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乌黑的头发下却有一双浅蓝色的眼睛,意大利语里交织着阿拉伯语和法语词汇,简洁的古希腊几何形状与巴洛克曲线和华丽的花叶装饰并存,这就是西西里首府巴勒莫,被歌德称为“世界上最优美的海岬”。漫步城中,你会发现这里的古建筑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外观,但都和公园绿地、市街广场融为一体,丝毫不觉突兀。
巴勒莫是2018年新当选的“意大利文化之都”,是意大利这片土地上文化和美的代表,为意大利赢得了“天空下的博物馆”之美誉。
巴勒莫是意大利西西里大区的首府,一个在意大利语中读音优美的名字。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弗兰茨轻轻试探道:“你一生怎么能不去看看巴勒莫?”
电影《天堂电影院》里,美丽的少女受父亲逼迫,离开心爱的少年,去的正是巴勒莫。影片里,她用忧伤的声音念着写给少年的信,配上那首让人难忘的音乐,“巴勒莫”这个词便印在你心中。
早在12世纪,这里就因为是阿拉伯酋长国和诺曼王国的所在地而成为欧洲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尽管现在看起来,巴勒莫外表显得腐朽、没落,但它的内心深处却满载历史与创伤。而同时,它也绝不缺乏西西里岛特有的热情和魅力。
虽然远离意大利本土,偏隅海岛,巴勒莫仍然是个拥有近70万人口的熙攘都市,在意大利排名第五。巴勒莫的历史,就是西西里岛历史的缩影,从最初的古希腊人、罗马人,到阿拉伯人、诺曼人,再到德、法、西、英各个国家,无不对这个地中海要塞和宝石垂涎三尺。
探索巴勒莫,最恰当的起点莫过于从马克达大街和艾纽曼大道的交汇点开始。这里虽然只是个小广场,却是巴勒莫自建城以来一直不变的“市中心”。
左右页图:巴勒莫市政厅门前有一处显眼的“普雷托利亚喷泉”,喷泉边上环绕着数十座形态各异、协调优美的大理石雕像。不过在当地教民看来,其中几尊裸女雕像的眼神太过放荡,故该喷泉也被称作“羞耻之泉”。
两条大道垂直交叉,将全城分隔成四大区域,交叉点上的四个街角即是著名的“四角广场”。四个街角被削出了优美的弧线,呼应着成了一个圆。每一个街角上的建筑都装点着华丽的西班牙式巴洛克雕塑:最底层是座喷泉,喷泉里站着一位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少女;第二层是四位历代西班牙国王的立像;再上一层则是四位圣女雕像,它们分别担任巴勒莫四个老社区的守护神。尽管池里不再有泉水涌出,而原本雪白如凝乳的大理石雕像也略显暗淡,但百年积淀的烟尘却丝毫无损那庄严、华丽的本色。每一面弧形的墙上,从最高处的徽章,到中间两层的人像,再到最底下的喷泉塑像,糅合了各种和西西里有关的历史与传说。
左右页图:帕拉蒂娜礼拜堂是巴勒莫最精彩的景点之一,堪称阿拉伯—诺曼—拜占庭建筑的典范。穹顶是精致的阿拉伯式木雕,四壁贴满了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壁画,目之所及,每一眼都是极致的美轮美奂。
当地人给“四角区”赋予了另一个名字——“太阳的剧院”,因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阳光会轮流停留在这四个精美绝伦的立面之上,点亮它们的美。只是,这阴阳分明的美,却也像巴勒莫沉默的表达,华丽而又颓废。
普雷托利亚广场紧邻四角广场,面积不大,却拥有一座华丽的巴洛克式喷泉——普雷托利亚喷泉。喷泉边上,环绕着近30尊如真人般大小的大理石雕像,绝大部分的雕像是裸露的人体、半人半兽、海神、河神、水妖、人鱼等,在阳光下望去,洁白优雅,协调至极。
普雷托利亚喷泉原本是西西里总督在1555年委任一位佛罗伦萨籍雕刻家为自己在托斯卡纳的别墅建造的。但到了1573年,这位总督的儿子将整座风格大胆的喷泉卖给了巴勒莫市政府。当巴勒莫市政府花重金买下这座大喷泉,并自豪地把它放在市政厅门口后,那几尊被认为眼神淫荡的裸女雕塑却惹来了麻烦,传统的西西里教民显然难以接受,因此,喷泉从那时起便有了一个新名字:“羞耻之泉”。
巴勒莫大教堂,是这个城市纷繁历史的集中展现。
