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对策

2018-10-30 10:15王姣陈桂萍
记者摇篮 2018年7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王姣 陈桂萍

【摘 要】本文主要以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对新闻传播的变革与要求,從创新型新闻人才培养出发,分别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平台、质量监控等角度论述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培养路径与模式。

【关键词】媒介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

一、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1.关于“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界定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2.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的变革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推陈出新与传媒产业的整合重组成为当下热议。新闻传播的媒介融合也应势而生。具体表现为:

①新闻信源结构与新闻传播主体发生变化。

传统大众媒介基本掌控于新闻传播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成为媒介提供信息的主要代表,而承载发布新闻信息的主要是新闻工作者。

新兴网络的产生,传播技术的便捷性,促进社交媒体即“人人”媒体时代的来临,每一位公民都能通过技术发布、编写新闻。其最大的挑战即对传统新闻信息源结构的冲击,使得新兴“人人时代”媒体成为传播主体,打破了新闻机构作为传播主体的地位。

②新闻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新闻传播业务为能更好地保持自身采访权,新闻集团不得不开拓新媒体阵地,实现媒介组织结构整合与重组。

除此之外,其工作流程也发生变更,布局不同平台内容传播,进行相应工作流程变化。建立在媒介融合基础上的“融媒体”传播,要在全方位的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的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资源,建立新的流程,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一站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对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

③新闻载体性能与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

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相比,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一代媒介实现了载体性能的根本改变,为新闻传播变革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人人时代”发展,自媒体的话语渠道扩充,使其打破时间地域局限进行传播。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式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地结合与汇流。

二、创新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1.培养创新型新闻人才的内涵

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现代新闻人才也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业界竞争的需要。确立创新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可通过几种模式达到:

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包括基础知识、新闻专业知识和新闻业务的训练,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使自身素质得到升华,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潜能,经过两者不断整合,最后打造出创新型人才。综合化体现在学科的交融上。学科的高度综合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融合性,要求人才具有广博而合理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由三大块组成。

其一是工具性知识,包括基本的写作、语言交际和外语、计算机知识;其二是社会性知识,包括与人类自身发展有关的知识,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其三是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包括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对新闻人才能力要求综合化,主要体现在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要有获取评价、发现信息的能力,集采、写、编、评于一身,能运用多种技术进行工作。

两个模块: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要达成创新型新闻人才的这一理想目标,仅靠过强的专业教育是不行的,必须由通识教育来弥补。专业教育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掌握某种特定的岗位技能,但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能力局限于某一领域,因此岗位适应性差,就业的选择面不宽。比如,做报纸干不了电视这一行,做播音的不会主持等,解决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现实能力差,更不用说有创新思维能力了。另外,专业教育一直以来是把人当工具来培养,忽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抑制了人的创新能力发展。

2.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整体结构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受到培养目标的制约,也和专业设置密切相关。我国新闻专业也出现过设置比较细,业务面比较窄的问题,但逐渐被“淡化专业”“大类专业”等思想冲淡。

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要遵循“重基础、强实践”的原则,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落实在“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和架构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体系”,以融合发展的理念和媒介产业的发展动向,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科技为基础动力,确定新闻传播学科的“互联网思维”,从而搭建从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新闻管理、新闻市场、传媒生态、媒介产业的全方位知识图谱。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既培养传统媒体精英人才,又培养新媒体从业者;既培养媒介机构从业人员,又培养非新闻机构的公共传播人才;既培养职业传播者,也培养宽口径就业下的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

以“思想与能力”、“内容与技术”、“经营与管理”三个维度塑造、输送优秀人才,坚持“产教一体”、“应用与创新”、“就业与创业”结合,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全媒体业务技能、复合型、创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有关新闻理论、新闻史学、新闻业务的传统文献基础外,也应设置社交媒体运营、舆情监测与分析、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网红经济、人机交互等特色课程,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障碍沟通、技能即时更新、产学共同成长。

三、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搭建以产教融合为目标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平台

①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以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定义人才培养目标,广泛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人才培养基地、共建课堂、社会化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科学研究等几个维度开展深度合作,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就业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②搭建校内实训平台。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技术融合等促使新闻采编制播工作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单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教学样本的传统实验设备已经不能反映媒体发展的真实情况,无法满足业界对融合人才的需要了。多功能、跨媒体、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的媒介融合实验室成为未来新闻实践教学依托的重要基础。

③定期召开就业实习双选会。每年定期召开就业实习双选会,校企合作单位提前预定应届毕业生、接收优秀在校生实习,为实习生、毕业生搭建优质的就业实习平台,也可以定向为企业输送大量的人才。

2.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

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引进新闻业界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将丰富的业界经验和实战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不少于3个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高校教师培训、与其他高校新闻学专业横向交流等形式,开拓教师眼界;通过社会化项目的绩效考核制度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打造出具有信息化技术和国际化视角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3.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成立专业质量监控中心,形成包括教学目标监控体系、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信息监控体系完整闭环式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成立由专业负责人、专职教师、业师代表、行业专家组成专业管理委员会,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制度的保证,过程规范的依据,主要负责内容包括课程质量评价、日常教学检查监督、教师听课、教学督导巡视、学生评教等方面,督促、指导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和落实,并且及时汇总教学信息、反馈信息,做出专业评估。

(作者单位:沈阳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