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分析

2018-11-01 10:14周俊
读天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健康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提高全民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而应对青少年所推行的素质教育,更是尤为重要。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与身体健康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自“阳光体育”活动在全国推行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体育运动。就“6-16”周岁是人生心理发展、成长和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在此阶段开始形成。健康的体魄对于一个完善的人格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小学年龄阶段正处于个人意识形成的阶段,许多家长会以“孩子年纪还小”而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小的阻碍作用。合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能够有效调节孩子的思想情绪,因此体育教育就得到了重视。

一、 小学生滋生负面心理的因素

小学生出现的焦虑抑郁感、孤独自责感、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不良心理现象,大致因以下因素产生。

学生自身当前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里的长辈给予了过多的关爱,造成其依赖性较强,做事基本上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他人和集体利益,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与退缩情绪,习惯性通过逃避解决问题。

家庭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及时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或严厉或放纵的家庭教育都会使得孩子身心产生负面的影响。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情感的缺失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十分不利。

学校教育:少数教师过于注重文化教育的传授,而忽略了体育健康的教育,使得学生长期埋头读书,小小年纪就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而缺少了放松身心的机会,更可能对学习产生厌倦,失去小学生应有的活力。

社会因素: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了解着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传统的素质教育与其在网络中所接触了解到的思想潮流产生分歧,学生的人生阅历浅,是非辨别能力弱,不能很好地做到取舍,稍有不慎,便可能误入歧途。

二、 体育教育的作用

(一) 利用体育活动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小学中高段学生,知识难度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容易产生烦躁的情绪。对此有针对性地在体育课上利用体育活动分散学生的情绪,适当调整运动项目与方式,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情愫,减弱或消除不愉快的情绪,帮助学生忘却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摆脱消极体验。如,通过短距离冲刺跑、连续快速的俯卧撑或仰卧起坐等练习,宣泄消极情绪;通过健美操的练习,帮助学生进入自由联想状态,在轻松的运动中去体验愉快感和满足感;通过长跑、乒乓球、羽毛球比赛,来调节学生的神经系统,增强学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通过体育运动转移他们的注意状态,从而实现调节情绪的目的。

(二) 利用体育运动改善学生的认知体育运动是最能帮助学生获得控制、竞争与成功感的一种方式通过体育运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诱发积极情感,应对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有控制作用。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选择学生易于掌握的动作、易于控制的体育活动,如健美操、长跑、游泳等简单易学的项目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改善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改变学生自我否定、焦虑急躁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

(三) 利用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多数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都不愿意或不善于与人交往。针对这一普遍现象,在组织体育活动时,适当组织一些团队活动,要求组员之间进行拥抱、拍肩膀、击掌、握手来开始或结束活动。组织排球、足球、篮球等团体比赛活动时,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增进友谊。学会团队合作,有效改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三、 具体应对措施

(一) 体育老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及启明灯,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较高的师德修养,才能言传身教。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具备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按照规范要求自己,拥有稳定的情绪,待人和善,不偏不倚,理解并尊重每一位學生。不将个人的思想情绪带入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快、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 营造健康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体育课堂有效进行的核心。教学不仅仅是体现师生关系的活动,也是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如果课堂的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相互间的配合和合作也更加顺利,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体育课多数在室进行,其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也会对学生造成干扰。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道具的摆放及场地的布置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三) 根据心理教育特点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推动课堂的进行。课堂开课前可以与学生谈论一些与教授课程相关的话题,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篮球运动时,可以在课前跟学生讨论一下NBA等一系列话题,并可以通过演示基本的动作和讲解要点,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四) 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都不同,不能将同一教学模式应用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因此需药老师更注重于观察了解学生的需要。例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差,不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给予细心的辅导和适当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找到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加以练习,达到调整身心的目的。体育教师应主动对学生学习及家庭等情况进行了解,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缓解他们的情绪。

四、 结语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焦虑与恐惧、紧张与胆怯等情绪障碍,这些心理上的症结如不及时矫正将会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适措施,调整教学项目,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处于萌芽状态的心理疾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运动能力,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季明星.论小学体育课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上旬,2017(8).

[2]赵丽.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文理导航,2016(9).

作者简介:

周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马街乡品乐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