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站在郑新融合发展的“最前线”,获嘉县抢抓中原城市群发展以及建设郑州大都市区的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借势发展,使得亢村“飞地经济”产业园在短短3年多时间内从无到有,规模框架不断拉大,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区位交通、生态环境及后发优势日益明显;同时,亢村“飞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暴露出的问题也为未来郑新融合战略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本文在郑新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飞地经济”;“最前线”;经济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正式提出“提升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随着《规划》的出台,郑州城市规划面临调整,产业规划亟待升级。2014年11月,新乡市政府顺势而为,首次提出郑新融合理念,并出台《新乡市推进郑新融合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快推进郑新融合发展的步伐。
获嘉县及时把握郑新融合的战略机遇,借助郑州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郑州产业转移。2014年12月,率先与郑州市金水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合作共建“飞地经济”产业园。自此,全省首家“飞地经济”试验区落户获嘉县亢村镇,开启了两地互利互赢、持续并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成为推动获嘉县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郑新融合的内在引擎。因此,在研究亢村“飞地经济”的基础上,探索与思考“飞地经济”如何促进郑新融合发展就成为一个崭新的重要课题。
一、 亢村“飞地经济”的发展现状
2014年12月8日,获嘉县政府与郑州市金水区政府正式签约,在亢村镇合作建设我省首个“飞地经济”产业示范区──“金水(获嘉)产业新城”。项目总投资70亿元,占地3050亩。
“飞地经济”落户获嘉后,其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开始涌入亢村。年产20万锭香港锦艺纺织项目厂房已竣工,并正式投产,再造“机器一响,黄金万两”的纺织神话;赣商置业中原家居园,以综合起步区、标识园区、软装区三大板块,升级发展,弥补了我国中部地区家居产业空白版图。
“飞地经济”落户亢村以来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16年,全镇完成工业生产总值59.4亿元,同比增长18.01%,完成工业增加值14.9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营业收入56.5亿元,同比增长17.54%;利税5.6亿元,同比增长22.91%。全镇用电量5977万度,其中工业用电量3073万度,同比增长19.2%。财政收入完成2100万元,同比增长36.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增幅、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幅均居全县前列。亢村“飞地经济”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显现,未来必将成为推动获嘉实现赶超发展、加快郑新融合战略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 亢村“飞地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建议
在探索亢村“飞地经济”发展方面,获嘉县做了许多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績,但在实地调研中仍发现“飞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体制机制、发展空间、建设资金等多种要素的制约。
(一) 体制机制问题亟须理顺
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发展“飞地经济”在河南省尚属首例,在发展上有很多政策瓶颈,亟须成立专门机构指导发展,争取尽快进入省委、省政府战略层面。
(二) 套合层面较浅,人员配置不足
亢村园区融入县产业集聚区后,升级为省级产业集聚区。园区管委会与亢村镇政府处于套合初期,园区管委会编制尚未获批,社会事务仍需依靠镇政府管理,工作力量仍为政府编制人员。当前编制虽有所增加,但并未全部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飞地经济”的发展势头。
(三) 用地指标制约发展
土地要素是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是郑新融合战略发展的基础保障。虽然县政府积极协调,通过用地倾斜、购买土地指标等形式优先用于亢村园区发展,但仍无法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女子职业技术学院320亩用地,只有152亩已批复。晋江商会400亩用地,只有80亩已批复。同时,同盟古镇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用地指标。土地指标的限制已成为亢村“飞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四) 建设资金问题亟须落实
获嘉县产业集聚区南区在道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因资金存在巨大缺口,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园区形象。建议拓宽融资渠道,搭建投融资平台,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力度,充分利用PPP融资模式,解决“飞地经济”发展资金问题。
