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灿涛
“黄行长,你们太辛苦了!在信用社(农商行)扶贫小额贷款的大力支持下,我家一年变一个模样……”这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团结彝族乡丰收村委会高峰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罗天三再次见到云龙农商行团结支行行长黄斌时的一席话。高峰社地处云龙、洱源、漾濞三县交界的群山之中,海拔2600多米,距离县城70多公里,交通极为不便,唯一的进村道路(土路)每年雨季都会垮塌堵塞,大部分时间车辆都无法通行。世代居住在山大谷深、与世隔绝之地的彝族同胞,长期处在封闭状态,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有些甚至不会讲汉语, 大部分居民还沿袭着传统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种一山坡,收一箩筐”,市场意识、积累意识、扩大再生产意识淡薄,这里长期以来“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相互交织,是典型的集边远、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地区。
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地方政府的扶持鼓励下,云龙县团结乡丰收村发展起了党参等中药材种植及黑山羊、生猪养殖产业。罗天三觉得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家里山多地多、又有劳动力,但苦于没有垫本资金迟迟没有实施起来,眼看着其他村民干得热火朝天,自己心急如焚,就怕错过这个机会。就在此时,云龙农商行的客户经理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听说了这一情况,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跋山涉水来到罗天三家中了解情况,共同出谋划策并及时为其发放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罗天三用这笔钱发展起了种养殖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家庭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大幅上升,昔日一家人挤在一间破旧不堪的垛木房里,现在已经改建成砖木结构的大瓦房,今年将摘掉“贫困帽”。得来的这一切除了政府部门和罗天三自己的努力,还得益于农商行那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
工作人员向当地居民宣传小额贷款服务
在云龙的广袤大地上,像罗天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直以来,云龙农商行客户经理不畏山高路险、不论风霜雨雪,常年行走在山间小道、田间地头,与山里的贫困户拉家常、交朋友、谋发展,“天当床,地当被,大雨为我洗衣裳”,这是信贷员(客户经理)工作的真实写照。以前的农信社已经变成现在的农商行,但是对老百姓的主动服务和实实在在的热情还在持续,那种执著无私、艰苦奋斗的“背包精神”还在传承。云龙农商行始终把金融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工作任务和社会责任,使用“大脚板+互联网”,让扶贫更精准。从思想、组织、行动上,高度重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农商行董事长任组长,明确工作职责,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计划和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农商行地缘、人缘、网点缘的优势,迈开“大脚板”到贫困山区,通过发放各类扶持贷款进行精准扶贫。同时,为了降低农户办贷成本、提高办贷效率,解决“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思维,全面推广“微信申贷”业务,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微信申贷”,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扶贫小额信贷,实现了扶贫小额信贷的全覆盖。
云龙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邹银江告诉笔者:“‘大脚板+小板凳+互联网’,云龙农商行把优良传统、务实作风与银行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对金融扶贫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截至7月末,云龙农商行累计发放全县扶贫小额信贷2万多户7.48亿元。其中今年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551户2.01亿元,提前完成扶贫小额信贷的计划任务,实现了党委政府、扶贫部门、贫困户‘三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