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暑假到欧洲东部的捷克和奥地利旅游。导游对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现状的介绍和对巴尔干半岛自然景观的赞誉,引起了我对曾经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具有“巴尔干猛虎”之称的南斯拉夫的兴趣,产生了找机会要到这个地区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2018年6月末,在北京酷暑难耐的时段,我们一家人乘上了飞往贝尔格莱德的飞机,经停捷克首都布拉格,踏上了前南斯拉夫这块美丽而又神奇的土地,圆了游览巴尔干腹地之梦。
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偃旗息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潮流在全球空前高涨,具有“世界火药筒”绰号的巴尔干腹地,在铁托元帅的统一战线思想指导下,诞生了由6个共和国外带2个自治省组成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定都于贝尔格莱德。它的东边有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边有阿尔巴尼亚,北边依次盘居着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东德。从地缘政治上说,当时的南斯拉夫确实有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核心之说。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德与西德之间柏林墙的推倒、苏联的解体、波兰团结工会的夺权运动和捷克“布拉格之春”后遗症的延续,曾红极一时的东欧社会主义政权更替,国家改旗易帜,人类历史上的一波共产主义运动在东欧终结。当时的南斯拉夫,铁腕人物铁托早于1980年5月4日故去。主政的未洛舍维奇在民族矛盾加剧、内部分裂自治的呼声高涨、美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南斯拉夫受到内外夹击的极其险恶情势下,没能顶住犹如惊涛骇浪的冲击,结果使具有共产主义基因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于1991年降下了在巴尔干半岛腹地上空高高飘扬了近半个世纪的国旗,好端端的南斯拉夫被肢解了,而且是七零八落。所谓的“七零”,是指原来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和马其顿六个联邦国家的独立,外加原归属于塞尔维亚的科索沃自治省宣称独立(中国没承认其独立);所谓的“八落”,是指在这七个国家中,归属于塞尔维亚的伏伊伏丁那在疾风暴雨式的社会动荡中扩大了自主权限,成为具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省。
南斯拉夫在铁托执政的45年间,完成了独立解放运动之后,及时转入社会主义建设。南斯拉夫虽然是东欧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大约2300万,幅员大约26.8万平方公里。在政治上,南斯拉夫没有倒向苏联老大哥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取了具有南斯拉夫特色的国家治理体制;在经济上,虽然不与美帝国主义同流合污,但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必要的经济合作。南斯拉夫在美苏两霸的夹缝中,生存的很好,社会主义虽然不能称其为快速发展,但可称其为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多民族、多宗教的矛盾逐年消减,社会稳定。
如今讨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从年代上说始作俑者是南斯拉夫。南斯拉夫1945年11月29日成立联邦共和国,1950年即开始经济改革。铁托集团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不应该限制商品发展,应该正确处理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实行经济与市场的最优结合。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的社会计划经济体制。在宏观经济管理上,逐步改革价格、外贸、外汇体制,于1979年全面取消了物价管制,实行市场定价。在微观经济管理上,实行宽松的产业政策,中央不断下放管理权,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政府允许部分私人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国营企业的工人可以谋取第二职业。经过30年的奋斗,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从80年代开始,南斯拉夫就实行了每周42小时工作制,星期三要工作10个小时,星期六就全休了。政府的主导思想是留下宽松的时间,让国民吃喝玩乐。国家实行很开放的意识形态政策,在电影、文学、绘画等领域基本不设防,产出了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电影等精神作品。在上世纪60年代,黑白电视机的家庭普及率就达到了50%,国民可以在有文化、有自主、有自由、有品位的社会环境下生产生活。据资料介绍,1960年至1980年,南斯拉夫GDP年均增长6.1%,国民享有8年义务教育和全部免费医疗。1978年,中国人均GDP是225美元;南斯拉夫同年同类指标是2513美元,是中国的11.17倍。当时南斯拉夫国民的富裕程度,不但中国没法相比,而且也让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望尘莫及。据导游介绍,在老一辈南斯拉夫国民的心中,很怀念那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时光。他们怀念那十分可靠的就业环境,怀念那无忧无虑的生活,怀念那一本护照走天下的随意,怀念那共同富有的社会氛围,怀念那先进社会主义制度所赋予国民的人格。作者今天走在原南斯拉夫的土地上,由于头脑中固有的社会主义情结和社会科学研究的职业惯性使然,仍然对故去的南斯拉夫有一种崇敬,并且还包含着一种惋惜。
