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物”至“和物”

2018-11-01 15:46史亦真
牡丹 2018年21期
关键词:茶碗茶器茶道

日本茶道的本土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同化期,这一时期茶道随着佛教东传进入日本,日本贵族对茶器的态度表现为全盘接受;第二个时期为分化期,日本本国人逐渐对茶器渗入本土审美特征;第三个时期为成熟期,即是日本茶道精神的独立期,日本茶道精神的独立可以从茶器审美中反映出来;此后,本土茶道精神进一步独立发展而成就其繁荣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前面三个阶段,即探索至千礼休时期的茶道为止。

日本的茶道渊源来自于中国,起初由僧人传播至日本境内,文化的传播起初都是萌芽式的,一旦与本土意识兼容就会产生新的审美形态,无论是饮茶礼仪还是茶器的审美,人们都可以在成熟的日本茶道中感受到唐宋茶道的风雅。

一、同化期

在日本茶道的初始阶段,对茶具以及茶文化的引入都以唐宋品茶风气为主流,日本学僧最澄是首位从中国学饮茶者,并把茶种移植日本,比最澄晚一年回国的空海,不仅带回中国制茶技术,而且在《空海奉献表》中有关于“茶汤坐来”的记载,这表明空海已将中国茶道带回日本。在镰仓时代,日本禅僧荣西两度入宋,荣西是日本茶文化的开拓者,他不仅传回新的茶种,还根据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典籍撰写出日本第一部茶学专著《喝茶养生记》,此著在日本传播饮茶习俗、勃兴茶文化方面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日本的“茶经”,荣西也被尊为日本的“茶祖”,后来不少茶室都挂荣西的画像。中国茶道的引渡,意味着日本茶文化在起初完全受到中国茶道的同化,这与佛教的传入有着密切关系。

与日本茶道的初始期阶段不同的是,中国的茶道已经进入繁荣期,茶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而不仅仅局限于精英阶层。唐人煎茶,茶汤以绿色为贵,因此色泽清脆的越窑脱颖而出。到了宋代,点茶盛行,茶汤尚白,故而色暗厚重的建盏独步天下。宋人斗茶,茶面会泛起白色的汤花,建盏的黑釉恰好能映衬这些白色的汤花,汤花下的水衡亦清晰可辨。此外,建盏胎质比其他胎质更利于保温,是斗茶的首选。宋神宗曾向当时来华的日本僧人成寻(1011-1081)询问日本人需要何种中国货物,成寻的回答是香药、茶碗、锦、苏方。而日本的斗茶会之后就是发奖大会,奖品都是一些唐物,如挂轴、香炉、茶碗和花瓶等。在这种“茶寄合”上,展示唐物才是最主要的。

二、分化期

日本茶道的第二阶段即是分化阶段,该时期已从舶来品中的审美过渡到本土审美的独立化阶段。这里关系到日本本土特性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美的简素性、崇物观念和神道观,另一方面,日本人有的放矢地吸收儒教教义,并根据本国具体环境进行了重组。这一融入期的茶道以珠光和绍鸥为主。珠光的贡献在于舍弃茶文化中的游乐性质。“数寄屋法”的是指日本民间茶会,又曰“顺茶”,类似今日中国湖州一带的“打茶会”,具有日本茶道创立时期的本民族特色。村田珠光将书院茶、茶寄合以及寺院茶礼相结合,创制了草庵茶。从此,日本饮茶即称茶道。

珠光的弟子绍鸥第一次对“侘寂”的意境做出了定论(即“枯而寒”)。被限定侘寂的实质就是“正直、谨慎、不骄”。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一书中指出“侘”的真正意义是贫困,用日常生活语言表达,即饥时田地采菜,闲时屋檐听雨。在精神生活方面,不追求观念的丰富,精心安居于对神秘“自然”的思索,与世界相融,并因此满足。例如,茶室内所用的很多道具都具备这样的特性。这一侘寂的最终含义在千利休的茶道中得到了极大的表现。

三、成熟期

草庵茶道的正式形成与确立要追溯至16世纪。千利休对日本的茶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才正式建立了草庵茶道的文化体系。日本贵族和大封建主武士阶层都特别推崇中国陶瓷,将其称为“唐物”,还将朝鲜陶瓷称为“屿物”。因为倭寇猖獗,当时中国和日本关系很差,导致嘉靖以来贸易关系中断,中国茶具也禁止流通。中国茶具价值连城,使得日本工匠开始以“唐物”“屿物”为蓝本模仿制作茶具陶器。最高级的乐窑茶碗是一色黑的,茶碗的图案分两种,一种是先天的图案,由陶工设计;另一种是后天的图案,是茶碗在岁月的流逝中自然形成的。该图案主要有貫乳、茶渗、雨漏、茶垢四种。除这四种之外,还有将破损的茶碗修补之后产生的图案。

千利休大树草庵茶风,力图在身边“粗陋”的器物中发现美。他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他在珠光、绍鸥的茶道理念之上,创立了更为完善的茶道法式,他视“茶室为表露本性的道场”,茶汤的第一目的是修行得道,把“和、敬、清、寂”作为茶道理念,引导人们“飞向以茶为媒介的宗教性的自由境地”。

四、结语

日本茶道认为茶碗也是有生命的,茶人在“损、缺、不足”之中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美,完成一种在心中寻求美的历程。这种审美与日本艺术精神中的“侘寂”以及非规则性审美构图有关,他们在静止的茶器中一窥生命的真谛与宇宙的浩瀚。而中国在茶器上则追求对称、均衡、精制、釉色的均匀,以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所谓“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符合儒家审美标准;老子追求“大巧若拙”,庄子有“朴素而天下莫与争之美”的情怀,《周易》尚“观象制器”。李泽厚先生认为:“日本茶道‘和、静、清、寂一举手、一投足的精心苦练,都是在刻意追求禅境的寂灭与超越。”中国是即境求悟,日本是造境求悟。由此可见,中国茶道是活泼的、主动的,而日本的茶道则是静处的、被动的。

(东南大学)

作者简介:史亦真(1989-),女,江苏宜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茶碗茶器茶道
茶 碗
茶·碗
体验茶道魅力
漆工艺在茶器上的应用与研究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及思想文化体现
疫情下 茶器行业将发生哪些变化
茶道人生
浅谈陶艺茶器设计风格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