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吉利
油腻,似乎从来都是和大学生不相关的一个词。他们两点入睡,十点起床,精力旺盛。有的大学生追赶爱豆的演唱会、尝试最新的穿搭潮流,有的大学生三句话之内必谈到未来和理想,恨不得给自己说出的每句话都标注上文献来源。他们之中,没有人会主动认领油腻的社会人标签。
在那个告别的六月,同窗们聚在母校门前,暗暗约定:以后一定要继续保持清爽不油腻。
但遗憾的是,年少的梦想在时光面前,往往就像沙滩上的城堡面对海浪一样,一触即溃。一个夏天还没过完,从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朋友圈里,就能刮下厚厚一层油来。
最先发难的是在国企和房企找到工作的同学。
他们在朋友圈一遍遍地轰炸着公司的信息:《好消息!恒太新项目火热开盘》《千科:一家公司的社会担当》。
正当你烦不胜烦,准备下决心屏蔽这个老同学的时候,对方会可怜巴巴地在班群里丢一个红包:“对不起大家,Boss要求必须发,求别拉黑。”抢完红包,准备姑且再忍一段时间。
然而幾天之后,同学经过了一种叫作“入职培训”的修炼,三观彻底被重塑,每一条血管里都被注入若干“企业文化”。这次,朋友圈广告轰炸继续理直气壮地进行,红包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你一边毫不犹豫地把同学归入“朋友圈不可见”的行列,一边感慨:谁说高学历的人不会上传销的当?一旦走上被洗脑的路,拉都拉不回来。
升学党大都爱展示新生活,展示方式主要分为两个流派:国内升学派和留学派。
国内升学派大都热爱把自己的暑假计划放在社交平台,包括但不限于英语学习、锻炼身体、每日时间表等。
出国派所展示的东西就多了,天文地理,山川景物,一草一木,城市角落,学校建筑,包罗万象。总之,原本三个月才发一条圈的高冷男神女神,出国后开始以一天三条的频率向国内的父老乡亲介绍这个国家。
旅行党一直有,毕业季特别多。而且毕业之行是很多人憋了四年的一个大招,抱定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
去的地方当然也要小众一点:西藏新疆青海湖,台湾日本东南亚。不过在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前赴后继之下,这些地方从小众走向了大众。
不信打开手机,你就会发现,七八两月,至少有三个同学去过茶卡盐湖,四个同学在青海湖前留影,五个同学在泰国吃过芒果,还有十多个同学发布了港台日本的代购信息。
有一些人,刚刚拿到毕业证,就迫不及待地想删掉朋友圈里不常联系的老同学。
还有些戏更多的,会发一条朋友圈:“哎呀有很多朋友好久不联系了,请快点私戳我姓名哦,明晚开始就要删除了,过期不候。”
于是,和小学同桌、中学隔壁班、大学同社团朋友的联系,很可能就这样残忍地消散在互联网世界里了。
其实,对毕业生来说,我们的社会更像一个大油瓶。只要往里稍微浸泡一下,分分钟变油腻。
不管这种浸泡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不管这种变化在毕业前有没有端倪,有些时光、有些状态,真的就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