有着共产主义基因的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已经故去26年了。它当年的国格和国民在那种特有的社会制度下的人格,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褪色。但是,它曾经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它在不经意间忽然倒下的原因,总是令后人追问和思考。它的倒下,原因是很复杂的,有执政集团的意志问题,有国家治理手段问题,也有多民族多语种的矛盾积累问题。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和平演变。
在美国和苏联两强称霸世界的冷战时期,美国是全力以赴对抗苏联,出于稳定巴尔干半岛时局的需要,对新生的铁托政权采取友好方式,给予一些经济援助。当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出于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美国有时间和精力了,当然不愿看到南斯拉夫逐步强盛起来。因此,掉转枪口,将糖衣炮弹打向了包括南斯拉夫在内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早在1984年的里根时期,美国制定了秘密的国家安全决策,其中记载:“努力扩大和推动和平演变,以推翻东欧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政权,使东欧重回到市场经济”。这时,创造了世界不结盟运动的铁托已经故去四年了,南斯拉夫内部民族矛盾加剧,国之分裂、民族独立的暗流涌动,受苏东剧变的影响,1991年这个国家分裂了。但是,还有塞尔维亚和黑山,扛着联盟的旗帜。1992年的波黑战争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给美国创造了插手巴尔干地区事务的可乘之机,不留痕迹地把南斯拉夫推向灭亡。1992年5月,美国以波黑战争为借口,在联合国安理会提议制裁南斯拉夫的蓄谋得逞,使南斯拉夫的开放型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此把南斯拉夫拖向了泥潭。经济停滞不前,必然引发社会动荡,破坏国民的凝聚力,使一个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南斯拉夫,退步到欧洲贫困国家行列。
1999年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采取“缓兵”之策。会同欧盟做出外交担保,不支持科索沃独立,不会分裂南斯拉夫。但是,当科索沃脱离南斯拉夫管辖宣布独立时,立即得到美国和欧盟的外交承认。由此可见,美国的不支持,是不支持南斯拉夫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统一,不分裂南斯拉夫也成了不能自圆其说的谎言。
南斯拉夫虽然故去了,但是,它曾经创造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国家治理体制,或许能给后人留下一些启迪;它的对与错,还有待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来检验。
居于塞尔维亚西南方位的黑山共和国,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国。全国只有63万人口,幅员面积仅1.38万平方公里。但是,这个国家山清水秀,天蓝气爽。东北部背靠杜尔米尔黑色山脉,最高海拔为2522米,顶端终年积雪,喀斯特熔岩地貌特征明显;西南沿亚得里亚海有73公里的阳光海滩,毗邻而居的布德瓦老城和科托尔小镇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自然与历史文化双遗产。白天下海冲浪,晚上登山滑雪,山与海相得益彰的自然景观使这个袖珍之国成为了东欧的旅游胜地。据资料介绍,2016年到此的各国游客达到352.2万人次,是国民总数的5.6倍。
黑山共和国是前南斯拉夫联邦的坚持者之一。在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急剧走向低潮,前南有四个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的严峻政治形势下,黑山共和国会同塞尔维亚共和国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为维护南斯拉夫的国体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2006年经全民公投,黑山同塞尔维亚分道扬镳,至此南斯拉夫联盟彻底解体。独立后的黑山共和国于2010年加入了欧盟,一系列的参考指标说明黑山的经济并没因为国家体制的改变而受到明显影响。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14年为6881美元,2017年上升到9067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0%以上,比“老大哥”塞尔维亚高出了59%;其中,服务业占比达64.6%,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高达0.789。说黑山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老百姓尚能安居乐业,是有客观依据的。按现有条件预测,到2020年,人均GDP上升到一万美元以上,应该没有大的问题。
