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柱
“道术”二字,由于道教的行为演义,多少带了点宗教色彩。其实道是道,术是术;道不生术而生于术,术可生道且长于道。道者,宇宙的本原和实质也,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道家讲道,佛家讲道,儒家也讲道;中国哲学讲道,西方哲学也讲道。但道与道不同,《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术者,技艺也、方法也、手段也。《庄子·天下篇》云:“道术将为天下裂。”这是“道术”二字最早的出处,当然也仅仅代表道家的世界观。从哲学角度来说,道是世界观,术是方法论,道与术的辩证是哲学的重大命题。
一、哲学的道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但他们的思想都可以归纳为四个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思想,而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反思的思想。因此,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每个人的哲学都体现于不同境界的人生三观中。
哲学源于文化、文化源于历史、历史源于地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是说,哲学的形成具有民族背景,而民族的形成具有地理背景、时代背景和经济背景。希腊人生活在海洋环境,靠商业维持繁荣,因此他们首先要精于商业数字,然后才是具体的东西。这就诞生了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天文等学科的希腊字母,并在海洋文化环境中诞生了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杰。而中国人以大陆和农业为生活环境,因而追求族群利益,敬重自然,尊礼重道,家国天下,并在此环境中诞生了诸子百家。相对于希腊人的海洋文化,中国人始终“重本轻末”,因为“本”是农业,“末”是商业。
正是中西“水土”的不同,造就了双方哲学的阴阳互补,如族群意识对社群意识、法礼共治对契约精神、内心感悟对实证实验、纵向思维对横向思维、维护权威对质疑权威等;同时也造成了中西哲学的相对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中国哲学注重人是什么,如品性和修养等;而西方哲学注重人有什么,如知识和权力等。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分歧导源于对“天然”与“人为”的不同看法,因为人类所经验之事物无非两类:一是“天然”,天然的事物,自生自灭,无待于人;二是“人为”,人为的事物,与天然的恰恰相反,其存在必倚于人。
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我们习惯说中国有“佛道儒”三教,佛家讲出世,求心之道;道家和儒家既讲入世,又讲出世,求心身之道。所以,儒家游于方内,道家游于方外,佛家游于无方,这个“方”是指社会。其实佛学是哲学,佛教是宗教,佛教源于佛学;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道教源于道家,道家和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而儒家只是哲学,不是宗教,如果说儒教,那也仅限于汉代。这就是说,“弗道儒”三教的根源都是哲学。
哲学都是论道的。中华文明的哲学核心在于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力、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有句名言:“三千年读史,无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这实际上道出了他从一介白丁到国学大师,于“佛儒道”中的三层觉悟,因为中国哲学的核心在现实生活中,首先表现为“佛道儒”三家之道。魏晋时期,中国诞生了新道家,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合称“三玄”,作为思辨哲学的三部主要经典。三玄的核心都是讲道,但老庄之道讲的是统一的“一”,并由此产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因此,老庄之道是无名,不可名。而《周易》之道则相反,是多样的,是宇宙万物各类分别遵循的原理,是可名,皆可名。
《周易》之道,当然也是儒家之道的最早出处。“易”本身就是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阴一阳之谓道”等。很显然,《周易》之道有明显的自然辩证法属性,并且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宇宙中的一切,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形成了一个自然序列的连续链条;二是在演变过程中,每个事物都包含对自己的否定;三是演化过程中,“物不可穷也”。
《周易》之道作为儒家思辨哲学的源头,一直被奉为圭皋和“群经之首”。唐代韩愈在《原道》中仿照佛教诸宗的法统,提出了儒家之道的传授系统,指出道就是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后来朱熹将其概括为“道统”,因此固化了儒家之道的认同意识、正统意识和弘道意识。在孔子启蒙教授《周易》之道的1000多年后,中国又诞生了新儒学。在新儒学中,客观唯心论的程朱理学主“理”,认为“理”就是道:主观唯心论的陆王心学主“心”,认为“心”就是道。其实,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历来也是西方哲学中柏拉图式的“实在论”与康德式的“观念论”争论的主题。
