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萌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浏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誉为“千年古县”,并且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享有“中国花卉苗木之乡”之称,拥有独特的植物资源。当文化遇到景观,结合当地地形地势优势,也为更好地体现出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滨水景观则成为重点凸显文化、功能的线性景观。浏阳景观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的浏阳文化、风土人情,针对性地制定浏阳河城区段景观风貌、都市风情带,优化用地功能,促进城河联动发展。
现状场地条件主要由多条大小不一的河流汇入浏阳河,形成六水入河、山幕环抱的特有山水格局。再加上整个场地中段平坦、两极陡峭的独特地理优势,构成了现在独有的城市格局。在此现状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浏阳河城区段独特的滨水景观。
浏阳河的历史文化即人文浏阳、红色浏阳和乡愁浏阳。人文浏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浏阳八景和渡头文化;红色浏阳则充分通过革命老区来体现;乡愁浏阳则体现在老城故事、工业遗迹中。不同的文化定位,体验不一样的景观。以此为依托,在主城区景观上确定“一带四段”的总体格局,即生态涵养段、城市休闲段、活力生活段和文化创意复兴段。
因此,不同的区位条件、生态条件、文化沉淀都会对滨水景观产生影响,也称为景观独有的地域性。因此,景观的地域性包含2个方面特征:一方面强调景观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强调城市文脉,即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1]。
以浏阳河城区段一河两岸滨水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渭川河——三元宫)为例。本次景观建设工程,位于浏阳河城区段北岸渭川河至三元宫。全长1.8km,项目基地落地在浏阳市老城区东侧水佳片区滨河地段,水佳片区景观主要打造以滨水为主题的活力区,最为重点的景观位于两大文化河岸之一的“彩焰水佳湾”区,即作为全新开发的片区,在文化层面上以创新为主题,开放体验文化产业。利用现状沿河滩涂、农田,结合古迹(三元宫、戏台),将河流与城市联结共生,达到自然、文化与生活共融。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滨水景观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滨水景观不能仅仅只满足水利防洪的基本要求,更为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增加休闲娱乐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做着不懈努力。滨水景观中的滨水区是水域生态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具有丰富的生态多样性。主要以生态恢复、生态保育和生态教育为主。具体优化手段,有以下3种形式:
2.1.1 雨水花园。利用草地现有低洼地带改造为雨水花园,收集建筑屋顶和周边道路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逐渐深入土壤,补充地下水,也可作为景观用水和灌溉用水。
2.1.2 下凹绿地。将部分绿地人为设计成低势绿地带,在坡地四周设置凹形绿地容纳坡地产生的雨水径流,增加雨水渗透量,形成新的下凹式绿地。
2.1.3 特色雨水收集沟。收集建筑及周边道路雨水,形成特色雨水收集沟,并在水质净化展示中心及大数据收集中心展示雨水收集净化成果,起到科普教育作用,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城市景观,即城市雨水生态系统。
通过这3种具体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在滨水景观中起到节约生态消耗,减少生态负荷,恢复城市生态平衡的效果。更具体的体现则是通过对滨水林带、生态灌木、地被草花及水生植物的种植设计。景观设计师通过运用这些元素,在现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更为和谐的生态体系,营造生物的多样性。
