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杀虫剂防治豆角豆野螟的田间药效试验比较

2018-11-02 06:56黄日亮姜先芽卢希旭伍尚信黄显良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豆角杀虫剂

黄日亮 姜先芽 卢希旭 伍尚信 黄显良

摘 要:为筛选防治豆角豆野螟高效、低毒、安全的杀虫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10%溴氰虫酰胺OD等4种新型杀虫剂的田间药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试验药剂10%溴氰虫酰胺OD 1250倍液、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倍液、10%氟虫双酰胺·阿维1500倍液、20%氟虫·噻虫嗪5000倍液对豆角豆野螟的田间防效均有良好的保荚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其中10%溴氰虫酰胺OD 125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佳,达到了98.0%,且对美洲斑潜蝇、蓟马和蚜虫也具有较好的兼治效果。上述 4种杀虫剂在豆角始花期和盛花期各施药1次,能有效防治豆野螟的为害,而且对作物安全,可作为防治豆角豆野螟的轮换药剂推广应用。

关键词:豆角;豆野螟;杀虫剂;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4-0083-02

豆角是广东省阳江市主要的蔬菜品种之一,春、夏、秋季均可种植。花荚期易受各种害虫的为害,其中豆野螟是主要的害虫之一。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属鳞翅目螟蛾科豆荚野螟属,是热带和亚热带豆类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以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造成落花、落蕾、落荚和蛀荚,严重影响豆角等豆类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一般危害造成损失10%~20%,危害严重的损失可达40%以上[1-2],连作豆角田生长后期豆荚受害率高达70%以上。在大部分菜区,目前对该虫主要采用化学农药的防治方式,但由于该虫的钻蛀习性和豆角采摘的连续性,使得化学防治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3],加之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使得该害虫已具有耐药性,且豆荚受化学农药污染严重,对人类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为了寻求既能控制豆野螟为害,又能解决豆野螟的耐药性及农药污染的有效防治措施,笔者于2017年开展了几种新型药剂对豆野螟的控制效果研究,以筛选能有效控制豆野螟的防治药剂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条件

1.1 防治对象、作物 防治对象:豆野螟。供试作物:粤蔬丰产8号豆角。

1.2 试验地点 阳江市江城区白沙街道办麻桥村。

1.3 环境条件 试验田属于沙壤土,常年种植蔬菜,pH值6.50,肥力中等,排灌方便。供试豆角于7月15日点播,种植密度约为4.5万株/hm2。试验田肥水管理、作物长势等条件基本一致。

2 试验设计与安排

2.1 试验药剂 10%溴氰虫酰胺OD(商品名:倍内威,美国杜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20%氯虫苯甲酰胺SC(商品名:康宽,美国杜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10%氟虫双酰胺·阿维(商品名:稻腾,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20%氟虫·噻虫嗪(商品名:福戈,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2.2 对照药剂 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商品名:田神,山东京博农化有限公司)。

2.3 药剂处理与编号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详见表1。

3 施药方法和时间

3.1 施药方法 将小区用药量先溶于少量清水,拌匀后按675L/hm2兑水,采用背负电动压缩式喷雾器喷施,对豆角茎叶均匀喷雾。

3.2 施药时间 8月25日(初花期至盛花期)、9月2日(盛花末期至幼荚形成初期)连续施药2次。

4 试验调查、记录

4.1 气象资料 试验于7月15日至9月16日进行,第1次施药后4h内无降雨,第2次施药后2h降小雨。试验期间降雨天数4d,相对湿度65%~92%,日平均温度26℃~32℃。

4.2 对供试作物的影响 试验期间调查各处理对豆角的药害情况。

4.3 药效调查时间、方法和次数

4.3.1 调查时间和次数 第2次施药后14d(9月16日)调查定点的40株植株上的豆荚总数和受危害豆荚总数,全期共调查1次。

4.3.2 调查方法 第1次施药前选定40株豆角,定点的豆角不参与逐批采收;第2次药后14d,记载选定的40株豆角上的豆荚总数和受危害豆荚总数,计算危害率和防效。

