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红
摘 要: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整地方式、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黄甜竹林立竹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因子和产笋量、产材量和现存竹材量产量因子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整地方式以X1处理,即等高建立拦截坝,带间块状整地为好;施肥以施用微生物菌肥效果最好。
关键词:河岸堤坡;黄甜竹;技术措施;经营效益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4-0053-03
沙溪是福建省第一大河流——闽江重要支流。沙溪流经三明辖区的建宁、宁化、清流、明溪、永安、市区和沙县等县市区,流域面积11770km2,河道长达322km,水资源极为丰富,全年径流量为97亿t,在农业灌溉、水电、水产、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以及防洪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三明乃至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沙溪两岸漫长的河岸堤坡是防止水土流失最后一道防线。水土流失是福建省一大危机,最后一道防线的失陷,泥沙将随水挥流而下,淤积水库,不仅造成大量水、土、肥流失,而且减少了水库容量,农业灌溉、发电、防洪受到很大影响。如何提高沙溪河岸堤坡的生态功能,同时兼顾景观价值和经济效益,具有现实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长远的生态、社会价值。本研究于2010年开始,在沙溪洋口仔段南岸堤坡上开展河岸堤坡黄甜竹栽培试验,试图总结河岸堤坡黄甜竹林培育技术,分析其经营效益,为沙溪堤坡栽培树(竹)种选择,提高生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林业生产实践经验。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是福建省特有的竹类植物,地下茎单轴散生,系笋竹两用竹种,高8~12m,径3~7cm,杆通直,尖削度小,节间长,竹壁厚[1],既可以作为普通竹材用,也可以用于编制竹工艺品。笋甜可食,笋质鲜嫩甘甜,松脆可口,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磷、 钙含量,是众多竹笋品种中营养成分最为丰富的一种,为竹笋中之上品[2]。从观赏价值看,其枝叶繁茂,色深绿,竹株优美,典雅怡人,也是观赏价值极高的观赏竹种。有关黄甜竹的生长规律、发笋规律、母竹选择、栽培技术、经营密度以及覆盖技术等方面,有一些研究报道[3-10],但在河岸堤坡上种植技术以及经营效益分析尚未见过报道。
1 试验地概况
沙溪流域地理坐标为北纬25°33′~26°46′,东经116°22′~118°6′)。洋口仔行政区位于梅列区洋溪镇,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极端最高气温40.2℃,极端最低气温-5.2℃,>10℃的年积温6008.9℃~6215.4℃之間。河岸堤坡多斜坡,土壤沙质,温暖湿润,主要植被有:长梗柳(Salix dunnii)、南方泡桐(Paulownia australis Gong Tong)、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Airy Shaw]、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Hemsl.]、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斑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越南葛藤[Argyreia seguinii(Levl.)Van. ex Levl.]等。
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不完全随机区组裂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主区每一区组60m×20m,设3个水平。X1处理,每隔3m设立一道拦截坝,清理带间树头、草头、石块、凋落物,集中堆积于拦截坝。在带中央进行块状整地,穴规格80cm×60cm×40cm(长×宽×深,下同)。采用母竹移栽。母竹规格,2年生,径2~3cm,留来鞭20cm左右,去鞭30cm左右,母竹留2~3盘枝,砍去竹梢部分。2010年春季造林。X2处理,按照株行距3m×3m进行块状整地,穴规格80cm×60cm×40cm,周边采用局部半圆形坡改梯,母竹质量与X1处理相同。X3处理,直接在坡地上,按照株行距3m×3m进行块状整地,穴规格和母竹质量与X1处理相同,作为对照。副区每小区10m×10m,设4个水平。Y1处理,施基肥,每穴施尿素250g+钙镁磷250g。Y2处理,造林后第二年追施尿素250g+钙镁磷250g,环状沟施后覆土。Y3处理,造林后第二年追施微生物菌肥4kg/株,同样环状沟施后覆土,微生物菌肥配制:家畜粪60%+稻草25%+过磷酸钙10%+红糖1%=水4%+原液0.3%,拌均匀后,堆沤20d。Y4处理,不施肥作为对照。
所有处理造林后,每年分别在6月中旬和9月下旬进行1次除草松土。2011—2016年除退笋外,不另外挖笋,也不砍伐,以保证尽快郁闭,满园,增强黄甜竹竹林整合性生理功能。
2017年12月统计现存立竹数,测定平均胸径,每隔5株测定竹高。2017年黄甜竹出笋季节保留2250个/hm2笋体,其余笋体全部进行疏笋,现场称重,计算产笋量。2017年底保留立竹数9000株/hm2,其余全部疏伐,测出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以二元重量式W=aDbHc(山本和藏)经验方程W=0.1291D1.5693H0.5694计算产材量[11]。现存竹材同样采用以上公式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立竹数 立竹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或立木的株数。它是黄甜竹林分群体结构的数量基础,对黄甜竹林生长好坏和产量高低有重要影响。表1是不同处理黄甜竹林生长状况测定结果。从表1可知:不同处理立竹数存在差别。不同整地方式中立竹数从高到低依次为:X1>X2>X3,X1处理立竹数最高,达到19080株/hm2,分别比X2、X3增加11.2%和55.9%,表明采用X1处理有利于黄甜竹孕笋成竹。这与拦截坝缩短了径流长度,有效拦截降水,避免或减少水土流失有关,使得堤坡内,甚至堤坡外随水而下的水土肥滞留在黄甜竹林内,提高了竹林的土壤肥力。
不同施肥处理中,立竹数从高到低依次为Y3>Y1>Y2>Y4。Y1处理、Y2处理和Y3处理分别比Y4处理立竹数增加44.0%、38.1%和61.1%,表明河岸堤坡种植黄甜竹林无论施何种肥料,何种施肥方式均比不施肥有利于孕笋成竹。一方面,黄甜竹与毛竹一样,生长迅速,每年孕笋长竹斗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适当补充外源营养物质,能够补充竹林营养匮乏的状况,而满足竹林生长发育,减少退笋数量,另一方面表明河岸堤坡由于植被稀少,又处于重力冲涮的底部,长期的水土冲刷和交换性盐基淋失,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低下,适当施肥是必要的技术措施。3种施肥处理中以Y3处理立竹数最多,比Y1、Y2处理立竹数分别增加11.9%和16.6%,表明Y3处理立竹数高于Y1和Y2处理,说明施用微生物菌肥有利于黄甜竹林的孕笋成竹,这与微生物菌肥提供营养物质根全面,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林地土壤肥力得到了改善有关。还必须指出,在同样施肥量下,以施基肥比追肥更有效。