但巧合的是,新儒家的两个学派都是身为大儒的“二程”兄弟开创的。弟弟程颐开创了程朱理学,哥哥程颢开创了陆王心学。程朱理学最终借孟子“四端”而立“天理”,统治中国思想界几百年;陆王心学最终受禅宗影响,除了王阳明的“致良知”,多是以心唱空。但儒家的初衷在《礼记》中已昭然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因此,儒家之原道才是正道,更是大道。正如韩愈在《原道》中云:“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其实佛家也讲道,佛家讲“八正道”“三界六道”等,意在警示人们“因果报应”。比如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之报,如影随行,三世因果,循环不失”等。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被称为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三大批判”标志着西方哲学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而康德哲学的后来者,黑格尔哲学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黑格尔的辩证法受佛儒道影响巨大,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用专门的章节特别讨论了《周易》和道家的“道”和“无”。由此可见,西方哲学也是论“道”的。
二、中道
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第二类是益道,第三类是中道。有的哲学家见于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为之境界,是为损道派,如中国古代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之老庄派;有的哲学家见于人为境界之美好,而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为益道派,如主张改造自然的西方哲学和“人力胜天行”之中国墨家学派;有的哲学家则持调和折中的态度,主张兼收天然和人为的益处,是为中道派,此派当以主张“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家为代表。这就是“中道”二字的理想出处,当然也是对儒家之道的科学诠释。
《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于中庸二字,程子理解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因此,“中”的意义是既不太过,又不及,是“中正”而非“中立”的意思;而中庸之道绝不是调和折中、不偏不倚的“和稀泥”。孔子死后,儒家一分为八,后经董仲舒、朱熹等大儒发扬分立,儒立百门,各有门道。因此,从儒家原道求索,中道的核心是中庸而中和,是“去其极端、取中正而用之”;中道思想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大胸襟,以及“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兼具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情怀。
亚里士多德也讲“黄金中道”,认为“德行就是中道,作为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含义与同时期儒家之“中庸”“中和”大同小异。与此同时,印度的佛教也讲类似的中道思想。因此说,中道不仅属于儒家哲学,也属于西方哲学;中道思想不仅是中国人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也是世界人和谐社会的朴素初心。不同的是,儒家的中道思想在实践中最终走向了要求个人道德选择和道德修养服从于礼教和宗法,从而建立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而西方的中道思想在实践中最终走向尊重个人意志和社会公正,从而建立民主自由和法治社会。
三、西术
术者,技艺也、方法也、手段也;而非法家的法术、道家的方术和民间的巫术等。西术原指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源于西方18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19世纪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西方20世纪以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西术可以引申为“科学地实现”。英国学者李约瑟说:“科学是认识和理解宇宙的唯一有效途径,将科学用于掠夺性技术从而增加个人财富是天经地义的。”人类在过去的250年历史中,创造了人类历史上97%的财富,这其中大功归于西术。西方近代“科学地实现”,原因在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一举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社会,首先诞生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马克思、费尔巴哈等伟大的哲学家。在这种哲学家的背景下,才能诞生哥白尼、伽利略、阿基米德、牛顿、富兰克林、安培、高斯、达尔文、诺贝尔、门捷列夫、伦琴、摩尔根、爱因斯坦等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与此同时,也诞生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凯恩斯、赫伯特·西蒙、熊彼特等著名的经济学家;继而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
