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剑南 马培芳 张桂兰
摘 要: 黄秋葵是属于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秋葵营养丰富,含有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和由果胶与多糖等组成的黏性物质等。近几年作为特色蔬菜开发品种,随着产量上升,面积增加,虫害问题也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黄秋葵的产量和品质,甚至可导致植株死亡。笔者就美洲斑潜蝇、蚜虫、斜纹夜蛾、叶螨、蚂蚁等5种经常危害黄秋葵的害虫进行了调查,总结其危害症状和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为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秋葵; 害虫;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黄秋葵别名秋葵、羊角豆、洋辣椒等,属于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嫩果(荚)肉质柔嫩、润滑,风味独特,营养价值丰富[1]。近几年作为特色蔬菜开发品种,产量上升,面积增加,虫害问题也逐渐凸显。严重影响黄秋葵的产量和品质,甚至可导致植株死亡。笔者对黄秋葵虫害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和相应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为生产者提供参考。
1 美洲斑潜蝇
1.1 危害症状
美洲斑潜蝇在黄秋葵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雌虫取食和产卵于叶片。幼虫主要潜入叶片取食叶肉,在叶片上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伤重的叶片变形、脱落、枯死。吃尽叶肉后,害虫还可钻进黄秋葵叶柄和茎部为害,致使幼苗倒伏、植株枯萎[2]。
1.2 发生规律
在海南可以周年发生,无越冬现象,1年发生21~24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在华中地区1年发生12~15代,冬季以蛹和成虫在蔬菜残体上越冬,在温室内可以周年危害。1个世代夏季需2~4周,冬季需6~8周。在河南地区1年发生8~13代。幼虫活动的最适宜温度为25~30 ℃,当气温超过35 ℃时,成虫和幼虫的活动受到抑制。
1.3 防治方法
1.3.1 严格检疫 为防止该虫的扩大蔓延,需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害虫进入非疫区。
1.3.2 农业防治 合理的套作和轮作,适当稀植,增加田间通透性;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植株残体集中深埋、沤粪或烧毁。
1.3.3 生物防治 释放姬小蜂、反颚茧蜂、潜蝇茧蜂等,这3种寄生蜂对斑潜蝇寄生率均较高。
1.3.4 性诱剂防治 利用灭蝇纸诱杀成虫。在成虫的始盛期至盛末期,每隔5~10 m放置1张灭蝇纸,诱杀成虫,3~4 d更换1张[3]。
1.3.5 物理防治 利用黄板诱杀。斑潜蝇有强烈的趋黄性,将黄色粘板插于田间,高过黄秋葵植株顶部20 cm,每667 m2地插上黄板60~80个。
1.3.6 化学防治 该虫世代短,繁殖能力强,抗药性发展迅速,具有抗性水平高的特性,给防治带来很大的难度。防治的关键是提早防治,重点抓好苗期的防治。喷药最好在8:00—12:00时,药剂有98%(ω,后同)巴丹原粉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0.12%天力Ⅱ号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1 500~2 000倍液等。20%的啶虫脒乳油1 000~2 000倍液,10%的吡虫啉1 500倍液,乙基多杀菌素是目前防治潜叶蝇的最有效农药。
2 蚜 虫
2.1 危害症状
蚜虫俗称蜜虫、腻虫等,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成株受害,常会降低产量。蚜虫还会传播病毒。蚜虫危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叶片上,引起霉污病的发生,或在叶片上形成一层霉污斑,使叶片的生理机能受到阻碍,不但影响产量,品质也受到影响[4]。
2.2 发生规律
蚜虫的发生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16~22 ℃是蚜虫繁殖的最适宜温度,北方温度超过25 ℃,南方超过27 ℃,相对湿度大于75%以上时,均不利于蚜虫的繁殖与发育,干燥气候适于蚜虫的发生,故北方蚜虫危害比南方严重。北方露地以6—7月中旬虫口密度最大,7月中旬以后,因高温、高湿和雨水的冲刷,不利于蚜虫的生长发育,故危害的程度减轻。一般杂草多及通风不佳的地块虫害重。
2.3 防治方法
2.3.1 农业防治 消灭越冬虫卵,彻底清除黄秋葵地周围的越冬寄主。
2.3.2 生物防治 蚜虫的天敌有七星瓢虫、异色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和蚜霉菌等,要积极加以保护利用[5]。
2.3.3 物理防治 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用黄色塑料板诱杀有翅蚜;利用蚜虫对银灰色的负趋性,使用银灰色地膜,或在保护地的通风口、植株间的行间张挂银灰色的塑料膜条。