根据不同区段的景观进行设计,运用微地形处理方式,调整设计不同的完成面标高,改变驳岸形式上的表达,做到既满足活动空间,又能丰富岸线视觉及心理体验。岸线处理方法有3种:
2.2.1 园路挡墙驳岸形式。这种形式主要以硬质为主,在保留原有硬质空间的前提下,周边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减弱硬质挡墙与滨水空间的生硬感。在此区域范围内种植高大挺水、邻水的植物,既能保证安全性,又能增加绿化率、增添野趣(如蒲苇、花叶芦竹等)(如图1)。
图2
图1
2.2.2 亲水平台驳岸形式。根据河道自身水位的变化,增加人与河道景观的互动性、亲水性。周边以种植浮水植物为主,(如睡莲、荷花等),主要满足功能空间的设计要求,丰富原本单一的驳岸形式(如图2)。
2.2.3 草坡挡墙驳岸形式。利用空间开敞部分,种植以草坡为主的绿地景观,丰富河道空间层次的同时,也拓宽了视觉空间(如图3)。
图3
通过以上这3种处理形式,提升滨水景观空间层次感,做到有密有疏的景观变化。
另外,针对滨水景观的防汛功能,要求需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按照规定预留防汛墙,作为特色景观墙,融入当地特色元素,传承文化,成为景观小品,既满足了防洪要求,又美化了空间环境。
美国知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通过在城市景观中组织合理的交通流线,并将文化与景观节点串联起来,景观设计师体现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设计主要考虑市政道路与基地的衔接,有效建立慢行、骑行、船行多条特色路线,将城市街道、绿道、园路有序组织,希望通过滨水绿地景观与城市紧密连接在一起。随着浏阳河城区重点地段景点的开发建设,滨江景观环境的不断提升和改善,整体交通流线的贯通,将各个地段有效联结起来,形成当地独有的文化品味、景观生态及交通路线。
由于受当地常水位的影响,主要打造基层面偏低的滨水景观。多采用退台式亲水方式,减少机动车对慢性步道的影响,策略主要体现在:通过对标高的处理,将滨水景观打造成为向河道逐渐下降的平台,通过把慢行滨水步道及游步道系统布置在滨河主要车行道标高之下的方法,将部分标段城市基础界面与水面高差较大的部分转换为绿道及游步道,凸显滨水景观设计优势与特色,使水体与滨水步道一起被保护在较低的标高层面上。同时,退台式岸线的断面处理有宜于促进滨水步道、游步道和绿道之间的视线与空间交流,有效化解景观空间上的断层关系,达到共享城市滨水休闲空间的目的。通过不同的活动空间类型,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城市休闲滨水岸线,并融入浏阳河风光带景观构架中,集市民休闲、运动、娱乐、文化体验、集会等功能于一体。
通过对浏阳河城区段滨水景观设计的探索,结合当地地方特色文化及3个主要策略,归纳出浏阳河主要城区休闲滨水景观特色和具体营造手法:
(1)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依托。浏阳河流域内的传统文化主要以“楚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为主要脉络,其中民俗文化具体以“浏水谣、茶铺子、影画廊等”为主要特色。本区段滨水景观充分利用这些元素,设置特色景观节点,让市民和游人在此景观空间中处处感受到当地文化带来的魅力。
(2)以田野野趣为主旨。结合现状滩涂进行景观改造,提出“故乡的稻田”这一概念,引入乡村稻田风光的天然肌理和色彩,营造田园般野趣的稻香广场及梦幻花田,将稻田趣味融入现代城市景观中,抒发浏阳河畔人文深厚的农耕情怀。充分让身处城市的人们感受到除钢筋水泥之外的心灵放松。
(3)完善的交通体系。利用绿道,整体贯穿该区段滨水景观,实现各功能景观区的串联,形成人车分流的慢行交通流线,以路串景,融入不同的植物景观风貌。为满足更加环保的景观要求,绿道整体采用透水混凝土进行铺设,以不同颜色区分人行及非机动车道路。同时,根据不同的人、车行速习惯为设计原则,以服务半径为250m为设计依据,设置二级服务驿站(结合商业建筑、公共厕所)和三级服务驿站(行人休憩点)。因此,整体滨水景观设计满足不同年龄、人群对景观的不同要求,倡导公共参与、绿色滨江。
总之,长沙市浏阳河末段滨水景观设计是对浏阳河流域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延伸,将河流两畔最广为人知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景区规划设计中,让流域文化在景观中得到传播与继承。从整体上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通过本次对城市休闲滨水景观设计的研究,希望对其它城市滨水地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