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婧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山西 晋中 030619)
青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而在中国,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大学生群体,会向我们展示新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这不单单与大学生个人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相关联。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调,使得我们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为此,我们在一所高等院校进行了一次调查,希望能够借此了解相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以下分别就调查概况、结果分析和培养对策展开论述,不当之处,敬祈指正。
该校有四个年级、多个不同的专业,我们在不同年级及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了整群抽样调查,样本容量为1786名在校生,其中一年级的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共1634人。三年级的电子信息、财经、英语等不同专业学生共152人。其中男生1642人,女生144人。平均年龄20.16岁。之所以重点选取大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是因为他们刚刚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面临着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更能反映出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该校偏重于理工科,故选取较多男生。加之高年级招生人数较少,应当说,这项调查还是比较能够全面体现实际状况的。
经过统计,学生T分超过3的共有144人,占总人数的8.03%。其中男生与女生比例约为1:5。一年级的人数136人,要远远大于三年级的8人。
表1 调查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一)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一年级的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在中等以上程度的有136人,占样本总数的比率不足10%。这一指标在三年级中为8人,占样本总数的5.26%。根据以上数值我们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三年级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上面所提及的低年级的学生在近期经历了环境的较大变化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心理问题。与此相对应,高年级学生由于若干年的适应和年龄的增长,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适应性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和解决。
(二)不同专业的各因子比较
在经济学系,因子T分值大于3的学生有92人,占该系总人数的8.97%。而在教育学系,因子T分值大于3的学生有44人,占该系学生总数的7.23%。根据这一指标的数值对比,我们可以将原因归结为——教育学系开设有心理学等课程,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较多,同时该系学生也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由此可知,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就业因素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男生与女生样本比较
从我们所得到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除敌对心理外,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各项分值和总分上并没有大的差异。而且存在敌对心理的主要是男生,根据生活实际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因为男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不会主动向他人讲述,而是选择隐瞒,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形成敌对心理。
对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进一步分析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于复杂的大学生活没有充分的准备。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往往认为大学生活是轻松自由的,不再像高中时学习那么辛苦。但在他们实际经历了之后才发现,现实与他们的想象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大学中的专业学习和独立生活,让他们短时间内难以去很好地处理。如此一来,他们很容易在巨大的压力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生主要是农村背景,对寻求社会性支持经验不足。这也就是说,他们很少主动积极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心理问题,对于排解压力的相应方法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他们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且问题出现后往往得不到及时解决。
(三)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经验不足。在之前的中学时期,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通常较小。进入大学后,他们进入到不同专业、不同性格老师的课堂,接触到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同学,参与到各种社团中去,急切地与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缺乏相关经验和师长的指导,上述目标的实现实际上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他们在遇到障碍之后,很容易会封闭自己,不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和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对大学生活的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以及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所导致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容易遭遇各种挫折,进而产生不健康的怯懦、自卑与放纵等行为。通过这项调查,我们不仅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在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治疗与辅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根据对此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强迫、敏感和敌对为主。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有针对性进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使他们可以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具体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种媒介和平台,在校园内营造出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加强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入学之初,应该在学生中组织心理普查的活动,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每一位学生建立相应的档案。在随后的时间里,学校需要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障碍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另外,教师应该定时地收集、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不良状况,及时地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另外,也要提醒学生注意个人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并告知他们学校内部心理辅导的渠道,促使其主动解决个人的心理障碍。
(二)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是客体,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实施者就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工作开展时十分重要的一项因素。学校在建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时,应选择接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专业资格证书、专业知识扎实、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还鼓励教师互相之间多进行交流和学习,使整个心理健康辅导队伍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而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学习,将心理健康工作引入专业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在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时,教师就需要对存在一定问题和障碍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情况调查与针对性的辅导教育,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减轻不健康心理对他们的影响。
以对有敏感问题的同学进行辅导为例,在具体的实践中,最佳的方法是进行团体咨询,因为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自负、忌妒、多疑、自卑、羞怯等消极的心理。而对于有敌对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认知心理咨询的形式,在明确学生的问题所在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综上所述,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知道,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关涉到该群体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学校应采取加强健康教育环境建设、建立高水平的心理辅导队伍等措施加以解决。而教师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不仅要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以进行方式方法的探索和创新,还应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趋势,在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