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创教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1-03 06:04郭磊杨昇连雁平
现代计算机 2018年28期
关键词:双创计算机专业

郭磊,杨昇,连雁平

(武夷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武.54300)

0 引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强调必须“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传播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创新,还必须衔接科技前沿,吸纳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才能培养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的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凸显了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计算机类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应用面广的特点,对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求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力与应用能力外,如何提高工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也是核心要点。高校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全面推动是“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达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1]。

1 双创型人才教育内涵

目前对于双创人才的特征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2]。创新教育的特征“向善”和“突破”,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具有敏锐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创作性劳动,获得突破性成果的人才[3]。创业教育的特征是“独立”与“灵活”,旨在培养有创业素质与能力、风险承担能力,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价值的人才[4]。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即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的素质教育。

2 双创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计算机类专业发展速度快,新技术不断涌现,应用面广,造成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面向学生的个性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要求难以实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双创能力培养:目前国内课堂的传统模式仍然以教授传输标准知识,学生主要以记忆为主,虽然有大量的教学改革,如提高实践环节比例,设置生产实习等,但时间短,基本局限于参观与了解,学生很难获得实际项目开发经验[5]。

(2)双创教育模式不成熟: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但相关课程体系并不健全,也缺乏相应的文化氛围,缺少对学生双创能力的系统训练。

(3)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计算机类专业特点是知识更新快,随着行业分工细化,高校培养方案更新缓慢的缺点愈加明显,课程设置广而不精,理论重于实践,双创知识体系构建不完善。

3 双创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模式实施方法

3.1 重构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专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强化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并举。广泛征求行业专家学者、历届毕业生意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当前计算机类专业主流技术与急需人才情况,将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增设交叉课程模块,条件成熟可以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主,适当导入其他学科,成立专业群,设置跨专业课程,拓宽专业知识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增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需要提供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应尽快进行应用技术能力培养,可以采用“3+1”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养过程可结合培养目标和区域经济特色,引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课程与新技术接轨,通过大量实际项目开发、万行代码集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双创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计算机类专业对实践要求高,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较好地促进高素质双创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应该由教学内容、质量管理、教学支撑等部分构成。其中教学内容为教学体系构建重点,该体系要既能达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又能注重双创素质培养,如图1所示。

图1

本体系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双创素质进行综合培养。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与专业意识,第二阶段培养一定的专业开发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第三阶段采用项目引导、竞赛为辅的方式,多维度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阶段则借助各种平台、项目让学生能够参与实际项目开发与商业运营,全体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强化职业技能。

双创人才培养,始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因此必须构建更加合理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教学考核方法[6]。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必然存在与课程安排冲突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安排过程可采用柔性教学管理方法,部分教学环节可动态安排,保证学生能够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有较充分时间参与项目管理。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改革,基础课程可采用试卷,专业课程采用一定规模项目开发、课程答辩等方式考核,真实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可采用参与科研、发表论文、发明专利、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获取。

3.3 项目为抓手,竞赛为辅助,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计算机类专业尤其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实施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最有效方式,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各类项目的申报、执行、实施等环节训练,学生项目实施过程有了充分掌握,对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锤炼和提升,也通过对项目完成过程所遇到专业问题的解决,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通过各类竞赛锻炼学生创新能力。计算机类专业可参与的竞赛较多,比较大型的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蓝桥杯”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每个大赛均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大赛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示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与能力,并可以从中挑选优质的项目与团队进行市场化,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转化。

3.4 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商业能力

从项目完成到商业运行的过程是在校生难以得到培养的环节,也是双创能力培养中的痛点。我们通过设立校院两级创业平台,成立校级创业园,并在院内拿出独立空间设立创业空间,让学生能在校内完成公司创办到运营全部环节。为提升学生的商业能力与商业意识,我们邀请企业人员与公务人员,就标书撰写、招投标、项目管理、验收、专利申请、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多样,包含讲座、参观、实习等。

4 人才培养初步成效

武夷学院是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正在全面进行应用型转型,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结合创新型国家发展需要和学校定位,对设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两个计算机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5年以来,两个专业共计组织一千余人次参加“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获得国家奖12项,省级奖项85项,共计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通过校内省级大学生创业园与院内创业空间,完成各类项目共计5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5项。3年来,共计培养26名学生创建公司7家以上。

5 结语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结合双创教育理念,我们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物联网工程两个计算机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嵌入专业教育模式中,探讨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法,并从应用型人才需求出发,探索了以项目为抓手,竞赛为辅助,校企合作构建多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双创计算机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部分专业介绍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