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遭受宗教审判
其实西术得之十分不易。一种哲学,加上教条、教规、迷信、仪式和组织等,就构成了一种宗教。《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哲学给人以哲理,是形而上的概念;而宗教却给人以具体的信息。因此,科学在刚刚诞生时,就和宗教格格不入。在科学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但科学的前进却付出了血和火的代价。文艺复兴前后的几百年,被宗教残害的科学人士成千上万。1600年被教廷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布鲁诺只是其中之一;为了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伽利略力挺哥白尼,最后被教廷软禁到死。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宗教才与科学互分经纬,握手言和。
中国并非无术。道家很早就有研究长生不老的“炼丹术”因而发明了火药,法家的申不害则在春秋韩国治国理政上大行“权术”,农家在北魏时期终于集成了《齐民要术》,阴阳家则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等。但是《庄子》曰:“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不可加矣”,并认为“道术将为天下裂”。在文艺复兴之后,世界发展之术就牢牢地掌握于西方。究其原因,根子仍在于哲學,因为哲学都是探究“形而上”的学问,“形而上”诱导“形而下”。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哲学家,多是用“正的方法”思考世界,“正的方法”是说哲学的对象是什么,因此多倾向于“实在论”:而中国哲学家几千年来多用“负的方法”思考世界,“负的方法”则是不说哲学的对象是什么,因此多倾向于“观念论”。
同时,中国哲学由于向内追求,以达到人性的完满为目的,所以易生“道”;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所以易生“术”。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近代的科学落后。
公元541年后,中国经济总量曾长期超越西方。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西方的中心罗马帝国已经式微,而中国北魏的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汉化改革成功。但更重要的背景在于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人“衣冠南渡”,“陈林郑黄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并已开疆拓荒200多年;同时《齐民要术》也将近集为大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历史学家黄仁字
直到西方工业革命后,西方以技术之长迅速超过中国。因此,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中国历史上有两大问题,一是缺少“数目字管理”,二是以道德代替法律。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与数字经济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尽管如此,中国的《五经四书》也尚缺两卷,一卷是文艺复兴,另一卷是法治文明。当然,新中国和新时代,当前正于之积极进补。
四、道不生术而生于术,术可生道且长于道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追上古、讲政治、说道德,而且坐而论道的比较多,这是为什么?
孔子一生都在克己复礼,因为周礼就是孔子心中的“国际法”。周礼不仅能够约束个人行为,而且能够约束各国行为。《子鱼·论战》记载了“礼崩”后的“泓水之战”,宋襄公坚持“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等周礼规制,却大败于楚国,由此可见其迂腐之一斑也。春秋战国后期是周礼的衰微时期,也就是“国际法”失效时期。这正如现代社会,有时一国进攻别国,不发通牒,不宣而战,置国际法于度外。因此身感“礼崩”之乱的孔子认为,只有西周才是理想之国。
孔子持儒家之大道,在鲁国教书育人几十年,弟子三千中,贤人就有七十二人。孔子一生心向仕途,但直到52岁才当上大官,然而不到三年,就被一场政治阴谋逼下了台。然后,55岁的他背井离乡十四年,周游列国以求建功立业,最后竟然一事无成。最终年老无奈,回到故里三年就死了。孔子的一生,足以说明了“道不生术”。孔子缺乏实操之术,虽然满腹经纶、胸怀天下、修成圣人,但也只能忧国忧民、指点迷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孔子讲学
“礼崩”后的西周,上层建筑也随之土崩瓦解,王室丧失权力,百官流落各地,孔子概括为“礼失而求诸野”,从而由国家之“官”变成了民间之“师”,这就是“诸子百家”诞生的时代背景。
