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部2017年8月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之一。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将心理健康知识囊括其中。那么,我们的教师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多渠道摸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小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摸清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权,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心理教育;误区;问题;策略
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
1. 对现实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有的把心理不健康看成是中小学生中的普遍问题,甚至有的认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心理都不健康;有的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根本没有心理健康问题,扩大化与不重视均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 认为谁都能搞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素养,并且需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3. 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而是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赚钱的方式。
由于存在以上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学校就不能按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讲求实效,流于形式,不深入实际,没有针对性,有的甚至不懂心理教育的职业道德,严重地伤害学生。
二、 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青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主要问题
主要成果有:中小学校特别是城市中小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教青行政部门也开始重视;高校与科研工作者走向实际,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各地纷纷开始实验,编写教材,积极探索,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有相当一批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以预防为主,进行了心理素质的测试,心理辅导、心理矫正及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工作,并且逐步走向正规化。
主要问题是:
1.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普及,仅在少数大城市的部分学校进行,且各地的水平也不平衡;
2. 缺乏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纲、教材怎样才能适合实际的需要?教学形式如何?
4.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怎样建立才全面、客观?档案建立后怎样运用?
5. 社会、家长的配合问题;
6.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保证、教师配备;
7.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等。
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试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压力,激发斗志和增进心理耐力和承受力。
(一) 教师要更新观念,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由于受传统观念及分数衡量质量的观念的影响,教师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在校安全,忙于抓班级常规,或偏重于对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喜欢听话的学生,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等。这样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作为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有传授知识的本领,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落实。
(二) 教师要热爱、尊重和了解学生,消除学生心理压力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界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露下的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学校环境,学会与同学、老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而尊重学生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教师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使学生的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
(三)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学校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举办各种心理健康知识专刊;开设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结合早会课、班队课、思想品德课教学,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心理学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培养,提高学生心理抵抗能力和承受能力,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四) 创设良好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学生。其次,可用开晚会、联欢会及各种比赛和各项评优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集体荣誉感。第三,开展美术、作文、象棋、篮球赛等活动,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
(五) 家校结合,对学生实施行为指导
近年来,学生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上升,这与家庭也有密切关系。为此,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必须保持一致。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 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是整个社会的职责。它体现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的需要。心理学家、教育家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能够适应学校正规的课程安排,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教师、团结同学,以当小学生为自豪;有较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好学,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有集体荣誉感,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我认为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培养”强于“防治”
人的心理素质是可以培养锻炼的。通过培养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与提高,减少心理问题产生。就正如加强体育运动,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不至于生病一样,何必等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之后才去防治呢?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当力争主动,减少被动,这对于提高整个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二) 非智力因素重于智力因素
人的心理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因此,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也包括这两个方面。事实表明,非智力因素重于智力因素。从心理健康的标准来看,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从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来看,只有非智力因素参加到智力活动之中后,智力活动才会有积极性。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非智力因素健康上,并以它为中介来促进智力因素健康。
五、 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学校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战场。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好心理辅导准备,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心理教育知识。教育学生前,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只有教师用无私的爱,去关注每一位学生,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内心。学生也只有在教师无私的爱的熏陶下,才能积极乐观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黄卫平.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2]陈海东.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02).
[3]蒋常香,周丽琴.试论心理社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态学地位[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2).
作者简介:
唐兰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城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