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灵和
今天是星期日,再过3天是星期三还是星期四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之所以会产生分歧,主要是在对“再过3天”这句话如何理解上有争议。
有了争议,大家总希望能看到现成的例子来帮助指点迷津。面对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在报纸上找到类似的句子,看看上面是怎样算时间的。例如下面这条新闻里就有:
图1
这是《新华日报》上的一篇报道。2017年12月29日,再过3天是元旦(也就是2018年1月1日)。按照上面计算时间的方法,再过3天就应该是现在的日期加上3天后对应的日期。这样的算法很容易在其他报纸上得到验证,我们不妨再来看另一份报纸上的一条新闻:
图2
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2月13日,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也就是2月15日),用的是同样的算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再过3天”,占主流的日常表达习惯是指大后天,也就是今天的日期直接加上3天得到的日期。根据这样的理解,如果今天是星期日,再过3天应该是星期三,而不是星期四。
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结合“时”这个时间单位理解:一天通常指从0时到24时这段时间。每一个时刻都可以看成直线上的一个点(如图3),1天的时间可以看成0时和24时这两点之间的一条线段。
图3
再过几天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线段上点的移动来理解(见图4):星期日对应着线段AB,星期一对应着线段BC。其中点B是这两条相连线段共同的端点,它既表示前一天的24时,又表示后一天的0时。再过1天,就相当于动点P从线段AB(星期日)上,经过点B向右移动到线段BC(星期一)上。照此类推,再过3天,就相当于动点P从线段AB(星期日)上,经过B、C、D这3个表示0时或24时的点向右移动到线段DE(星期三)上。
图4
当然,我们还应该避免在“再”字的理解上出现偏差。通过查字典,我们可以知道:“再”的意思可以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也可以表示将要重复或继续(多指还未变成现实)。“再过3天”里面的“再”字作为一个副词,表示的是“过”这个行为动作将要重复或状态的持续,并不表示计算的起点从明天开始,也不表示计算时要多加1天。我们不应该看到“过3天”前面有一个“再”字,就改变计算天数的起点,调整计算时间的次数。
要帮助一年级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老师首先应该从生活中选取一个范例作为学生思考的脚手架。可以像前面一样从报纸上截取一个新闻报道的片段作为素材来组织教学。
比如图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2018年大年三十是几月几日,从2月13日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日期是怎样推算的,学生会从生活中汲取相关的数学经验。这不但可以解决“今天是星期日,再过三天是星期几”这样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再过三天是2月21日,今天是几号”等其他问题。这类问题源于生活,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形成有效的数学思考经验,并迁移到解决生活中其他类似问题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