. 香樟树食叶类害虫的发生种类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8): 180-182.
[15] 于永忠. 香樟树黄化病成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 现代园林, 2006(6): 81-82.
[16] 张鑫. 樟树黄化病致病机理、危害性及复绿技术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17] 张肃俊, 秦飞, 李全胜, 等. 北方地区香樟树引种现状与前景分析:土壤问题与对策[J]. 中国城市林业, 2015, 13(1): 10-13.
[18] 姜魁. 我国北方地区引种香樟的限制因素与扩大栽培要点[J]. 乡村科技, 2015, 83(11): 10.
[19] 郭立中, 邓先琼. 樟树溃疡病研究Ⅲ.病害发生发展规律[J]. 湖南农学院学报, 1995, 21(2): 147-150.
[20] 郭立中, 邓先琼, 韦石泉. 樟树溃汤病的研究(一)[J]. 湖南林业科技, 1994, 21(2): 18-20.
[21] 李峰, 褚小林, 李杰. 皖北地区香樟的常见几种病虫害无公害防治[J]. 安徽林业科技, 2011, 37(4): 79-80.
[22] 蔡建武. 香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 2013(5): 161-164.
[23] 赵丹阳, 秦长生, 廖仿炎, 等. 广东省樟树有害生物调查及主要种类危害特点[J]. 中国森林病虫, 2016, 35(6): 21-26.
[24] 蔡欣. 川东丘陵地区四区县樟科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研究[D]. 南充:西华师范大学, 2017.
[25] 单体江, 冯皓, 艾彩霞, 等. 樟树病害及其防治研究综述[J]. 湖南林业科技, 2014, 41(4): 75-77.
[26] 林际朗, 陈贻谋. 福建省主要林木病害名录[J]. 福建林业科技, 1990, 17(1): 76-79.
[27] 汪立, 周庆椿, 曹剑. 三峡库区香樟病虫害调查及综合治理对策[J]. 植物医生, 2014(2): 22-23.
[28] 刘福宾, 张玉虎, 袁良济, 等. 河南信阳市城区行道树种类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 中国园艺文摘, 2015(7): 97-99.
[29] 王记祥. 福建省肉桂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3.
[30] 赵品龙. 义乌市樟树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方法[J]. 浙江林业科技, 2011, 31(2): 69-71.
[31] 洪高炉, 周小山, 喻爱林, 等. 江西园林植物香樟主要病虫害防治地方标准初探[J]. 江西林业科技, 2008, 36(6): 36-38.
[32] 潘彩霞. 驻马店市常见行道树的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方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6): 157-158.
[33] 彭琼, 卢宗荣, 何传统, 等. 恩施市城区樟树主要病虫害的研究[J]. 湖北林业科技, 2014, 43(2): 35-37.
[34] 吴永辉. 永春县香樟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J]. 绿色科技, 2013(7): 86-88.
[35] 左阳. 鄂州市鄂城区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措施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 2014(12): 87-89.
[36] 王军, 张景宁. 南岭五指山森林植物的病害调查[J]. 森林病虫通讯, 1996, 15(4): 24-26.
[37] 吴跃开, 李晓虹, 朱秀娥, 等. 贵阳地区香樟树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J]. 植物医生, 2008, 21(6): 22-25.
[38] 董伦鲜. 闽东地区香樟人工林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 甘肃农业科技, 2016(7): 91-93.
[39] 郭立中, 邓先琼, 韦石泉. 樟树的一种新病害——樟树溃疡病病原菌鉴定[J].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28.
[40] 左家哺. 《樟树溃疡病的研究》项目介绍[J]. 湖南林专学报, 1995, 4(1): 29.
[41] 高天福. 樟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J]. 安徽林业, 2006, 32(2): 43.
[42] 刘奇, 岳峻鹏. 香樟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J]. 农技服务, 2016, 33(4): 115-132.