刘歆在《汉书·艺文志》中分析如下: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由于周朝的“官”“师”不分,因此,对于刘歆的说法,冯友兰修正为: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因此可见,诸子百家之“道”,皆生于诸子百师之“术”。
中国5000年文明史,官历来等于权,权就是要求别人干而自己不干。久而久之,权更多地意味着除了当官啥也不会干。这些人一旦削官为民,就只会追忆过去,坐而论道,牢骚满腹,甚至认为拯救人类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复古。在这个方面,诸子百家便是典型。为了建立自己的学说权威,诸子百家多是依靠上古先贤建立心智,并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孔子一直旗帜鲜明地把周文王和周公当作学说的榜样;为了赛过孔子,墨子以传说中的禹建立自己的权威;孟子则回到禹之前尧舜时代;而道家则找得更远,以伏羲、神农建立自己的权威。其实对于道家而言,历史上可能确有“老聃”其人,并且年长于孔子,但《老子》却是成书在后。为学术门户建信立威,道家这种做法并不奇怪,因为儒家的《五经四书》也可能没有一本是孔子写的。
诸子百家
“内行者看门道,外行者看热闹”,门道就是专业技巧,就是事物的“实”和“道”,通俗地讲就是“得道”。英国作家格拉德威尔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大师的必要条件。这在中国哲学中当然是《庖丁解牛》和《卖油翁》,而在现实生活中,著名的作曲家、运动员、小说家、音乐家等各类专家,通过“一万小时之术”而“得道”者,不胜枚举。因此术可生道也。
生活在道德境界的社会贤达,一般都有四个特点,一是大追求,二是重规律,三是身持戒,四是心正平。其中所谓重规律,就是读书有读书的规律,做官有做官的规律,经商有经商的规律。规律就是百事之道,道行越深,手法越妙。因此,术长于道者,如鱼得水也。
五、中道西术,生生为易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将儒家思想与价值观归纳为十个特性:一是道德比法律更重要,二是社群比个人更重要,三是精神比物质更重要,四是责任比权利更重要,五是民生比民主更重要,六是秩序比自由更重要,七是今生比来世更重要,八是和谐比斗争有价值,九是文明比贫穷有价值,十是家庭比阶级有价值。这十个特性阐明了儒家主“天然”,又主“人为”,重点在于“天人合一”,或者说,儒家的初衷是既讲世界观,也讲方法论;既讲道,也求术。但是,从中西方哲学的相对分歧角度讲,在文艺复兴后定义中道西术,就是儒家中道形而上,西方技术形而下;中道西术的概念,可以引申为坚守全人类共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全人类共享的西方优秀现代文明。因此,中道西术者,古之文武双全也,今之中西合璧也。对具体人而言,就是文科儒并且工科男,有文化并且有技术,有思想并且有知识,有温度并且有高度,有感恩并且有创新……
哲学诱发科学,科学突破地理,也就突破了“水土”,所以“地球是平的”。人类无“水土”之分后,就会修正哲学。《周易》曰:“生生之谓道、通变之谓事”,世界上唯一不变之道就“一直在变”。中国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后,人们的左邻右舍变了,乡土人情变了,儒家之道也会必有所变。但每种哲学各有不变的东西,一切哲学都有共同的东西。因此,中道的本宗虽然源于孔儒,但未来的中道一定会围着孔孟的“仁”和西方具体的“人”深度修正,正所谓人间正道;西术虽然源于西方的三次工业革命,但未来的西术一定会源于“无问西东”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五次工业革命等,正所谓天下之术。
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已持续40年快速发展,实际上用的就是中道西术。如能持之以恒,中国经济的总量在2030年前后赶超美国、2100年前后赶超整个西方均是可能。中道西术者,早明此道而小为者,日本、新加坡也;后闻此道能大为者,唯中国也。
2018年6月12日,此文初成之日,正逢“特金会”于新加坡,这也是国际政治中,中道西术的一场小演绎。到本世纪中叶,人类将用10万年的时间,从不到1亿人口扩张到近100亿人口。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需要共同面对困难主要如下:经济崩溃、人口爆炸、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贫穷、艾滋病、抑郁症和肥胖症等。解决这些困难的办法绝不是战争,而是只能和平。靠战争实现的和平是“小和平”,靠文化交融实现的和平是“大和平”。西方哲学家认为,社会进化的决定性因素是“通过成功模仿制度和习惯所实现的选择”,但如果一方的文化只是食古不化或者只是学习他人,那它很快就会陷入停滞。中国的文化史实际也是“佛道儒”三家的交融史。《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想象,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五次工业革命,中西文化会加速深度交融,哲学家们会打造出人类社会共同认可的“新中道”,科学家们也会创造出来惠及人类社会共同的“新西术”,从而建设天下大同的地球村,让那些“特金”们在村中散步时,相见一笑泯恩仇。
对于企業家而言,中道西术可以引申为“守正道、重技术”。海马的中道西术是“脚踏实地、感恩惜福;创新实干、坚忍担当”。这十六个字中,前八个字是“本”也是“道”,后八个字是“魂”也是“术”。古今中外,优秀的企业家总是重世界观更重方法论,重文化更重战略,重行业更重品类。天下正道大同,天下之术大通。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