从1185年修建开始,历任统治者都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阿拉伯式的圆拱和花纹,诺曼式的马赛克和雕花装饰,哥特式的塔楼尖顶,新古典主义的巨大拱顶……这座阿拉伯—诺曼时期的大教堂与切法卢和蒙雷阿莱的大教堂一起,在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混搭风的大教堂静静地耸立在巴勒莫碧蓝如洗的天空下,就像它面前的棕榈树一样恬静。它如此欣然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却也因此成为了属于巴勒莫的传奇。
希腊时期、撒拉逊人统治时期、诺曼王朝是西西里历史上的三个黄金时期。从此之后,欧洲政治的舞台逐渐北移,世界海运的重心由地中海移往大西洋。
出了大教堂,继续沿着艾曼纽大道西行,穿过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新门,就到了诺曼王宫。诺曼王宫建于11世纪,是诺曼人在古迦太基人和古罗马废墟上建造的简朴的宫殿,后来曾被历代西西里统治者辟为官邸。王宫二层的帕拉蒂娜礼拜堂建于1130年(西西里过往罗杰二世加冕年),其拜占庭式的马赛克拼贴令人眼花缭乱,加上镶嵌金叶的彩色玻璃,更显教堂的缤纷绚烂、庄严壮丽。王宫三层目前是巴勒莫议会办公所在地。
法国作家莫泊桑曾写道,走入帕拉蒂娜礼拜堂犹如进入一颗宝石。伊斯兰钟乳石状的天花板下,有成排的拜占庭圣像和拉丁铭文。诺曼国王一定想不到,他建造的帕拉蒂娜礼拜堂会在800多年后成为巴勒莫最精彩的一景。
这座小教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诺曼人统治时期风行于西西里的综合建筑风格:古老的罗马圆柱支撑着罗马风格的内饰,拱形穹顶由阿拉伯风格的镶嵌图案装饰,木质穹顶装饰图案之精美,成为了艺术精品。
圣卡塔尔多教堂靠近诺曼王宫,建于12世纪,以显眼的红色穹顶著称。这座典型的阿拉伯—诺曼式建筑,方形结构和圆顶完美地结合,是巴勒莫最著名的中世纪教堂。十字军东征时,教堂曾是圣殿骑士团在西西里的总部。外观上,最具特色的就是那个特别醒目但稍稍褪了色的红色圆顶。教堂内原本朴实无华,只有苍老黯然的石拱、石柱和拱顶,而后乍现的天光却让这些石头瞬间熠熠生辉、光彩闪耀,随着光线的流转回旋,让人觉得盈满充实。
巴勒莫在千年的风霜中沉淀下来的美,带着颓靡的情绪,等待着欣赏的目光;而辽阔、深邃的地中海给予巴勒莫看似平静的日常生活,那些无法预期的澎湃与暗涌,或许有一日会爆发,或许终将消弭于无形。
要触摸一个城市最生动的细节,自然是投身于它热闹的市场。
巴勒莫最大、最著名的武奇里亚集市,就在老城中心罗马大街的一旁,一个转身,就抛弃了车来车往,置身于一个色彩、气味还有意大利歌剧式的叫卖声齐飞的世界。
和完全没有秩序可言的巴勒莫街道不同,这里的每个摊位不仅有序,而且堪称饱含艺术热情的创作。
左右页图:如果你来巴勒莫,一定不能错过武奇里亚集市。西西里人重视家庭、享受美食、品味生活的文化传统,还有巴勒莫、阿拉伯源远流长的历史,都可以在这条喧哗热闹、活色生香的街市上体验到。
绿叶菜衬托着颜色丰富的蔬果;圆润的西西里橙子垒成了金字塔状;小小的橄榄可以和着各种配料调出丰富的味道;至于鱼摊,那些高傲的深海鱼如今也只能无奈望天,新鲜的鱼肉断面刻画着诱人的纹理和光泽……
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物品:各种样式新奇的香料、草药和烹调食材,来自非洲,来自阿拉伯世界,或是来自更遥远的角落。这个城市的混搭风格,在历史的延续和日常的生活中一脉相承,从未改变。
英国作家诺曼·路易斯在他的《重返西西里》一书中绘声绘色地说道:“穿过武奇里亚市场前往圣多明尼哥教堂,朝中心区倾斜而下,地摊占去三分之二的街面。全世界再也找不到比这儿更美妙的市场了,各式各样的食品摊沉迷于极端的尺寸与艺术展示。胡瓜长达一米,五十只蜗牛可捧在一只手心上。精心排列的薄肉片不断被涂上鲜红的血,鸡的爪子被修剪得干干净净。眼睛明亮的小公鸡自由自在地在街上游荡,直到行刑时刻到来,可能就在它们初次上场的几秒钟内。”
在这里,在这个由色彩斑斓、鲜脆欲滴的蔬菜瓜果以及各种肉类组成的农贸集市,西西里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慢悠悠地逛着集市,精心挑选烹饪所需的食材,回到家里做出一桌“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