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桂龙
武汉,九省通衢,两江三镇、大江大湖、桥隧纵横、千万人口。武汉之“大”,始于“交通”、兴于“交通”、成于“交通”。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行车难、停车难及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成为武汉的切肤之痛。人、车、路快速增长;路网通达性差;交警警力不足;交通问题一直以来是领导关注的重点,市民谈论的热点,武汉交警压力山大。
面对严峻的交通管理形势,传统的方法、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现实需要。“改革应对潮流、创新谋求发展”。在深化改革中武汉市交管局发现,现有交管机构职能分工内容交叉,层级多,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繁琐复杂,效能无法满足需要,如:数据采集难,整合不力;情报信息不灵敏,处置不快;人、车、路隐患较多,监管不实;群众意见分散,服务不优;网络舆情发酵快,引导应对不及时。为此,在公安部安全中心、无锡所直接指导下,武汉市交管局按照“整合资源、集约管理、中心驱动、提能增效”的思路,建设“五大中心”。实现从行政命令推动工作到信息指令驱动工作的转变。
1.大数据中心。主要职责包括采集数据:实施智慧感知计划,大力推进车联网、交通设施电子标识等建设,提高前端交通数据采集能力;整合资源,会同市网信办,整合交通、规划、城管、水务、教育、气象等职能部门数据;与滴滴出行等互联网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采集汇总互联网数据。目前,共汇集各类交通数据200余类,形成“大数据池”, 每天新增数据近7亿条,为立体描绘武汉市人、车、路之间的关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分析数据:建设武汉交管云平台,运用行业最优算法,为交通出行、政务及管理提供大数据精准分析,目前已经实现交通信息发布、政务服务、交通管理等22项功能。应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将数据变为情报和指令,直接服务事故预防、排堵保畅和秩序治理,真正做到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说话。引领创新:在大数据中心设立江北、江南两个联创工作室,邀请企业和高校进驻,将实战需求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共同创新大数据在交管领域的高端应用、深度应用。
2.情报指挥中心。将指挥室、研判室、视频工作室、交通秩序优化室“四室合一”,做到情报信息全网收集、全源梳理、全数研判,在原有指挥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将“情报、指挥、勤务”一体化,形成情报信息研判、指挥调度、勤务组织、快速反应、评估反馈的闭环机制。全市交警、辅警及社会救援力量做到“一图展示、一键调度、一呼百应”。
3.安全风控中心。建立风控中心,开展交通安全事前预测、事中监控、事后评价,负责风险预测预警、监督源头管理、指导精准打击、事故深度调查、推进协调共治、安防理论研究等六项工作。
4.执法监管中心。打造“数据警规”平台,将数字电台、PDA、酒精测试仪、执法记录仪等移动执法终端数据进行关联、比对,实现了执法视频、执法数据实时上传、执法异常实时报警,民警执勤执法过程全程可追溯,可闭环管理。执法监管中心的职能还将逐步拓展到队伍管理、纪检监察、绩效管理等方面,成为交警队伍的效能评估中心。
5.公共关系联动中心。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武汉市交管局最宝贵的财富。武汉市交管局成立公共关系联动中心,搭建民意云平台,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群众最怨、最盼、最急的事情抓起。通过民意云平台汇聚14种不同渠道的民意,做到民情民意全收集、全办理、全反馈。成立新闻舆情工作室,一方面,加强宣传报道。组织在全市开展“三让”集中宣传,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礼让应急通道、礼让校园周边专用通道(方便接送学生的车辆走专用通道,允许即停即走)。通过“武汉好司机”评选活动、交通违法整治“微直播”等活动,提高市民群众的文明交通意识,树立法治权威,倡导文明出行。另一方面,加强舆情引导。通过权威发布、言论引导、热点转化,将市民、网民的情绪引导到事实上来。2017年,公共关系联动中心共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议近4万件,办理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97%以上。
