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雄
摘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当地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庆阳乡土地理》作为传承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也可有效地促进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乡土课程;功能
一、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庆阳市具有悠久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位于甘肃省东部,处在陕甘宁三省交界处,位于黄河中游地区。这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7 000多年前蒲河川谷地就开始了垦荒植谷的早期农耕。4 000多年前的夏朝末期,这里就有农业发达的记载。夏商时期,庆阳属禹贡雍州之域,周先祖率族人在此“教民稼穑”“树艺百谷”,创造了灿烂的先周农耕文明,《史记》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开启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奠定了周王朝发展兴盛的根基。据此,庆阳可视为华夏早期农耕文明的滥觞。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塬”的董志塬是我国黄土高原目前保存最完整、黄土沉积最厚、面积最大的一块塬面,是庆阳农业的主产区、“陇东粮仓”的中心地带。这是庆阳优秀的周祖农耕文化。
勤劳质朴的庆阳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荷花舞、道情皮影、香包、剪纸、社火、陇剧、南梁说唱、庆阳民歌及柳编簸箕、石(根)雕、纸扎等众多手工技艺和千古流传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形式;同时,当地群众巧妙地利用干燥少雨的自然环境及黄土直立的特性,挖凿了窑洞这种冬暖夏凉的民居,让人们世代在此安居乐业,创造性地发展了灿烂多彩的先周农耕文明,荣获“道情皮影之鄉”“荷花舞之乡”“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徒手秧歌之乡”等民俗文化荣誉称号,更有环县道情皮影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这是庆阳优秀的民俗文化。
庆阳市作为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红色历史文化厚重,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在革命战争年代,庆阳人民不畏艰险,响应大生产运动,积极发展生产,极大地支持了中国革命事业。山城堡城堡战役遗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抗大七分校、南梁革命纪念馆等革命遗迹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遗产。有关专家认为,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庆阳老区精神、红色南梁精神,和周祖农耕文化的内涵一脉相承。最具时代特色的老区精神,是对农耕文化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这是庆阳优秀的红色文化。
在新时代,庆阳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经济总量跃居甘肃省第二位,同时拥有众多民俗文化之乡的称号,庆阳老区精神、红色南梁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重新认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坚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奠定了底气,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乡土课程教学在传承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功能
1.培养青少年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文化理念
乡土文化是青少年认识家乡、了解祖国的基础,通过地方乡土课程,可让青少年在了解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富饶的物产、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以及孕育红色革命的热土而无比感慨和自豪的同时,加深对家乡的熟知、对革命先辈的英雄壮举的敬意、对未来建设家乡的信心和憧憬。也可依托境内相关国家和省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综合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通过走访、体验的方式让青少年了解和认识庆阳老区精神和南梁精神,“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这既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之一。
2.培养青少年营造挖掘和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迅速进步,其中一部分农业生产艺术、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退出了现代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实际,仅存在亲历过的人的记忆里,出现了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危机。例如,在学习《庆阳乡土地理》第六章第一节《聚落》中的窑洞时,讲到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居住条件日益改善。由于修建窑洞取土量大、费时费力、占耕地面积大、易受水灾等缺点,人们基本停止了窑洞修建(除过极少地区外)。现在能看到一口完整的窑洞是较少的,取而代之的是村民填平原来的窑洞庄基,在开阔平整的塬面场地上或公路旁筑建起砖混或框架房结构的房屋,也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扶持下盖起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新农村,美丽乡村的风貌逐渐涌现出来。
3.培养青少年成为地方卓越文化影响力的代言人
《庆阳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及其教材,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虽然只是庆阳地方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作为在庆阳乡土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庆阳市情、实情,在众多本土文化学者和地方高校地理专业专人员帮助下编著的地方特色读物的出版发行 ,却是庆阳市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传播庆阳综合影响力的一种媒介;其对庆阳普通民众来说是认识庆阳的又一扇窗口。特别是《庆阳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设,是在广大青少年中植根浓厚乡土观念、蒂结久远乡梓情怀的一种重要文化载体,对促进庆阳民众建设庆阳、发展庆阳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三、乡土课程教学在传承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结合当地实情,体现地域特色
《庆阳乡土地理》课程依据庆阳市情,跳出课堂但不脱离开课堂,注重“培养青少年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惯”。在教学中注意体现庆阳的地域特色,联系家乡的乡土地理概况,针对青少年实际,以自然环境描述为先导,重点突出人文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具体教学案例,使青少年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紧密联系本地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挖掘和拓展相关的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和资源,运用地方特色来进行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教学,同时在活动中渗透浓郁的爱家乡、恋故土的乡土情感。
2.注重课程实施过程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乡土教育的地域特色,会让青少年感到亲切,有学习的欲望性和积极性。在乡土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家乡地理材料,以及学生对家乡特有的情感因素,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积极性。为此,在《庆阳乡土地理》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图文并茂,设置一些小实验(如降水量的测定、水土流失、汽车尾气采集、污水净化等)及问卷调查等。另外组织每学年2 ~ 4次外出研学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3.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交流
近年来,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巨资,先后筹建了云教室、多功能录课室、地理专用教室、电子白板、电子办公等信息化设备,完善了学校信息化设施,从整体提升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在校内做好、做强《庆阳乡土地理》课程的同时,借助新教育研究院评选年度卓越课程机会,在新教育网络平台筹建《庆阳乡土地理》网络课程;创建了“乡土看庆阳”的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网络课程和微信平台的展示,加强与全国各地开展乡土课程的学校和同行的交流和探讨,不断促进我校乡土课程的品质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尚意,孔翔,朱竑等.文化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郭文奎.庆阳历史文化丛书.[M].兰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 方创琳,徐建华.甘肃乡土地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