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文毫
【摘 要】目的:分析并探究运动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的6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而观察组采取运动疗法,对比探讨两组患儿的干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比对照组要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成效为96.67%,明显比对照组的80.00%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脑瘫康复过程中实施运动疗法,可有效加快患儿的身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具有显著的治疗成效,符合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理念,值得进一步推广和采纳。
【关键词】小儿脑瘫;运动疗法;应用价值;日常生活;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230-01
婴儿在出生之前、出生时以及更早时间段,因为运动的脑部组织受到压迫或损伤,致使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发生,使其肌肉缺失协调能力,导致身体的运动和体位受到限制,将其称之为小儿脑瘫[1]。该病症主要呈现出中枢神经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等临床症状,而且会经常伴有智能落后、行为异常、惊厥发作、感觉障碍以及其他症状等状况。小儿脑瘫主要是由于先天性胎禀不足导致的,再加上病后调护或者后天失养等原因等导致其阴阳失调[2-3]。为此,本文研究针对运动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现将详细探究内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次的60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男性和女性患儿分别为15:15,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为4岁,年龄均值为(1.54±0.25)岁;而观察组男性和女性患儿分别为14:16,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5岁,年龄均值为(1.75±0.43)岁。全部患儿家属均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知情;与本次研究同医学伦理学内的规定相符,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将患有传染性疾病患儿、合并严重肝肾器官疾病者以及无法全程参与本课题研究者排除。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在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性,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主要包含药物治疗以及中医推拿疗法疗法等;而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实施运动疗法,详细内容如下:经过特殊的运动方式对小儿脑瘫进行治疗,还可适当的实施反射活动,在刺激小儿皮肤和机体下,可对异常活动进行抑制,有助于小儿正常活动。针对存在高危因素或有窒息状况存在的小儿而言,必须予以高度关注,提高重视程度,经过七项姿势反射方式,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训练,使得小儿反射性腹部爬行,还能够适当的进行反射性翻身运动。对运动的控制点进行把控,逐渐调整自律姿势,对本体感受器进行刺激,还要对关键点的姿势进行调整。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需要对患儿的四肢承受能力进行提高,保证下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使得小儿进行主动运动,不在实施被动运动,进而加以巩固。确保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不可在患儿接受的范围之外。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要实施一对一的方式,确保具体训练成效,该过程中,需要有关人员积极、耐心引导,将运动量控制在每天2次范围内,而且每次要主要训练时间在40-60分钟之间。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应用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表,对小儿脑瘫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总分数为100分,分数在76-100分之间则表示轻度障碍;在50分-75分之间则表示中度障碍;在0-49分之间则表示重度障碍。
1.3.2 观察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应用运动功能评定表,对小儿脑瘫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恢复越好,记录其详细数据信息。
1.3.3 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成效,将结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当小儿脑瘫患儿体征和临床症状明显消失,且运动能力基本恢复正常状态时则表示显效;脑瘫患儿的体征和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运动功能等有所缓解则表示有效;患儿的体征以及症状等无变化,运动能力等无改变,甚至加剧病情则表示无效。(显效+有效)/總例数×100%=总治疗成效。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整理本次研究结果。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组间差异经P值判断,P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观察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比对照组要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1 观察两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x±s,分) 2.3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成效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成效为96.67%,明显比对照组的80.00%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儿脑瘫疾病十分常见,其具有十分复杂的病理机制,通常认为该疾病和出生窒息、宫内缺氧以及早产等因素等有着直接联系[4]。临床一般对患儿采取药物治疗方式,经过对神经功能和脑损伤的进展进行改善,为治疗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础。通常而言,0-3岁作为小儿大脑发育的重要且旺盛时期,而且脑组织的发育最快的时期就是半年内的婴儿,在该时期,患儿的脑损伤正处于期初时期,其可塑性十分强大,予以脑瘫患儿早期的治疗和干预,可有效提升患儿的神经再构力,确保取得最佳的治疗成效,脑瘫患儿在早期会呈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中无法入睡、全身抖动以及经常哭闹等精神症状最为常见[5]。在喂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小儿在进食过程中经常存在吞咽不协调的状况,而且体重增长十分缓慢等,而且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患儿穿衣比较困难,洗澡过程中,患儿的背部以弓字形呈现等,另外在运动功能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主要包含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以及姿势异常等,患儿的行为能力落后,主动运动能力不断减少,肌张力则随之降低,导致肌张力不协调等症状呈现,患儿处于偏瘫、四肢强直等姿势。脑瘫患儿的病情不断增加,使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给患儿家庭带来重大压力,并增加患儿的经济负担。运动疗法经过对患儿的皮肤和本体进行刺激,减少其异常活动,指导患儿不断进行反射性腹部爬行,提升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加快患儿正常活动。 经本课题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比对照组要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常规疗法,值得不断推广使用。另外,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说明,运动疗法的治疗成效十分显著,相比常规疗法,更加凸显其应用价值,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改善预后,提升生活质量。而且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成效为96.67%,明显比对照组的80.00%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示,运动疗法的应用价值和治疗成效明显高于常规疗法,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障碍状况,符合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理念,具有两哈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本课题研究结果和曹玉芬[6]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更具可信度。 综上而言,在小儿脑瘫康复过程中实施运动疗法,可有效加快患儿的身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具有显著的治疗成效,符合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理念,值得进一步推广和采纳。 参考文献 [1] 齐许红, 韩晶晶, 刘婷. 小儿脑瘫护理中康复训练和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6, 1(1):49-50. [2] 宋军利, 陈迪, 宋国. 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5):28-31. [3] 刘立席, 谢安树. 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24例[J]. 西部中医药, 2015, 28(10):109-111. [4] 朱海涛. 浅析运动疗法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12):136-137. [5] 涂博, 张红梅, 宋高飞. 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系统康复锻炼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 安徽医药, 2016, 20(4):754-755. [6] 曹玉芬. 运动疗法在小儿脑瘫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6, 3(2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