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凌青(宁夏回族自治区畜牧工作站)
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畜牧局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安排部署,深刻分析和把握宁夏现代畜牧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厅党组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粮经饲统筹、产加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凝心聚力狠抓畜牧业转型升级,开拓创新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畜牧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突出表现为“四提高、四优化”。
“四提高”,即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奶牛存栏60万头,同比增长1.7%;肉牛、肉羊、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70万头、1822万只、423万头和3620万只,同比增长3.4%、3.1%、1.9%和2%,全区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54.2万吨、11.3万吨和 218.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3.2%和8.3%,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生产形势是5年来最好的一年。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提高: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7.8%,提高了2.2个百分点,标准化规模养殖已经成为宁夏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力。生产效率提高:群体改良、高效繁殖、平衡日粮、精准化饲养、精细化管理等多项技术快速推广,奶牛单产7600千克,肉牛胴体重235千克,肉羊胴体重18.2千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5%以上,饲料监测合格率达到99.7%,生鲜乳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9年保持在100%,生鲜乳主要指标达到欧盟标准。
“四优化”,即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优化、经营主体优化、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畜牧业产值达到139亿元,增加5.5%,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9.1%,提高了1.6个百分点,对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拉后带作用日益增强。产业布局优化:奶产业向沿黄绿洲带集聚,羊产业向中部干旱带集聚、肉牛产业向环六盘山区和引黄灌区集聚,优势产区饲养量占总量的70%以上。经营主体优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迅猛发展,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一批企业还加快了“走出去”步伐,探索布局国外市场。生态环境优化:草原生态持续恢复,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3.5%,连续4年超过50%,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种养结合、绿色发展模式成效初显。
一是抓政策落实和项目资金的争取,着力增强产业发展动能。进一步完善产业化扶持政策,制定出台了“龙头企业带动肉牛、滩羊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方案”,通过建立市场倒逼、龙头带动的产业推进机制,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争取中央项目资金5.64亿元,较上年增加5050万元。新建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5个,争取中央资金5780万元;建设高产优质苜蓿基地5.8万亩,争取中央资金3480万元,启动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争取中央资金3554万元;粮改饲试点范围由5个扩大到12个,中卫、固原2市实行整市推进,争取中央资金6756万元;奶牛养殖大县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县由2个扩大到5个,占全国试点县总数的七分之一,争取中央资金7500万元;中牧集团亿林肉羊育种创新基地开工建设,争取中央资金1000万元。
二是抓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着力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对全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区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制定了《宁夏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明确总体要求、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了考核办法,建立完善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各项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市、县(区)属地管理责任和规模养殖场的主体责任。聚焦养殖大县,扎实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积极探索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贺兰县、泾源县被农业农村部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灵武市、兴庆区、贺兰县、利通区、青铜峡市和沙坡头区6个养殖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示范全面启动。完成禁养区划定工作,全区22个县(市、区)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54个,划定禁养区面积1.06万平方千米,完成禁养区内10个确需关闭或搬迁的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关闭和搬迁工作。
三是抓“节本增效”示范推广,着力挖掘产业增效的潜力。按照“主攻单产、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要求,组装集成一批“老”技术,引进吸收一批“新”科技,对标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指标,分级建立了奶牛、肉牛、羊“节本增效”示范点646个,其中,奶牛147个,肉牛214个,滩(肉)羊285个,覆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64%、60%和82%。各地创新服务方式,强化责任落实,因场施策,对标管理,有效提升了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效益,推进了种养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在巩固提升吴忠市奶产业和泾源县肉牛产业2个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点的基础上,新建海原县肉牛产业和利通区奶产业2个示范点,大力开展良种繁育、疾病防控、O2O采购平台等多项技术服务。
四是抓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优质牧草基地建设,着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高产奶牛选育、肉牛新品种(系)培育、滩羊基因编辑新品系培育工作进展顺利。滩羊新品系培育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基因编辑羊核心群141只,初生重、毛股平均自然长度、串子花弯曲数、花案清晰度等各项指标高于亲本30%以上,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分别达到45千克、70千克和90千克,高于亲本50%以上,双胎基因编辑取得初步成功。奶牛育种专项取得阶段性成果,组建选育群2万头、核心群1.5万头,选育群平均产奶量10611千克、核心群平均产奶量11150千克,最高个体单产14939千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筛选出奶牛泌乳性状和抗病性状主效基因6个,在国内率先应用基因组选择技术开展青年母牛早期选育。肉牛新品种培育工作全面开展,引进国外验证优秀安格斯牛冻精3万枚,选配安格斯母牛1.2万头,完成生产性能测定与体型外貌鉴定1020头,技术路线进一步优化。实行引草入田,全年种植优质牧草161.7万亩,组织实施粮改饲试点、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冬牧70黑麦草种植和利用试点项目。新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6万亩,加工苜蓿青贮5.9万吨,推广种植青贮玉米63.4万亩,加工制作全株玉米青贮217万吨,分别超计划任务87.8%和114%。种植户销售青贮玉米比种植籽实玉米每亩平均增收350元,累计增收2.28亿元。宁夏粮改饲试点工作受到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的高度好评。
五是抓标准化生产和制度化监管,着力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不断拓展示范创建的内涵和形式,新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场30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达到66家。全区各类规模养殖场(园区)达到2662个,奶牛、肉牛、羊、生猪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了98%、42%、51%和73%。进一步强化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创建国家级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示范企业6家,自治区级示范企业5家,居全国第1位。开展生鲜乳专项整治行动。奶站、运输车检查全覆盖,“两证一单”发放率达到100%,违禁物和重金属等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印发了《关于加强奶牛散养户生产环节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的紧急通知》,抽检散养户生鲜乳82批次,合格率达到100%。品牌培育取得新进展,完善“盐池滩羊”商标使用管理办法,盐池滩羊成为G20峰会专用羊肉,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并进入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评选前10名。
六是抓草原保护与建设,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禁牧封育不动摇,严格贯彻落实草原禁牧封育十条措施,积极开展以“依法保护草原,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草原普法宣传月活动,组织6次禁牧封育交叉督导检查。加强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未发现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活动,并对遗留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编制出台了《宁夏中部干旱带荒漠草原防沙治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案》,提出宁夏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区划定范围意见,划定面积628.7万亩。落实全区2017年草原补奖禁牧补助总面积2599万亩,补助资金1.94亿元。全面完成2016年度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任务,退化草原补播改良10万亩、人工饲草地9.5万亩、建设舍饲棚圈2000户。启动大美草原守护行动,加强草原管护,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
稳步推进草原改革,全面完成盐池县青山乡40万亩草原确权颁证登记,建立了确权承包登记综合信息平台,制定了草原确权承包技术规程,为全区草原改革积累了工作经验,进一步扩大了草原确权承包试点范围,有序推进草原确权承包登记。率先开展草原自然资源清查和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累计完成监测天然草地1500万亩、栽培草地100万亩。
加强鼠虫灾害防控,开展草原鼠虫害防治479.6万亩。率先建立了牧草种子监督管理平台,监督抽检项目牧草种子11个品种42批次,累计516.3吨,为完成草原重大工程建设把好种子质量关。
积极争取草原防火项目资金,加快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修订《宁夏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开展全区防火实战演练,年内没有发生4级以上草原火灾;加快草原补播和优质牧草种植,补播改良退化草原10万亩,建设人工饲草地9.5万亩,移民迁出区种草4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