[43] 赵品龙. 义乌市樟树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方法[J]. 浙江林业科技, 2011, 31(2): 69-71.
[44] 吴跃开, 李晓虹, 朱秀娥, 等. 贵阳地区香樟树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J]. 植物医生, 2008, 21(6): 22-25.
[45] 彭琼, 卢宗荣, 何传统, 等. 恩施市城区樟树主要病虫害的研究[J]. 湖北林业科技, 2014, 43(2): 35-37.
[46] 王嫩仙, 孙品雷, 余伟. 杭州古樟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 现代园林, 2006(8): 64-66.
[47] 高智辉, 宋晓斌, 王云果, 等. 樟树烂皮病调查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08, 23(2): 86-90.
[48] 韩长志. 樟疫霉()的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6(4): 140-144.
[49] 葛建明, 张伟, 管丽琴, 等. 香樟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植物源农药的筛选[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5, 23(4): 401-405.
[50] 袁靖国. 对樟树缺绿症防治的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 2013(14): 90.
[51] 李月娣. 香樟黄化病害研究进展[J]. 林业实用技术, 2011(2): 34-36.
[52] 丁昌云. 樟树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措施[J]. 中国园艺文摘, 2009, 25(6): 60-61.
[53] 蔡静, 孙红玲, 张建模. 香樟树病虫害的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6): 103.
[54] 吴梅. 香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关键[J]. 上海农业科技, 2011(4): 87-88.
[55] 吴秀水. 樟树黄化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11): 2040-2041.
[56] 陈超燕, 刘洪剑, 束庆龙, 等. 影响市区樟树黄化病的主要因素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5): 625-629.
[57] 陈超燕. 樟树黄化病发生原因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05.
[58] 徐友华. 樟树缺绿症状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9): 196.
[59] 李利敏. 樟树缺铁成因及其矫治技术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0.
[60] 周健. 广西全州县香樟和大叶樟的病虫害防治[J]. 北京农业, 2015(27): 105-106.
[61] 马焕基. 樟树常见病虫的为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 南方农业, 2015, 9(21): 21-23.
[62] 阮晓峰. 上海市香樟黄化成因与环境影响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09.
[63] 王坤元, 杨华荣, 余旭辉.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樟等植物黄化现象治理对策探讨[J]. 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2006(7): 41-43.
[64] 李开祥, 梁晓静, 覃平, 等. 桑寄生研究进展[J]. 广西林业科学, 2011, 40(4): 311-314.
Research Progress of Distribution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s in(L.) Presl in China
YANG Ding-chao1,2, ZHONG Cheng-ming3, GUO Hua-yan4, CHEN Yan-liu1, ZHANG Lin-ping1*, HUANG Yong-ping1
(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Jiangxi Typical Tree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2. Changzhou Nimrod Biotech Inc. , Changzhou, Jiangsu 213025, China; 3. Forestry Bureau of Nanchang County, Nanchang 330200, China; 4.Collge of Life Sciences,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China)
is an important tree species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It has important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values such as used as timber, landscaping, oil and medicine. However, diseases ofwe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recent years. In addition, the utilization and demand for economic values of camphor tree resources had caused great damage, which had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industry. As for the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ofdiseases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pathogeny and control ofdiseases were reviewed. The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 and research emphases ofdiseases in China were also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work ofdiseases.
(L.) Presl; distribution area; pathogen; prevention
S792.23; S432
A
2095-3704(2018)03-0176-08
2018-06-07
江西省教育厅项目(GJJ1504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189)和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1BAB204187)
杨鼎超(1992—),男,硕士生,主要从事植物有益微生物方面的研究,chao973788942@163.com;
张林平,副教授,博士,zlping619@163.com。
杨鼎超, 衷诚明, 郭铧艳, 等. 我国樟树病害分布及防治研究进展[J]. 生物灾害科学, 2018, 41(3): 176-183.
10.3969/j.issn.2095-3704.2018.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