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激励性评价的分析

2018-11-01 10:14蒲兴梅
读天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评价小学数学

摘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增进互动,转变单一性的评价主体。“激励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或成果的认可,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焕发学习热情,让学生树立自信,增添动力。如何发挥这一手段的激励作用,却是需要教师审时度势、三思而后行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评价主體的个性化。挖掘潜能,注重评价方法的导向性。增进互动,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 因材施教,注重评价主体的个性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是为了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将学生看成一个承载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只允许沿着教师要求的方向走、按照固有的模式说,思维受到限制,学生很难有表达自身想法的机会,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的学生就会出现听不懂、不想听的情况出现。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学有价值的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提问,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怎么列式?求9+4怎么计算呢?同桌间讨论、交流。有学生回答说: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来计算:9、10、11、12、13一共有13个苹果。我先对学生的想法表示肯定并进一步提出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吗?有学生提出:可以把9凑成10,9要和1能凑成10,所以要先把4分出去1,剩下3,9+1=10,10+3=13。在学生提出两种方法后,我只对两种方法进行小结评价,而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凑十法或是两种方法都能掌握,将最终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并能理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设计关注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达成教学目标,老师在评价过程对学生提出不用的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 激励性评价要有导向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一个真实的课堂,随机生成与教师的预设往往相去甚远。当学生的价值判断可能出现困惑时,教师的评价能够及时给学生指明方向。在课堂中随时会出现思维的火花,这时教师要及时赞扬出色的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有挫败感时,教师要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比如,在三年级“认识千克”的教学活动中,“认识了台秤,我们用它称出1千克大米好吗?看到老师手里这颗亮闪闪的星星了吗?只有称得准确、秩序又好的小组才能得到它。”接下来进行小组活动,老师对活动进行评价:“这组同学有的看秤,有的舀米,合作得真好。”其他组的学生听了,闲在一旁的同学也动手帮忙了。“你们可真仔细,没掉一粒米,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听到此言,有的同学赶紧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捡进袋子里。看见其他小组已经都称好了,还有一个小组还在认真地称着。“这组同学认真的、从容不迫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组同学真会动脑筋,边数边小心翼翼地装进袋子,数得准确又省时间,真是一个好方法。”有的小组一听这种方法不错,也跟着用了起来。“这组同学真安静,相信是用心在体会了,不打扰你们了。”还没有称好的小组一听,加快了速度,本来有些喧闹的教室变得静静的,只见一个个轮流拎着袋子静静地体会着。最后笔者总结:“看看今天7个小组的得星情况,第3组表现出色,获得了今天的优胜组。”

三、 增进互动,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转变传统的评价机制,由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由老师为主的评价主体向由学生、家长、老师为主的评价主体转换,增进各个主体间协调发展。

(一) 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协调发展

学生自评即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评价的方面有是否认真听讲、有无做小动作、是否积极发言等。在学生口述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也有个整体的认知。同学互评是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让小组间相互评价个体在活动的参与情况、表现程度,通常这样的方式,利用个体的差异,促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协调发展。

(二) 家长反馈式的互动评价

家长反馈式的互动评价即家长在参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情况。在反馈的过程中,介入家长的实时评价,家长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将学生的进步、不足一一告知老师,让教师、家长都能对学生有个实时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 整体综合式的教师评价

整体综合式的教师评价即教师在以上几种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鼓励式的评价方法,以达到促进、发展学生进步的目的。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品行习惯方面。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纪律、情感交流等方面。(2)学习成绩方面。包括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平时评价即每天课时作业的评价。期末评价即由期末学业测评为基准,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等第评价。对表现好的、学得有进步的学生颁发荣誉奖章;对存在不足的学生,以文字评价“继续努力,加油”等等。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 激励性评价要注重多样化,摆脱形式主义的制约

在课堂中,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小红花、智慧星、小徽章、金苹果等物质奖励来评价,不过不要太多太滥,以免让学生产生功利心理。还可以利用档案袋、过关卡等持续性的评价方式,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前面所讲的各式各样的激励性评价方式都是形式化的东西,最重要的还是来自教师真诚的呵护与关爱。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敢于、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何启泽.探究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7(33):193-194.

[2]沈诗贞.强化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中华少年,2017(33):126.

作者简介:

蒲兴梅,四川省南充市,四川省南部县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评价小学数学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