2.3.4 药剂防治 可采用1.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啶虫脒1 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
3 斜纹夜蛾
3.1 危害症状
斜纹夜蛾又叫莲纹夜蛾或麻虫。幼虫咬食叶片、花及果实,初孵幼虫咬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枯叶或土缝等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4龄以上的幼虫和成虫一样,白天躲在叶下土表处或土缝里,傍晚后爬到植株上取食叶片,利用这个习性,清晨翻开地上叶片或松软土壤,可人工捕杀。
3.2 发生规律
华南地区可以各虫态越冬,无冬季休眠现象,高温季节危害尤为严重。幼虫食量大,多在夜晚活动,白天潜伏于疏松土壤及枯叶中。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藏在植株茂密处、杂草丛中,夜晚活动,以上半夜8:00—12:00为盛。成虫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6]。
3.3 防治方法
3.3.1 物理防治 在田間每隔5~l0 m挂1张粘蝇纸,可以粘杀部分成虫。由于斜纹夜蛾有较强的趋光性,也可用杀虫灯在晚上诱杀成虫[7]。
3.3.2 药剂防治 由于初孵幼虫聚集在卵块附近活动,3龄后分散,且有昼伏夜出的特性,因此最好在3龄前,于傍晚6:00以后施药。低龄幼虫药剂可选用苜蓿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600~800倍液、24%甲氧虫酰肼2 500倍液、5%啶虫隆2 000倍液、5%氟虫脲乳油2 000~2 500倍液,或10%溴虫腈悬浮剂1 500倍液。高龄幼虫可用15%茚虫威悬浮剂3 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 000倍液或5%虱螨脲1 000倍液。
4 叶 螨
4.1 危害症状
叶螨又名红蜘蛛、朱砂叶螨、绵红叶螨等。危害特点以成虫和若虫积聚在叶片的背面,一方面以其刺吸式口器吸取汁液,对寄主组织直接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又分泌有害物质注入寄主体内,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并传播病毒病。黄秋葵叶片受害后,形成枯黄色色斑,严重时全叶干枯脱落,植株衰弱,缩短结果期,甚至造成全株死亡。
4.2 发生规律
叶螨可随风力、流水、昆虫、鸟兽及借助农业机具进行传播,也能随苗木的运输而扩散。叶螨的很多种类有吐丝的习性,在营养恶化时吐丝下垂。
4.3 防治方法
4.3.1 农业防治 要避免过度施肥,尤其是氮肥。氮肥施用过量时,植物易受到叶螨侵害。及时除掉温室外的杂草可以减少叶螨的寄主植物。
4.3.2 生物防治 ①以虫治螨:应注意保护天敌,发挥天敌自然控制作用。叶螨天敌有30多种,如深点食螨瓢虫,幼虫期每头可捕食二斑叶螨200~800头,其他还有暗小花蝽、草蛉、塔六点蓟马、小黑隐翅虫、盲蝽等天敌。②以菌治螨:藻菌能使二斑叶螨致死率在80%~85%;白僵菌能使二斑叶螨致死率在85.9%~100%,与农药混用,可显著提高杀螨率。
4.3.3 物理防治 在植株上方20 cm处垂直放置黄色粘虫板可以控制叶螨成虫,也可以将黄色粘虫板放在黄秋葵的周围。检查植株上活动的幼虫,用肉眼观察顶端叶片是否出现白色的斑点和小孔。
4.3.4 化学防治 哒螨灵对螨的整个生长期即卵、幼螨、若螨和成螨都有很好的效果,对移动期的成螨同样有明显的速杀作用。该药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无论早春或秋季使用,均可达到满意效果。
5 蚂 蚁
5.1 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黄秋葵开花时,由于花蜜较多,蚂蚁常聚集在花器上咬食危害,结果期也危害黄秋葵果实。
5.2 防治方法
防治蚂蚁可用灭蚁净粉末撒于蚂蚁出入的地方诱杀;也可用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300~500倍液喷雾;刚播种的田块、作物根部和种子所在的位置要多喷。
参考文献
[1] 宋聚红,卢天啸,姜贵平. 石家庄地区黄秋葵病虫害综合防治[J].河北农业,2016(2): 27-28.
[2] 李瑞芬. 黄秋葵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7(16): 113-121.
[3] 薛德乾. 黄秋葵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长江蔬菜,2004(1):34.
[4] 朱博雄. 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6(2): 24-25.
[5] 陈燕峰,姚运法. 诏安县无公害黄秋葵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湖南农业科学,2015(10): 41-43.
[6] 柴玉花. 黄秋葵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农药市场信息,2016(4): 60.
[7] 高玲,刘迪发,徐丽. 黄秋葵研究进展与前景[J].热带农业科学,2014,34(11): 22-29.
[8] 党海军,张芙蓉,李虎林,等. 榆林地區黄秋葵露地栽培技术[J].中国瓜菜,2017,30(8):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