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晶
(厦门理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福建 厦门361024)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对老年人来说,医疗需求是他们经常要面对的,且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程度较高的需求之一。老龄群体的医疗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较大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患病后未能获得及时充分的医疗服务,尤其在广大农村,更为严重。如何从设计层面,解决农村老人“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成为医疗产品服务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推动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着手福建农村老人医疗需求调查之初,笔者沿袭设计学领域常用的调查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和移情法等,试图通过与老人的交流,观察他们的就医行为,将自身代入老人的就医情境等方式,去挖掘老人的医疗需求。然而,试调查结果发现,个体就医行为涉及到隐私,大多数老人拒绝被现场观摩;农村老人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典型对象难以寻觅,访谈结果受访谈技巧、访谈对象的性格、情绪状态等不可控因素的干扰太大;移情法也因调查者缺乏农村生活体验,多少代入一些主观感受在里面而缺乏可靠性。
究竟怎样的调查方法比较适合农村老人,能准确地把握医疗需求信息?通过跨专业的文献回顾,笔者发现医疗需求研究和医疗设计在国内设计界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在其他学科领域,如卫生学、人口学、社会学等,早已不是新鲜课题,尤其在经济学领域,沿袭已久的传统方法已延伸出众多分支。
调查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那就是被调查对象的“言”“行”不一。例如:一些觉得自己身体不太好的老人,实际去医院的次数却很少;而一些老人主动报告其倾向就医的主观意愿,然而在真正出现疾病症状时,往往没有作出就医的行为选择。这一现象启发笔者探索医疗需要与医疗需求行为之间的差距及其背后的原因。
“言”“行”不一的现象,实际反映的是医疗需求和医疗需要的交叉与矛盾。医疗需求特指老年人在发病之后整个疾病周期里产生的对社会医疗资源的配置、医疗设施和医疗措施的要求和期待,通过个体医疗行为来显化和衡量。当健康出现问题时,个体将面临一系列的选择行为,比如是否去就医的选择,对就医机构的选择以及医疗数量的选择等,这些选择行为的结果对于患病个体健康状况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医疗需求有别于一般的商品需求。
医疗需要反映的是个体对疾病,疼痛和由此引起的焦虑的体验,也代表个体对自身健康问题严重程度的判断,是患者利用医疗服务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医疗需要不等于医疗需求。医疗需要是形成医疗需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因为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导致不少患者的医疗需要难以转化为医疗需求行为。
基于跨学科的文献回顾,笔者确定如下福建农村老人医疗需求调查的新思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借鉴卫生经济学医疗需求研究思路和相关调查表,并创新性地将过往就医体验满意度与医疗需求行为的关联性加以考察,试图识别阻碍医疗需要转化为医疗需求行为的因素,以便从中择取可以通过设计提供解决策略的因素,运用设计手段进行干预。
本次调研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从福建省辖的9个地级市、1个省直综合实验区、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3个县 (合计8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选择16个村庄作为观测点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样本设计量为125份,其中4份因信息遗漏无法补回而排除,因此回收有效问卷121份,回收率96.8%。
接受调查的农村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3岁。其中50~69岁占比38%,70-79岁 占 比33.1%,80岁以上占比28.9%,各年龄段在数量上基本均衡;男性占46.3%,女性占53.7%;有配偶的老人占了63.6%,未婚、离异和丧偶的老人占36.4%。
通过疾病史和健康自评状况数据对比发现,大部分福建农村老人对自身健康状况持不乐观的态度。样本在近三个月内出现疾病症状的比例为56.2%,主观报告当出现异于平常的疼痛和不适症状时倾向于去医院就诊的比例有51.2%,然而出现疾病症状次数与门诊次数对比显示,相符的比例仅有28.9%,这说明只有28.9%的老人在出现疾病症状时及时就医,71.1%的老人的医疗需要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转化为真正的医疗需求行为。表1是样本主观报告出现异于平常的疼痛和不适症状时,倾向于自己买药和不采取任何行动的原因,26.4%的人是因为就医时间成本太高,24%的人表示对自己的体质和能力有信心,22.3%的人则出于经济原因,19.8%的人是因为就医可及性差。这些主观观点在影响医疗需求行为转化的因素分析结论中的得到了应证。
通过因子分析发现,过往就医体验满意度可抽取为4个成份:成份1包含就医可及性和就医时间成本7个因素;成份2包含医疗费用3个因素;成份3包含医疗保险3个因素;成份4包含医疗品质和医疗环境8个因素(表2)。
表1. 当出现异于平常的疼痛和不适症状时,选择自己买药和不采取任何行动的原因
表2. 过往就医体验满意度因子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显著影响医疗需求行为的变量包括:人口学特征因素中的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经济因素中的贫富状况、医疗负担、家庭财产、医疗保险;医疗需要因素中的自评健康、罹患慢性病、罹患传染病、罹患老化病、存在行动障碍;以及过往就医体验满意度因素中的成分1,即就医可及性和就医时间成本,其对医疗需求行为的影响在4个成份中位居首位,达大49.514%(成份2影响达到11.349%;成份3影响达到8.132%;成份4影响达到5.284%)。(表3)
上述结论说明阻碍福建农村老人需求行为转化的因素已被识别出来,其中可以运用设计手段进行干预的因素有:就医可及性和就医时间成本。换句话说,提升农村老人的就医可及性以及减少其就医时间成本,可以增加农村老人医疗需求行为转化的几率。