3.2 高径生长 高径生长是竹林生产力高低的主要指标。从表1可知,不同整地处理中,平均胸径从大到小依次为X1>X2>X3,与立竹数从高到低变化规律相同,树高也呈同样规律,X1与X3处理比,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分别增加39.1%和20.8%;X2与X3处理比,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分别增加34.8%和14.6%。
不同施肥处理中,平均胸径从大到小依次为Y3>Y1>Y2>Y4。Y1、Y2和Y3处理比Y4处理平均胸径分别增加62.5%、54.2%和79.2%,平均树高分别增加50.0%、40.7%和55.6%,说明施肥有利于黄甜竹林高径生长。3种不同施肥处理中以施用微生物菌肥施肥效果更好。Y3处理分别比Y1、Y2处理平均胸径分别增加10.3%和16.2%,平均树高分别增加3.7%和10.5%,
3.3 产量比较 黄甜竹林产量指标可分为产笋量、产材量和现存竹材量。表2是不同处理黄甜竹林产量测定结果。从表2可知:不同整地方式中产笋量以X1处理最高,X2处理居其次;产材量、现存竹材量也是以X1处理最高,X2处理居其次;经方差分析,X1处理与X3处理产笋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处理产笋量间差异不显著,X1、X2处理与X3处理产材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X1处理与X2处理产材量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X1处理与X3处理现存竹材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X1处理与X2处理,X2处理与X3处理现存竹材量间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施肥处理产笋量、产材量、现存竹材量均以Y3处理最高,其次为Y1处理,Y2处理居第三位。经方差分析,Y1处理、Y3处理与Y4处理产笋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Y2处理与Y4处理产笋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处理产笋量间差异不显著;Y1、Y2、Y3处理与Y4处理产材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Y3处理与Y2处理产材量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Y3处理与Y1处理产材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处理产材量间差异不显著;Y1、Y2、Y3处理与Y4处理现存竹材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Y3处理与Y2处理现存竹材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它处理现存竹材量间差异不显著。表明不同整地方式、不同施肥处理对黄甜竹林产量高低有较大影响。根据黄甜竹生长特性和沙溪河岸堤坡的立地状况,采用构建拦截坝能够有效拦截水土流失,而施用微生物菌肥不仅可以提高全面营养供应,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能够较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自然相应也增强了堤坡的生态功能。
4 小结
4.1 河岸堤坡是特殊的林地类型 地处重力冲刷的最底部,水土流失严重,林地肥力较低,可以种植黄甜竹,但要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4.2 必要的整地是河岸堤坡种植黄甜竹的主要技术措施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整地处理中黄甜竹立竹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从高到低依次为:X1>X2>X3,产笋量、产材量和现存竹材量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整地方式以X1处理,即等高建立拦截坝,带间块状整地为好。
4.3 合理施肥是河岸堤坡培育黄甜竹林的重要技术措施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中黄甜竹立竹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从高到低依次为:Y3>Y1>Y2>Y4。产笋量、产材量和现存竹材量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施肥以施用微生物菌肥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张志达,刘红,李世车.中国竹林培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陈松河,郑清芳.黄甜竹笋用林丰产培育技术模式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0,20(1):61-67.
[3]何标,潘心禾,傅冰,等.黄甜竹竹鞭生长规律及地上部分生物量觀测[J].浙江林业科技,2010,30(5):69-71.
[4]方栋龙.黄甜竹笋用林丰产技术试验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32(1):68-69.
[5]何林,傅冰,王军峰,等.黄甜竹丰产林地下竹鞭结构生长规律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1,30(3):13-17.
[6]潘心禾,吴健.黄甜竹山地造林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5,25(6):34-36.
[7]蒋心萍.不同管理措施对黄甜竹生长的影响[J].世界竹藤通讯,2009,7(2):28-31.
[8]郭瑞华.坡位对黄甜竹成活率及出笋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6):4-6.
[9]邹昊.黄甜竹开发利用价值及引种栽培技术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4):166,184.
[10]黄运菲,黄能开,陈美蓉,等.黄甜竹笋用林丰产栽培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2,29(2):46-49.
[11]张清.苦竹丰产林施肥试验[J].福建农业科技,2014(3):21-23.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