危害率(%)=受危害豆荚总数/总豆荚数×100;

[防效(%)=对照区危害率-防治区危害率对照区危害率×100]

5 结果与分析

5.1 安全性

5.1.1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每次施药后,多次观察各施药处理区的生长发育情况,未发现施药后对豆角生长的不良影响。试验表明,5个施药处理区在试验条件下豆角生长是安全的。

5.1.2 对其它生物影响 试验药剂对天敌安全,且10%溴氰虫酰胺OD和20%氟虫·噻虫嗪对美洲斑潜蝇、蓟马和蚜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效。

5.2 防治效果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药后14d,10%溴氰虫酰胺OD、20%氯虫苯甲酰胺SC、10%氟虫双酰胺·阿维和20%氟虫·噻虫嗪对豆角豆野螟的防治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试验药剂之间的防效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10%溴氰虫酰胺OD的防治效果最佳,达到98.0%,与各处理药剂相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20%氟虫·噻虫嗪防效次之,达到96.2%,优于20%氯虫苯甲酰胺SC的95.6%和10%氟虫双酰胺·阿维的92.6%。与对照药剂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相比,10%溴氰虫酰胺OD、20%氯虫苯甲酰胺SC、10%氟虫双酰胺·阿维和20%氟虫·噻虫嗪等4种试验药剂的防效均明显优于对照药剂74.2%的防效,且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6 评价与建议

(1)10%溴氰虫酰胺OD、20%氯虫苯甲酰胺SC、10%氟虫双酰胺·阿维和20%氟虫·噻虫嗪作为酰胺类新型内吸杀虫剂,均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对豆角豆野螟的防治效果表现出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而对照药剂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由于长期连续使用,豆野螟已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因此,10%溴氰虫酰胺OD、20%氯虫苯甲酰胺SC、10%氟虫双酰胺·阿维和20%氟虫·噻虫嗪等药剂可作为豆角无公害生产防治豆野螟的新型高效低毒杀虫剂进行推广应用。另外,10%溴氰虫酰胺OD和20%氟虫·噻虫嗪对美洲斑潜蝇、蓟马和蚜虫也具有较好的兼治效果。在防治过程中,不宜长期单一使用,根据实际情况可交替使用2种药剂,以免连续使用产生耐药性。

(2)豆野螟作为豆角生产中的一种主要害虫,严重影响了豆角的质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豆角能满足周年供应市场需求,但受播种茬口连续化和复杂化的影响,豆野螟发生规律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导致其防治难度和费用增加。豆野螟是一种物候性强的害虫,其发生和侵害主要集中在蔬菜盛花期前后,因此,把握防治适期(始花期至盛花期),尤为关键[4]。另外,豆角开花结荚具有持续性,因此,应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防治。本试验中,笔者选用了4种酰胺类新型内吸杀虫剂,均具有低毒性、持效性强、耐雨水冲刷和安全间隔期短等特性,可在豆角始花期和盛花期各施药1次,能有效防治豆野螟的为害,而且对作物安全,可作为防治豆角豆野螟的轮换药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明桃.扁豆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2012(13):50-51.

[2]季月琴.豆野螟在扁豆上的发生及综防技术[J].长江蔬菜,2007(7):18-19.

[3]王琳.豆野螟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昆虫天敌,2003,25(2):83-88.

[4]吴燕君.氯虫苯甲酰胺对豇豆豆野螟的防效試验[J].长江蔬菜,2011(10):62-64.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豆角杀虫剂
The great monarch migrations
剥豆角
双酰胺类杀虫剂Broflanilide
新颖杀虫剂Broflanilide的开发
跟踪导练(一)3
选择杀虫剂 先看是啥虫
词语对对碰
“峄县秋里白”豆角提纯复壮效果简报
温室豆角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