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生本立场教作文

2018-11-01 02:39徐建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4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作文

徐建明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提出提升初中生写作水平要站稳生本立场,因“生”施教,要了解学生学习写作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发现并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成长记忆,让差异写作日常化。

【关键词】因“生”施教 教学方法 作文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习者的资质、志趣、能力、经历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它是贯穿儒家教育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写作是独立的创造活动,写作教学是初中阶段最能张扬个性的活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生写作千人一面的现象十分普遍。要让学生的作文具备自身和特质,体现写作活动的创造意义。立足“生本”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站在生本的立场上对初中生作文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

只要是学习活动,个体就一定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往往没有意识去了解学生写作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刚进入初中,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进行完篇写作。

但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时候,有几名学不会写作文是常有的事,写作对那部分同学而言时常绞尽脑汁而无从下笔。通过交流笔者发现这些孩子从小学起始阶段就没有打好写作基础,他们从来就没有写过一篇成篇的习作。但我发现,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不错的,即,他们有很好的造句基础。从这一基础着手,笔者从造句入手,起始不要他们写大作文,让他们造句,要求他们力争把句子造通。刚开始的时候这部分同学只会造枯燥无味的单句,我们就指导他们把句子写长,教他们如何增加修饰语,如何调动眼耳鼻舌把感官写丰富一点,经过具体方法的点拨,这些学生不多久就写出了比较复杂的句子。然后笔者再教他们如何围绕一个中心词,运用演绎法造复句写句群,进而再逐步发展到写简单的文章,经过一个多月的坚持,这部分学生大多都能写简单的篇章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段落的写作上有一定的问题。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会通过片段的写作来突现文章的中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不对题”。如何解决“文不对题”的现象?我的方法是利用初中生优效注意时段,经常性地开展片段写作训练。初中生10~15分钟的训练是最优效的注意时段,这一时间段一定要让训练活动落在“最近发展区”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训练学生以一个核心词汇为中心来写人物片段。如,围绕“温和”的性格来写自己的母亲,只要求写200字左右。这种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的片段训练,在选材上是不陌生的,是学生可以把握的,写作内容和主题也比较容易对接,完全落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边 。这样的写作训练效果非常好。

以上两个案例,前一案例针对的作文教学中造句训练的缺失,后一案例是针对“文不对题”校正方法的虚无。这样的写作教学都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尊重学生现有水平,同时都能让学生努力一下,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立足志趣,实现写作迁移

作家周作人精于茶道的写作,肖复兴音乐评论写得非常好,画家吴冠中的艺术散文写得很妙, 穆涛历史散文写得很老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作家也都在自己“趣味的圈子”里,大家都不具备陌生化写作的才能。由此,我们就想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教师要立足学生志趣,要认同学生个体的兴趣,然后设法把学生现有的兴趣引导到写作兴趣上去。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但有些学生喜欢围棋,喜欢足球,喜欢舞蹈,这样笔者就引导这部分学生写与围棋、足球、舞蹈相关的作文。他们写出来的作文明显要比平时只是为了完成作业,生硬逼出来的作文好多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写作一定要与自己健康的志趣结合起来才能出好文章。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初中生有自己的兴趣。但他们对自己兴趣的认知深度是不够的。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哈贝马斯的重要哲学专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谈到,认识的提升,能让兴趣更加浓厚,并使兴趣变得理性而深刻。他提醒我们,提升学生的兴趣意义非凡。

三、唤醒不可忽略的“成長史纪”

2015年,我新接一届初一,开启了学生成长史的书写,要求学生以纪年的方式把自己从小到大的一些重要事件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麻烦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写日记的习惯,记忆非常模糊,鸡毛蒜皮的事情常常发生,学生认为不值得记录,一小部分同学通过家中收藏的旧照片能回忆一些事件,但具体的情境也是一片糊涂。这让我意识到,学生以“我”为中心,以与“我”有关的人和事为半径的素材圈根本就无法构建起来。叶圣陶先生说认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有生活,但记忆被封冻了,文章自然就无法从笔端流出来。

作为老师,为了解冻学生的记忆,我让他们去了解自己的成长史,写好“成长史纪”。为此我们搞了很多次“认识自我”的写作活动:

一是举行“听亲人讲我的故事”活动,让学生找身边了解自己的亲人说说自己的成长故事,然后原生态地记录下来。

二是举行“我家的家史”访谈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知道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有过怎样的人生际遇。

三是举行“我的成长印迹”访谈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去了解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查报纸,可以问亲人;自己哪一天开始会爬了,会走了;自己什么时候会说话了;自己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情景,等等。

四是举行“朋友眼中的真我”访谈活动,去了解在自己日常接触的朋友眼里,“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一系列活动证明了每一个学生的的成长都是独特的,学生们会明白,如果自己只是闷头读书,与周边的人不能经常交流,那么一个真实的“自我”就会逃逸,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就写不出属于自己的作文了。

四、尊重学生,让差异写作日常化

笔者一直认为,日常写作是每个学生的精神需求。但现实是,学生的日常写作状态很不乐观,大多数学生被急功近利的繁重的抄写和解题作业束缚住了。因为长期不写,难得动笔写作,学生就难免抓耳挠腮,用笔说话,这种精神需求因此退化了。教师要努力唤醒用笔说话的精神需求。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 在课堂上给学生用笔说话的机会

如,笔者在教苏教版九年(上)《桃花源记》一文时,讲到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这一片段,我马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替渔人把“如此”的具体内容写出来。课堂上这类片段性的写作,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完整性,避免口头表达交流的随意性,同时每个同学在写作后,再经过交流提升,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

2. 让学生养成笔记大自然的习惯

写作教学要做的是要把学生对自然的观察转化成文字。 美国当代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和环保学者克莱尔,长期从事自然观察,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总结了一套笔记自然的方法和心得。我把这本《笔记自然》推荐给学生阅读,作者通过画画记录自然,通过文字记录自然,这种方式完全符合学生的天性。笔记自然这项作业,给了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也让学生作文中的四季變得细腻而真实。

3. 不可忽略经典片段的仿写

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学习模仿理论,他谈到,模仿学习在学习初期是最富成效的学习方法。模仿是必需的,就像如果没有模仿,我们就无法学会讲话。我们不难发现,书法练习的早期是描红,然后是临帖,绘画的基本功是素描,中国画方法的习得可以参照《芥子园画谱》。

回顾我们的写作教学,却缺了一个重要的持续性的模仿环节。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和文本阅读教学的割裂,导致了教材中很多经典文本的经典片段,只停留在浓墨重彩的分析层面上,而没有指导学生在方法和结构层面上去模仿,这是十分可惜的,也是违背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的。我们要认识到,其实写作的模仿和书法、绘画的模仿有很大的不同,写作的模仿不是照搬,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在里边。写作教学要做到“因'生'施教”就必须遵循学生学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把教材里的经典语段作为学习矿藏好好开发。

总之,要遵循写作规律,就要以“生”为本, 站稳生本立场,才能真正把作文教好。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城西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作文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