表3.医疗需要转化为医疗需求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用户体验设计是以用户研究为中心,用户的体验角度出发,体现的是一个过程概念,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自身是如何工作的,而是“产品是如何与外界发生关联并发挥作用”的,即用户如何“接触”和“使用”它。虽然体验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但是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借由良好的设计来实现。老人的就医体验来自与医疗器械、医疗仪器、医疗工具等产品交互的过程,也来自老人与就医环境、医护人员交互的过程,其中医护服务是构成老人就医体验的主要部分。
梳理体验形成的节点是体验优化的前提。例如,就诊前老人对医院服务质量抱有基本印象,这个印象是一种连续的并且包含情感的过程,比如某位医生曾经治好了患者的病,下次就医时患者还会选择这位医生;就诊中,医生护士的语言、态度、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会在告知患者病情和医疗决策方面造成影响。医患双方因非对称信息、知识结构所造成的行为和医疗决策的影响值得关注,其研究内容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形态产品扩展到了人的行为上。就诊后,医生对患者病情和治疗结果的跟踪和回访也是就医体验的一部分。针对这些形成体验的节点,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超过他们预期的服务模式能有助于优化体验。
传统意义上,医疗产品、服务、环境的创新设计首要关注的是技术的可行性和性能的有效性,却忽视一点:医疗产品、服务、环境都隶属于医疗服务系统,片面地将某一对象孤立看待,是无法全面考虑该产品系统内所有相关要素间的关系(如病人、医生、医院、家庭、医疗设备生产商、政府部门、医保机构等)的,更无法充分理解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界定设计需求,进而发现创新机会。
所以,将医疗产品、服务、环境的创新设计融入农村医疗产品服务系统中,从更广的角度,探求医疗产品设计和研发的途径,有着积极的意义。一般来说,借助系统设计的理念,可以较全面地加强患者、医院、设计师三者间的协同,有助于优化就以流程和交互体验。同时,借助系统设计的手段,医疗产品的设计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应,才能以设计为医疗需求解决方案的整合性平台,将与此相关的各类公共医疗数据、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先进的医疗技术等因素整合在同一平台,才能更好地为解决农村老人医疗需求提供合理的解决策略和手段。
根据上述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思路,笔者提出农村医疗产品服务系统创新模型,包含以下几个模块的内容:
(一) 基于软件系统、大数据的医疗服务提供系统和支持系统。该系统集老人健康管理,专家远程问诊,患者病情跟踪等功能为一体,为基层的村医提供智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减轻村医的工作压力和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患者救治成功的几率。
(二)各种医疗器具、辅具、终端设备的产品设计。从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角度对产品的功能定义、操作模式、外观形式做出改良,致力于提升医患双方的用户体验。
(三)信息与界面设计。从患者的认知入手,通过设计手段,将其需要的信息,如病情程度、诊疗方案等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给患者,一定程度上促成医患双方的良好沟通,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医疗纠纷。
(四)医疗环境设计。对医院的实体建筑和空间进行设计规划,改善医院环境,实现无障碍通行,为患者营造一种亲和放松的就医氛围。
(五) 服务体验设计。优化整个医疗服务流程,减少因设计不当造成的就医时间成本高,各个环节衔接不畅,秩序混乱所带来的负面的体验。
图1 《一种应急担架》(设计者:阴志超 厦门理工学院)
图2 《老年人下肢运动助行器》(设计者:郑坤惠 厦门理工学院)
针对上述需求研究中谈到的就医可及性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结构可以拆解的担架设计方案,解决传统担架笨重、占位置、难以适应狭窄的空间的痛点。该作品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420021454.2)(图 1)。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急担架,包括固定架身、第一转动架身、第二转动架身。该固定架身的内侧端面的左右两边分别设有铰接部。该第一转动架身。该第二转动架身的内侧端面上分别设有一转动部。该第一转动架身的转动部与一铰接部枢接,该第二转动架身的转动部与另一铰接部枢接。该第一转动架身与该第二转动架身形成在该固定架身所在平面开合的结构,该第一转动架身上设有定位部,该第二转动架身上设有插接部,该定位部与该插接部在该第一转动架身与该第二转动架身闭合时相互卡接在一起。使用时,先打开该第一转动架身、该第二转动架身,然后稍微抬动人体的上半身部分,闭合该第一转动架身、该第二转动架身,有效地保护了病人的安全,使用非常方便。
上述需求调研中发现,农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一旦老人出现疾病症状,会因为缺乏人手而得不到及时救治和妥善的照护。因此一些面向老人术后复健需求的医疗产品和辅具非常必要。如图2主要针对中风后存在行动障碍的老人,帮助他们进行下肢肌肉力量的锻炼。图3是可以兼具助行器功能的老人坐便器。图4是帮助罹患脑卒中,留下掌指痉挛后遗症的老人进行手部肌肉训练的用具设计。图5是针对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老人,在不同的复健阶段的不同需求而设计的多功能助行器,以帮助其恢复行动能力。这部分产品的设计如能得到广泛地推广,一定程度上将减轻农村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家属的照护负担。
图3 《老年人坐便器设计》(设计者:邓彬彬厦门理工学院)
图4 掌指痉挛复建训练用具(设计者:黄碧云厦门理工学院)
图5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助康复多功能助行器》(设计者:马慧蓉 厦门理工学院)
以调研数据为基础,从产品设计的角度研究农村老人医疗需求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能从系统设计的层面审视医疗需求供需双方的痛点,也能落实到具体细致的满足农村老人个体医疗需求的产品、环境、服务上,以创新设计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范式,为企业和政府提供老龄化产品与服务创新设计的整体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