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书
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追求,通过激发兴趣,感悟文章真谛,从文章中寻找生活中的文字之美,文章中的韵律之美,以及人性之美。从仿写到创作,从学习到热爱,从而感悟生活,于生活中丰富思想,于思想促进创作,全面提高文学素养。把写作作为传递情感,传承文化的载体,形成自己对人生独特的理解。其中我们引导学生广泛的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去积累,最终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道路。
关键词:审美 兴趣 感悟 创作
法国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发现美呢?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发现美的重要舞台,生活任何地方都存在的美。而要发现美必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课堂作文教学活动中,要刻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他们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结构是由“生活素材成文,文章以悟作文之道,作文之道以传递美”来构成。以下是我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把生活提炼成文章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确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标准。语文老师的使命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慢慢产生兴趣,认真的观察生活细节,写出自己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用自己手写自己的心,不再害怕写作文,从而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蜕变。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时认真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此时的写作需要以及对写作方向要求。
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好的作文题目。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兴致盎然,只要近距离贴近现实生活,有创意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如“初中,一首难忘的歌”、“心灵也有飘雪的季节”、“爱的声音”等在我们现在的平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经常忽视或者轻视作文的命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整体考虑,作文题目布置不能随意而为,如果题目老套,内容古板,导致学生没有写作兴趣,失去了没有创作热情。其实命作文题目集中体现了语文老师本身的素质水平,也是写作训练成败的关键。所以我觉得作文的命题要贴靠近学生实际生活,善于让他们发现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二、大量阅读,文章中悟道理
想要提高学生创作的能力,前提是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不仅是写作的前提,也是写作的灵感的源泉所在。每一个人凭个人阅历,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想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事事亲历,那就必须学会多获取间接经验。而获取经验的最高效的途径便是阅读经典著作,丰富人生体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在读书,逸在作文”这是多少人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读书本身就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更至语言的表现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一旦需要,这些积累就会福至心灵,自己跳出来供你应用;你也可以很自然地随手而来,不用思索而顺理成章的应用,从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得更生动、完美。多读书的确是一条通向写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现在学生身处信息社时代,随着知识查找的方便快捷,他们已经不愿意自己去主动获得知识,如有需要,网络就是他们学习的奶娘,这样就必然导致缺少了一个人作为个体对社会、人生、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也不会通过知识的积累从古往今来的作品文化那里去吸取营养和力量,当然多读书还要多练笔,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练习,写作也一样,写作训练达不到一定深度或熟练程度,就难成效。
写作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训练中体悟、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所以要养成勤于动笔写作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创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章,只有多写作,写起文章来才得心应手。
三、勇于仿写 仿中学习
“仿”不能生搬硬套,不能是拿来就用,例如,在训练人物的外貌描写时。“眼睛有神,鼻梁高挺,有柳叶弯眉”,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长相相仿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文学创作上我们提倡的是“这一个”,这一个标志着唯一,代表着创新,标志着一种独特的原型塑造和自己对创作的独特的理解。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求不受惯性思维的约束,而要鼓励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观察和见解。例如,学习了《农具的眼睛》一課后,让学生学习了怎样通过观察来表现人物对生活的理解和赞美。实际上学生在进行仿写性训练时,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就在其中闪耀。他们完成的作品,正是创造性的思维飞翔的翅膀,慢慢的他们就能翱翔在长空。
我们要对学生讲:方法多余困难,作文亦是如此。开始不要怕不会写或者写不好,只要勤于练笔,熟能生巧。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诗人都是提笔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被退稿几十次,甚至是几百次才能最终成功。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走向成功的。语文老师可以通过班里的班物,作文竞赛,创办手抄报,讲解优秀范文,范读习作好的学生作文,指导、鼓励学生修改,精益求精,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现自己的才华的机会,享受创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这不失为一种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激发写作热情的好方法。我们还可以用那些著名作家的写作故事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他们的不畏困难的品质。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作文优点,即使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有一次作文习作,一个学生在题为《人生有梦不觉寒》一文写的凌乱毫无章法,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很多,随意而写,没有章法可言,仅有一句“人生或许有寒冬,而我无论在什么季节,我都要放歌,有梦有歌寒冷也会远去”非常好,我在点评这篇作文时就暂时放弃了不足,只对这一语句给予适当高度评价,这名学生得到了鼓励,同学们也有了创作的感悟。让他们真正领悟到能“写好一句,也一定会写好全篇”,从此这名同学变便对写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常有好的文章出现。
四、尺长寸短,优势互补
语文老师是学生创作的评判者和推动者。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要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既能参与评价别人的作品、又能评价自己的作品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既是主动评价人,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作文创作实践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地位置。教师个人主观的认识不能出现偏差,如果不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反馈,学生就不会对自己作文有正确认识。
当某位同学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其他同学或同桌同学听的时候,让其他同学说出他们的想法,而且说出每个人的收獲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在恰当的时候大家都把自己满意的作品拿出来,相互评价、欣赏作品,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每个人把自己的作品积累到积累薄,,全班所有同学进行交换阅读,并在作品的后面认真留下自己的宝贵意见。实现作品优势共享、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共赏互评,既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同时也学到了别人的优点,使写作能力日新月异。
五、课外积累 课内开花
一个学生作文的好坏。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文化底蕴的积累,首先要为自己营造读书的氛围,创造读好书的条件,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去读中外名著,读名人传记,可以说。读各种书,就是穿越时空,穿越地域,和作者的一次对话,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了一个时代。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人性之美,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一个井底之蛙变成展翅翱翔的雄鹰,所以读书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其次,学会读书。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会让我们读书效率事半功倍。我们可以采取“略读”、“精读”、“浏览”等多种方式,让自己在书海中徜徉,让自己变成一块海绵。尽情的吸收书籍中的营养和写作经验。我们还可以根据作家的创作背景给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分类。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他同一时期作品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读。就可以以点代面,免去了盲目阅读浪费的时间。又可以利用这些节省的时间读更多的书。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们还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我们认为文章中的精妙语句,经典写法,以笔记的形式整理出来,逐步分类,经常温习。让这些知识烂熟于心,那么我们就有了写作文的基础条件。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些语句。那些写法就是我们创作的灵感的源泉,我想所谓的“灵感”,就是我们为创作做的充分的准备吧。
当我们在写作时,课堂上的作文题目,学生面对时,首先要解题,按照题目的要求,学生要在大脑中“检索”,找到前人的写作经验,和那些相近的场景。这样学生就会受到启发,有了写好作文的勇气和信心。不会出现遇见作文题目就挠头,不知所措的现象。还有要注意的是,不能生搬硬套。这是写作文的大忌。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学生没有消化理解自己积累的东西。模仿虽然是第一步,但是可以从简到繁,由易到难,谁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写出优质作文。有生活的作文,有深度的作文。课外的阅读积累就是作文的土壤。课内的作文呈现就是作文到开花结果。
总之,学生的优秀作品的出现是教师正确引领、积极指导加上学生不断的学习提高的最终结晶。是学生体现自我人文素质,实现自我超越的途径。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繁琐的复杂工程。这项工程,我们还要做很多的工作个探索。今后,我们要勇于发现,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方法,为增强学生的写作、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永不放弃的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中心小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