依托五大中心,武汉市交管局建立“云、网、端”体系:“云”:建设武汉交管专有云。将交管现有数据放上云端,实现交管信息建设一体化、运维管理集中化、技术支撑平台化、数据资源整体化、业务应用协同化、公众服务人性化,为参谋政府决策、交通管理、百姓出行等提供服务。“网”:优化现有网路结构,建设公安网、视频网、交管专网、互联网的安全接入边界,打通网络联接,实现各系统间数据的安全、高效率交互。“端”:重点是警务通PDA、执法记录仪、酒精检测仪、数字电台、警务魔镜(车载移动警务终端)等“五端”。实现所有数据的实时上传,便利管理。在“云、网、端”的支撑下,借力“五智”(智慧监管、智慧出行、智慧应急、智慧政务、智慧警营)应用,创新“五治”(治危、治堵、治乱、治难、治庸)体系。
1.智慧监管“治危”。智慧监管平台包含基础信息监管、重点道路监管、重点车辆监管、重点驾驶人监管、道路环境监管等5个子系统,通过数据关联分析,让人、车、路、企业、环境等重点交通要素实时清晰可见。管住“人”:依托重点驾驶人监管系统,为吸毒人员、酒驾毒驾人等建立“黑名单”,通过自动比对、快速查询、关联分析等,监管其交通行为,严打“酒驾”、“毒驾”、失格驾驶员等严重交通违法。管住“车”:将近12万辆两客一危及重型货车纳入监管范围,建立新型车驾管管理机制,实现预警车辆检验、报废和驾驶人审验、换证、平台催审催检、查找轨迹等功能。管住“路”:开展交通事故深度分析研判,平台智能分析、自动生成全市交通事故多发的路段,可精确到任意路段每3公里、5公里、10公里,为道路隐患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管住“企业”:将重点车辆和驾驶人所属企业纳入重点监管,系统自动对违法较多和事故多发生企业进行预警,督促企业落实主体管理责任。管住“环境”:监测突发事件、渍水冰冻、雾霾团雾等异常情况,主动预警、智能研判各类交通安全及公共安全事件。
2.智慧出行 “治堵”。深度实践“互联网+”,交通路况信息做到了“一月一分析、一周一发布、天天时时知”,“停车行车双诱导,路内路外都方便”。行车诱导:通过移动互联网和路面400块LED三级诱导屏等多渠道,实时发布交通路况信息和行车时间,市民出行智慧避堵。路况信息实现了全路网覆盖,每2分钟更新一次且准确率达到98%,系统受众用户从41万增长到500万。与滴滴深度合作,对区域信号控制系统进行评估优化,联合打造潮汐车道,有效拓展道路通行能力。停车诱导: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搭建全市静态交通综合管控平台,共接入全市1800余家社会停车场、60万个泊位信息;同时,该平台日均采集过车信息150万条,为公安机关打击破案、治安管理等工作提供服务。目前,正在推动四级停车诱导(车位诱导),将车辆精准引导至停车场空闲停车泊位。
3.智慧应急“治乱”。搭建智慧应急平台,智慧感知交通拥堵、事故及应急事件等信息,及时推送至一线民警PDA、数字电台和“警务魔镜”车载移动终端,实现一体化运作。全市5600名路面交警、辅警及600名汉警快骑机动队、200台车的交通应急救援车辆、300名的警保联动快反队,做到排堵、治乱、交通事故处理的“七必快”(快知、快到、快报、快救、快分、快勘、快撤)。“车控网+”查缉,通过采集全市动、静车辆数据,实现视频图像二次识别、智能研判、车辆人员并轨分析、重点目标追踪、动态人脸识别等“数据魔方”功能,精准指导一线民警,对机动车乱停“七必拖”,对电动车乱行“七必查”,对渣土车乱闯“七必扣”,对面包车乱载“七必控”。
4.智慧政务“治难”。组建网上工作室,打造武汉交警网上警局(AI警局)具备政务服务、民意办理、舆情引导、查缉破案等四项功能,依托“三端”(手机端、自助端、PC端),从而实现“三减”(减审批、减流程、减窗口)和提高“三率”(上线率、线上率、满意率)的目标。解决办事难,将130项业务从窗口搬到网上,打造一站式、24小时不打烊、24小时办结服务,推行刷脸认别、智能客服、电子驾证、电子凭证、电子保单、刷脸考试等功能,做到线上是常态,线下是例外,让群众少跑路、少排队、少证明、少花钱。解决投诉难,网上警局整合民意云平台,通过官方微信、微博、市长专线、局长信箱等14种渠道广泛收集民意,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和办理率、反馈率两个100%。目前,网上警局交管业务上线率达到100%、线上率73%、群众满意率达到95.6%。
5.智慧警营 “治庸”。 依托“数据警规”平台,全面汇集各大队、中队和民警个人的执法数据,自动生成执法分析通报和民警个人的执法档案,通过“周分析、月研判”,定期发布研判分析报告,分析执法现状、指导勤务管理、服务领导决策。研发武汉交警智慧警营,让“民警更智慧、警务更智能”。工作上,实现党建工作、教育培训、OA办公、绩效管理等功能,开设了法规助手、交管专业技能培训等专栏,民警随时随地可学习业务知识;文件流转、物业报修、用车申请,装备申领、外出请假等30余项功能无纸化办公。生活上,民警可以利用智慧警营实现食堂消费、智慧门禁、工资查询、身体状况和各类警营文化活动的线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