由于塞尔维亚与黑山平和友好地处理了双边关系,互相没有太多戒备,两国之间游客的往来过境非常方便。从塞尔维亚南方的兹拉蒂博尔小镇出发,大约行走100公里左右,就到了塞尔维亚与黑山的边境。出发时导游说,塞尔维亚去黑山有两处过境海关,由于修路,有一处暂时封关了,估计过境的人要多,办手续的时间要长。而实际却不尽然,我们大巴车到边防站,黑方值班人员上车收缴户照,只用五分钟就通关了。
从塞尔维亚的兹拉帝博尔小镇出发就已经进入了南部山区,一过境到黑山,立即进入了崇山峻岭,峰峦叠翠,植被繁茂,偶有瀑布川流,峡谷奇观接踵映入眼帘,又渐渐地离去。游黑山的第一站就是仅次于美国克罗拉多的世界第二大峡谷——塔拉河大峡谷,参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赫赫有名的塔拉河谷大桥。
塔拉河谷大桥是塞尔维亚通往黑山共和国腹地的重要通道,建于1937年至1940年间,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横跨塔拉河。桥长365米,5拱坚强有力地托起巨大的桥身,主拱跨径114米,桥面垂直距离塔拉河水面172米,竣工当时是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桥。我们的车通过大桥在西南端的桥头堡停下,站在大桥设计者的雕塑铜像前,欣赏大桥作为建筑体的壮美,听关于保桥与炸桥之争的历史故事。
前南斯拉夫是一个电影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我们这个年龄段记忆犹新的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有以塔拉河谷大桥为故事原型的《桥》。《桥》的剧情是描写在二次世界大战的1942年,南斯拉夫游击队围绕是保桥还是炸桥所展开激烈争执的故事,结果是游击队为了阻击法西斯的进犯,将大桥右端的一个拱炸掉了。游击队的高明之处是,选择炸桥的位置处于端头,既实现了阻击敌人的目的,又保卫了桥的主体。今天游人看到完好的桥身,是1946年战争结束后又补建上去的。欣赏了桥的壮美,听完了历史故事,拍好了各种角度的照片,用过了正宗的黑山西餐,我们在车上伴随着“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桥》的主题曲,又开始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奔向杜米托尔国家公园。
杜米托尔国家公园是一处看原始植被、赏真山真水为特征的森林公园。公园位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开阔台地上,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环抱着一湖清潭,水面、岸边散布着亭、桥、雕,湖边的“森林架”局域被简单去除荆棘,游人在树荫下敞开心扉,放松心情。无论纵情于森林里,还是漫步在湖边上,听欢快的知了鸣叫间断地点缀着蛙声,看五颜六色的彩蝶飞舞,呼吸着甜滋滋略带有青草香的空气,仿佛到了《西游记》中的人间仙境,想不快乐都难。站到公园核心区的湖边张望,大有到中国新疆游天山的感觉。可能是开放时间不长的缘故,景区服务配套设施欠缺,远处两台推土机、盾钩机正在隆隆做响,忙碌着后续工程。转瞬间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按原计划赶往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
波德戈里察位于黑山东南部斯库台盆地莫拉查湖畔,有700年的建城史,说巴尔干半岛是“火药库”,主要指波德戈里察。记得去年到访捷克时导游介绍,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狂轰乱炸,使这座城几乎夷为平地,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古建筑,仅存土耳其钟楼、一处清真寺和几处民居。战后重建的新城,全城面积的七分之一被建设成现代公园和游乐设施,因此,民间将这座城称为巴尔干游乐城。伴着晚霞,我们在城里自由自在地闲逛,走进正在建设的东正教堂看教徒做“法事”,看一看大街小巷的咖啡厅、啤酒屋,用过西餐,一天又结束了。到过有“铁托格勒”之名的红色城市波德戈里察,虽然没有深度“游”,但是也乐在其中了。
在亚德里亚海的东海岸,毗邻而居的布德瓦老城和科托尔古城,是黑山最有名的两处旅游胜地。两城的共同特点是建筑的古、民居的杂、海滩的美和游人的多。布德瓦小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以鲜亮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而闻名遐迩;科托尔古城建于中世纪,因古城原貌保存完整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城的民居很难找到确切的风格属性,说是古罗马风格,不是;说是巴洛克式,不像;只能依据两城的地理位置称为没有门类的地中海风格。两城都建在海滨,水清面静,细沙柔软,是游人冲浪、戏水的天堂。导游讲,海滩都设裸泳区,因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前往。因是旅游小城,两城的咖啡厅、啤酒屋、精品店鳞次栉比,居民和游人的夜生活丰富。只可惜,我们这些过境之客只能走马观花看其表面了。
出境游有个硬性规定,从哪入关要从哪出关。于是,我们从黑山原路返回贝尔格莱德。那天风急雨大,山道弯弯,大巴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并不慢的车速令人心情忐忑,也为司机娴熟、果断、精确的高超车技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