(五) 交通快捷线亟须打通
薄口公路作为获嘉县产业集聚区(南区)连接郑州与获嘉县城的重要交通枢纽,在促进全县经济繁荣和“飞地经济”健康运转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薄口公路现有获嘉县段道路狭窄,经常出现交通堵塞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获嘉县与外地经济的沟通交流与融洽发展。
三、 亢村“飞地经济”对郑新融合战略发展的启示
(一) 打响“飞地经济”品牌,促进郑新融合发展
围绕郑新融合发展,发挥亢村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主动对接郑州,借势、借智、借力发展,全省首家“飞地经济”试验区落户亢村,并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 打好“国”字号“金字招牌”
国家“战略+”持续发力,郑新融合加快提速。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应作为引领政策,发挥头牌效应;国家产业集聚集群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市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应成为支撑郑新融合发展、新乡新一轮腾飞的政策两翼,发挥助力、加速、平衡和稳定作用;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宽带中国”示范市应成为郑新融合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只有把新乡市的这6个“国”字号“金字招牌”打好,郑新融合战略发展就增添了新动能。
(三) 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一体化规划
郑新融合,最关键的是功能定位问题。新乡要找准定位,一体化规划,避免碎片化,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既分工明确又协同作战,这有利于郑新融合向纵深推进。
1. 空间对接是基础。一河之隔,新乡对郑州北部都市区有着足够吸引力,现代交通越发达,黄河的天然屏障越来越弱化,特别是平原示范区,更是郑新融合的桥头堡、支撑点。
2. 基础设施对接是前提。有了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的畅通,有通信、环境设施、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全面对接,才能实现要素的快速流动,从而保障产业对接的顺利推进。
3. 产业体系是关键。对两城来说,产业结构要错位、产业集聚区要错位、产业链也要错位,从而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为支撑。
4. 市场体系对接是要求。郑汴一体化的实践,给郑新融合积累了经验,又提供了思考,那就是在产业对接之外,金融、人力、土地、商品市场、市场环境,都应是融合应有之义。
5. 公共服务对接是保障。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和管理对接,都将为各个层面的融合提供服务,降低合作成本,丰富郑新融合内容。
(四) 创新合作模式
在郑新融合过程中,在整个项目建设中,一是要主动融合,二是要深度融合,三是要全面融合。
1. 主动融合。郑新融合不是郑州和获嘉的融合,还包括原阳县、新乡县等等,错失这个机遇,在整个郑新融合发展过程中就不会占得先机。在融合中承接项目、承接产业转移,要主动出去承接,而非被动地在家接。以亢村“飞地经济”为例,在原来经开区、金水区合作基础上,应逐步向二七区等扩展。同时,要考虑在郑新融合中,如何先行一步的问题。
2. 深度融合。要加快交通的融合,加快整个产业规划的融合。要留住现有,围绕配套,瞄准高端。留住现有就是在目前已经形成基础的要尽可能发展壮大;围绕配套就是围绕郑州组合型大都市建设、航空港区建设搞配套;瞄准高端,就是通过优质高产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3. 全面融合。郑新融合过程中,两个地区之间的全域对接、融合,各个产业的融合,不单是目前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还要有配套服务上的融合,统筹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三产同步。
(五) 理顺发展体制机制
郑新融合,只有打破思想认识局限,实现两地深层合作,建立权威的协调机制,才能实现深度、全面融合。上级政府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超越地区行政架构的领导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协调各方利益,切实加强政府间的有效合作,从根本上改变由县(市)之间洽谈的低层次合作模式。在发展方向上,认真分析主体功能区的分工和定位,全面考虑“飞入地”和“飞出地”的资源优势、现实需求,从全局上调整发展布局,制定详实可行的方案、政策规定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建设“飞地园区”,进一步促进郑新融合的发展。
(六) 出台扶持性政策,打造融合洼地
现阶段我国尚未明确“飞地经济”的相关政策,对发展“飞地经济”的利益分配、数据统計等问题没有法律和政策依据。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或者管理条例,对土地征收、利税分配、数据统计、政策延伸等问题进行明确,减少“飞地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性障碍,实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互利共赢,实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双飞共赢”。
作者简介:
孙翰,河南省新乡市,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