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珊
独白:高中三年成绩稳居年级前五名,历史学科成绩多次位居全市第一。热衷打球、下棋的我,经常被身边同学戏称为“玩着玩着就学会了”的“非典型学霸”永远旺盛的求知欲和独到的学习方法是我制胜的法宝。
爱好:羽毛球、国画、阅读
目标高校&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
轴线为尺,精准时间
相信很多历史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制作时间轴和大事年表,因为这是掌握史实、培养时空观念的最好方法,可以尽量避免如“1927年武昌起义,1911年南昌起义”之类的低级错误。制作时间轴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中西对比的形式,近几年高考似乎很爱出中西对比的题目。
时间轴主要列出大事件,比如二战时期,不必列出每一场战役,但要明确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战役时间。另外,要根据时间轴划定时间段,总结阶段特征。高考常考中国唐宋、明清、晚清时期,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知识点。
是时候告别“选择困难症”
这个“大招”对我们的历史学科选择题非常管用。解释一下,“主度范全”指的是主题、程度、范围、全面。
要判断一个选项是否正确,首先看它符不符合题目的主题,如果这个题目讲的是英国内阁的事儿,可选项却是明朝内阁的特点,那这个选项肯定不符合主题。选项中如果出现一些绝对化的程度词,例如导致、必然等,大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
范围则包括时间和空间,就是判断选项主语是否是题目主语的“子集”,比如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就是要求选项全面反映题干,以偏概全和孤证不立的选项是最常见的。比如题目讲的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可知一定是在长征后发生的事。另外,我还发现,有些选项的表述是很“漂亮”的,例如“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和民族认同”“一定程度上增强兴办洋务的信心”等,这些符合历史发展,比较“正能量”的选项,往往都是正确的。
巧用“套話”,“常识”拽你一把
细心研究全国卷,可以发现有许多翻来覆去出现的“套话”,比如“近代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之类,回答主观题时用上这些“套话”可以使你的表述更加专业和规范。平时做题的积累和多花时间研究高考题,能帮助我们轻松答题,还可以培养适应高考题的做题思维。
或许有些同学会存在答题思路混乱的问题,回答了六七个点,发现都是同一个角度。这种“凑点式”答案,阅卷老师怎会给高分?
要怎样避免这种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比如,某年高考题考查“清朝的移民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常识思考“为什么移民,怎样移民,移民到哪里去,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可以拓展更多角度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