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迪
【摘 要】时下,“抖音、快手、秒拍”等等应用软件正在飞速占领阅读空间,强化人们对新奇事物的需求度,拉高大众的敏感度,一个个15秒视频形成的高潮让人们欲罢不能。与此同时,一些短小精悍,2分钟以内的“短视频”,也成了新闻快速传播的利器,它们挑战着传统的新闻制作传播流程。速度快、时长短、内容全、传播便利、实时评论等多要素贴合,极大满足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仅是新的媒体应用软件,各传统媒体也普遍采用这种“小快灵”的形式开设独家应用或者公众号,近期这些“短视频”收视数据的统计也非常抢眼。新闻报道与“短视频”形式的结合无疑将成为传统媒体转型新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关键词】“短视频” 新手段 权威 刚需 未来
一、“短视频”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新手段、新风口
“短视频”的突出特点是小快灵,它们的长度往往是以秒计数的,新闻资讯以短视频的形式加以呈现,能够极大地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的信息接受习惯,真正做到了“手机轻轻刷,尽知天下事。” 有媒体调查显示:近五成受访者每天会花费半小时以上观看短视频。有些受访者表示,在消磨时间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生活妙招。短视频能‘火,主要是供需两端双重作用的结果。
以今年以来粉丝涨速较快的“《新京報》我们视频”为例。新京报与腾讯联手推出了视频新闻项目——“我们视频”,并坚持“只做新闻,不做其他”。其在新浪微博注册了官方微博,2017年2月7日,发布了第一条微博, 4月14日,用1万的粉丝数创造了474万的视频播放量。2018年6月8日,突破单日视频播放量1.1亿。目前该微博的粉丝数量202万,自我简介称:用直播和短视频覆盖热点新闻和重要现场。纵观其“短视频”作品,其每一条视频新闻的制作均在2分钟左右,这也是广电传统媒体单条新闻播报的习惯长度。视频新闻的成品中不需要播音员解说,仅凭现场图像+现场音响+字幕呈现方式,力争用最原始的资料还原最真实的现场。2分钟左右的时长足以表达所有的新闻要素和内容,满足观众需求。以7月24日当天发布的新闻为例:“退伍老兵免费为村民推拿4年时间免费推拿2000人:为人民做点事”有7.8万人次观看;“男子打劫女大学生,岂料对方是柔道高手”有9.8万人次观看;“台风安比来袭天津开启看海模式”有12.6万人次观看,据观察统计,一些广受关注的焦点社会新闻,其报道视频观看人数最高可达350万人,这一数字相当可观,远远高于传统媒体节目单编排的固定时间收视率。在生产流程、制作手段没有太大变化的前提下,平台转换产生的效应显著,有收视率演变出的点击量+收视率,创造了新的议题和新的观念,这是冲击更是摆在传统媒体人面前的挑战。
在另外,除了新京报的“我们”视频,标榜“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的“箭厂”则坚持纪录片视角,要让短视频既具有新闻敏锐性,又具有深度。随着《浙江日报》推出以舆论监督、热点关注为特色的“辣焦视频”,当下新闻的短视频化已经延伸到了地方媒体。
从技术层面看,“新京报我们”“箭厂”“梨视频”这样的视频制作流程对于传统电视人来说可谓是轻车熟路,可是重要的改变则是观念和风格的重塑。传统的电视平台编排会制约这类产品的快速呈现,同时传统的固定播放时段也会限制热点的收视率,“小快灵”的短视频新闻恰恰弥补了这些缺憾,放大了传播效应,唯美的后期包装视觉也迎合了年青一代的审美追求。与此同时,除了便于在各种移动终端进行信息接收之外,短视频新闻也满足了受众倾向于利用碎片时间接收信息的需求,受众在手机端可以随时跨地域接收,也可以反复观看,实时评论,及时转发。不仅仅是针对传统的电视媒体,“《新京报》我们视频”以及其他同质短视频新闻产品的产生,也是各类传统媒体转型的新手段、新风口,也是当下大力倡导的媒体融合最具体的呈现。
二、“短视频”只是新闻传播新手段、新机遇,内核依然是内容
虽然“短视频新闻”呈现的状态是“小快灵”,但其背后大量的智力附加值不可小觑。资料显示,自影像技术诞生以来,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就是MV——音乐短视频,但是MV拍摄困难,能随时随地对着镜头说一段唱一段的人不多。近年来,从对口型的“小咖秀”到自己动手自娱自乐的“抖音”,其过程短暂,但是发展壮大得非常迅速,这是科技引领时代大潮在劈波斩浪,也是市场的需求。当人人拿着手机刷抖音、快手、各类短视频成为常态的时候,传统媒体人不应该仅仅是拿着日益下滑的收视率在掉眼泪。
今年4月,抖音全面升级系统, 6月12日公布的用户数据显示,相关的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16亿。回头再拿《新京报》为例。在日常新闻报道“短视频化”的同时,新京报“我们”视频还细化推出人物专访栏目,比如《局面》节目,由知名记者、评论员王志安主持。这是一档聚焦当下热点话题,与舆论风暴中核心当事人进行面对面访谈,拥有独家精彩观点与内容的节目。吸引大量粉丝和观众。节目采访素材往往整合成10分钟以内的段落,分段发布,不仅设置收视预期,更吸引大量观众追逐观看。网络平台和移动客户端的播出平台,聚集了移动的观众,不受地域的限制,在碎片时间随时观看,以电视的手段挑战了电视传统的平台。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也无疑是传统媒体的新手段和新机遇,把我们采集的新闻内容,以我们专业的加工制作,在具有专业属性和公信力的平台,发出权威的声音。
但是,新闻媒体在追逐流量化增量,往更多短视频内容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传统媒体人观念更新和不断的自我完善。曾有业内专家在分析传统媒体发展放缓的现象时表示:“传统电视人的迷思在于,总以为自己了解观众,时不时将互联网精准化的“用户”来指代大众传播意义上的观众,甚至还致力于让电视年轻化,试图让年轻人重新回归客厅。”这段话可以让每一个传统媒体人陷入深深思考。诚然,资讯类短视频的爆发,与年轻人息息相关。他们时尚、不设限、更想拥有主动性,但不论年龄,高质量的新闻资讯永远是刚需。
“短视频”要吸引的不仅是眼球,更需承载时代的意义,唤醒受众的思考能力,并真正做到“关注新闻中的人并把人作为最高价值”。而对于有担当的新闻媒体来说,我们知道,“短视频”是实验,更是未来。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