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君
“沁园春”
说到“沁园春”,就想到“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然而,“沁园春”这个词调名其实源于一场皇家大战。
这场大战的敌对双方,一个是东汉窦皇后的哥哥窦宪,一个是沁水公主刘致。这里的窦皇后可不是母仪天下的窦漪房,而是汉章帝的老婆章德皇后。
《辞海》中说:“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其中提到的这座园林就是“沁园”,也叫“沁水园”,那可是宠溺女儿的汉明帝送给沁水公主的嫁妆。据说里面“矮屋曲篱间,绿竹黄花绮”,美得“只应天上有”。
没想到,汉章帝时,国舅窦宪竟仗着自己的妹妹是皇后,硬是低价买下了沁园。《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沁水公主自知敌不过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爸爸送的礼物被霸占。
好在沁水公主还有哥哥,也就是窦皇后的老公汉章帝刘炟罩着。据《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刘炟不仅帮妹妹夺回了沁园,还大骂窦宪是奸臣小人。这真是个好哥哥。
后来到唐宋年间,传说有一位老人在沁园戏楼前用名为“沁园春”的词曲讲述窦宪仗势强夺沁水公主田园这段历史。没想到一曲成名,引得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拜访,将此词带到京城传开。于是,“沁园春”就成了词牌名。 “望江南”
虽然“望江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美景,不过这个词牌名最初并不是赞叹好山好水好风光,而是在悼亡。
据《乐府杂录》记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淛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其中的“李太尉”指的是唐朝著名“牛李党争”中的李党领袖李德裕,而“秋娘”不一定是这位姑娘的名字。
记得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在唐朝,“秋娘”是对歌伎女伶的通称,所以“谢秋娘”可能只是指姓谢的歌伎。至于“谢秋娘”为何要改名为“望江南”,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因为李德裕创作这首曲子时,正值被外放为浙西观察使,所以江南算是他们的定情之地。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德裕的《谢秋娘》曲实际上借鉴了隋炀帝所作的《望江南》调。
“菩萨蛮”
“菩萨蛮”本来是唐代的教坊曲,后来才被作为词牌。不过,虽说唐朝佛教盛行,但这“菩萨蛮”并不是指佛祖菩萨。
《杜阳杂编》有载:“大中(唐玄宗年号)初,女蛮国贡双龙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故谓之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人亦往往声其词。”这些女蛮国的人梳着高耸的发髻,戴着金冠,身上又戴着与佛像上的装饰品相同的璎珞,怎么看怎么像菩萨。当时教坊的乐伎看到他们之后,更是一见难忘,灵感爆发而创作出《菩萨蛮》这首乐曲,说的就是这些“菩萨似的蛮国人”。
“念奴娇”
“念奴娇”难道不是在说“好想念家里那个娇滴滴的奴婢”吗?实际上,“念奴”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个人名。《连昌宫词》中的注释写道:“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当红歌女的名字,连唐玄宗都是她的粉丝呢。
《开元天宝遗事》有载:“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尝一日离帝左右。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丽,眼色媚人,每啭声歌喉,则声出朝霞之上……”看来,她不仅颜值高,还技艺超群,放到现在就是乐坛歌后啊!
念奴还是唐玄宗的“镇场利器”,元稹在描写念奴的《连昌宫词》中注曰:“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
本来嘈杂的宴会,念奴一出场,马上安静——当然不是冷场,是因为她一唱歌,所有的人就都顧不上说话,只是竖起耳朵听了。念奴这么才貌俱佳,后来有人专门以她的名字作了词牌名也就不奇怪了,意思也简单,就是赞叹“念奴好美”!
“卜算子”
“卜算子”这个词牌名总让人想到那些将“哎,这位少年,老夫见你骨骼清奇并非凡人……”挂在嘴边的神棍。
但实际上,“卜算子”其实很可能只是一个外号,而且这个外号的所有者我们还很熟,就是靠一首《咏鹅》而火遍大江南北的骆宾王!可惜除了这首他七岁时写的诗,我们对这位“初唐四杰”之一真是知道得太少,不知道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癖好——《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骆宾王十分喜欢用数字作诗,写家国要用数字——“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写自己也要用数字——“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他的这些诗让自己多了个“卜算子”的外号,或许是因为他这种用数字表情达意的方式在诗词界显得别具一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卜算子”用作词牌名,也算是另一种圆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