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10月24日-25日,在渥太华有一次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国际会议。这次部长级会议由加拿大发起,受邀成员上也体现了一定的代表性,有欧洲的(欧盟、挪威、瑞士),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非洲的(肯尼亚),拉美的(巴西、智利),北美的(墨西哥)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
从受邀成员看,除了代表国际性,还有两个看点。一是13个与会方,7个是“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成员。CPTPP是特朗普政府退出后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幸存版”。
加拿大是在今年7月提出召开这个会议的。那时,美国撇开加拿大与墨西哥单独进行贸易谈判。所以,这个会议首先表达了对美国的不满,以及对多边贸易体系崩塌的危机感。其次,这也隐晦地反映了加拿大对国际贸易、世贸组织改革方向的态度,那就是以奥巴马政府时期谈成的TPP为参照。
另一个看点是,美国与中国这两个世界一二大经济体都未受邀。加拿大在回应为何中美没有获邀与会时称,这是一个“共同意愿联盟”。渥太华显然是不想让这次会议变成争吵。
不过,最大的看点还是没有邀请美国。会议召开前,渥太华公布了一份8页长的文件,提出“强化和现代化世贸组织”的倡议,寻求“恢复对多边贸易体系的信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措施”。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吉姆·卡尔,直接道出了不邀请美国的理由:“美国人对世贸组织抱有诸多偏见,但从未给出任何解决方案。”
10月10日,中国和欧盟在北京也举行了一次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会议。这是中国与欧盟今年7月宣布成立中欧世贸组织改革副部级联合工作组以来,首次召开会议。中国官方媒体仅称“双方就推进世贸组织改革交换了意見”,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交换了意见”暗示双方意见有分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对世贸组织改革很难谈得上是“建设性领导”,更像破坏性搅局。
分歧的苗头在半个月前就出现了。9月25日,欧盟、美国与日本在纽约召开会议,会后还发表了一份声明,称三方“就世贸组织改革联合提案达成一致”。这份声明没有提“中国”,但很多内容都是针对中国,比如发展中国家身份认定、政策补贴等。
这份声明中针对中国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美国的照顾。欧盟和日本都明白,在世贸组织改革上,如果不“关心”美国对中国的抱怨,就不可能得到美国的合作。那次三方会议前的9月18日,欧盟公布了一份关于世贸组织改革的政策文件。这份文件是迄今为止,在世贸组织改革上最详细、最系统的提案。没有美国的支持,这份提案注定会流产。
但在联合声明发表后不到一周,美国就公开表达了对欧盟提案的不满。10月4日,美国驻世贸组织代表丹尼斯·谢伊称,美国不能接受欧盟就世贸组织改革的一些看法,比如授予世贸仲裁法官更长的单一任期,以及给予秘书处更多资助。
核心的分歧在于权力问题。欧盟提案主张给世贸组织赋权,而美国想要的是削权。谢伊10月12日在出席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一个会议时说,“我们和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世贸成员的根本分歧在于,我们不把上诉机构视为一个国际法庭,而是帮助成员解决贸易争端的一种机制。”
对于加拿大的会议,谢伊说:“我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建设性领导,即打破常规的建设性领导,这些讨论(世贸组织改革)不可能发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对世贸组织改革很难谈得上是“建设性领导”,更像破坏性搅局。而对于欧盟、日本、加拿大来说,在世贸组织改革上,与中国有分歧,而美国却是个问题。这场“合纵连横”,看点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