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布朗弹唱调查与探索

2018-10-30 08:35
北方音乐 2018年17期
关键词:弦琴布朗族西双版纳

刘 佳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

布朗族是“百濮”(孟高棉系统)的后裔,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自制州勐海县及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云县、永德、双江、施甸、墨江等县。是云南省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布朗族最早信仰原始宗教,其主要内容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小乘佛教传入布朗族地区后,形成了以信仰小乘佛教为主,即南传上座佛教,兼信仰原始宗教,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布朗语支,分为布朗和阿尔瓦两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傣文和汉文。西双版纳有布朗族4万余人,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满镇、打洛镇等乡镇。

布朗弹唱是布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本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唱腔圆润委婉,明亮清晰,具有独特的音调韵律,其韵律又根据不同的演唱内容有不同的调式演唱,歌词直抒胸臆,朴实明快,在布朗族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高的艺术性,在当地自古就有“听歌要听布朗歌”的流行说法。演唱内容广泛,有唱本民族古老的迁徙历史、传说故事、生产知识、缅怀祖先、人生礼仪、祭祀等古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山歌、情歌、 劳动生活、儿歌等,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合唱和一个人领唱众人合唱。

一、布朗族民歌的基本内容

西双版纳布朗族民歌称为“布朗调”,按体裁可分为叙事歌、爱情歌、劳动(盖房歌、摘棉花歌等)、风俗歌(结婚歌、迎客歌、回家歌、焰火歌、生产歌、丧事歌)、宗教歌、儿歌等;按内容可分为索、笙、拽、宰、铜芒,五类。有的清唱,有的以四弦琴、象脚鼓、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在喜庆时节边舞边唱。最动听的是用布朗四弦琴伴奏的索,索有新索、老索之分,有的欢快明朗,有的平稳舒缓,其中的山歌、情歌,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随意清新,歌头歌尾多有衬词衬腔,格外活泼风趣,优美动听。“咚当咚当”的琴声,把人们带入泉水淙淙、鸟语花香的美妙世界;那甜润委婉、起伏跌宕的歌声,给人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这五大音乐类别来源于一个布朗族的古老传说:布朗族的祖先名叫召松玛帝,他到每个布朗村寨看望他的子民,都有一间供其休息的房子,称为“沙拉房”,有一天,他去到一个寨子看望他的子民,他的坐骑是一只金马鹿,等他巡视看望回来时找不到了,便请一个叫“宰”的人“帮(拽拽)”他“找(索)”金马鹿,找啊找啊,最后终于发现原来是被人“藏(笙)”在“房子铜芒)”里了。

(一)“宰”是布朗族村寨较为流行的传统歌调

可以采用独唱或两对唱的形式。具有山歌的特点,演唱场合较为自由,演唱内容较为广泛。儿歌、摇篮曲、风俗、宗教、劳动等都可以用“宰”的曲调来演唱。“宰”还有吟诵的特点。歌词可以即兴发挥,内容较为丰富,表白的方式别具一格,使用歌声来表达和诉说自己的感情,节拍清楚、歌唱很抒情,旋律由do re mi fa sol la六个音阶组成。“宰”调有《相聚》《拜年歌》《宰总》《宰莫》《试排宰》等。

(二)“索”是布朗族民歌中最主要的曲调

“索”的曲调各地又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派生出许多村寨自己的“调”,有自己特点的唱法,通常有“曼夕调”“兑调”“布朗西定调”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代变迁,“索调”也有所改良和创新。如:在“文革”期间的以“曼夕调”为基础编创了“歌唱党的好政策”“歌唱大好形式”适合当时形式的唱法。改革开放后的曼夕人岩宝又编创了“西美调”唱法,从此“布朗弹唱”既可用傣语演唱,又可用布朗语演唱,还可以用汉语演唱。但是,不管怎么改变,都是以“索调”的基本调式为基础进行改良或变调,即在传统“索”的基本曲调上或在传统布朗族音乐元素中进行创新和改编。 “索”一般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由男青年用“玎”伴奏,节奏欢快活泼,旋律优美动听,因此,被人们称为“布朗山寨的小夜曲”,是布朗族“以歌求偶”的主要表达方式。所有“索”的演唱都用四弦琴进行伴奏。“索”调有《说教歌》《索·同》(古歌)、《索·赕》《曼夕调》(男女对唱)等。

(三)“笙”是由缅甸三岛地区传人打洛布朗族地区的民歌

“笙”曲调转悠扬,旋律由do-re-mi-la四音阶组成。这种曲调多用于节庆、佛、升和尚等较大场合跳舞时演唱,也可作为青年男女相聚歌舞、串姑娘、恋爱交往时唱,还可以在家中亲朋相聚、好友相邀的宴席中唱。可独唱,也可对唱。其内容有表达青年男女爱恋之情或祝福、助兴、或随意摆家常;也有由歌手演唱有情节的故事,如劳动歌、仪式歌,引经据典教育后代。“笙”在唱时可用四弦琴进行伴奏,也可不用伴奏。“笙”调有《祈福》《小夜曲》《相思情》《打秋千》(男声独唱)、《必关艾》(哄娃娃睡觉)等。

(四)“拽”是一种说唱性的布朗族古老的歌调

“拽”曲调与“宰”相似,只是节奏更加欢快,歌词可长可短,曲调随和自由,可高亢、可低沉沉、可喜可悲,演唱过程中常出现近乎于吟颂的歌词“搜”,是可以在室内演唱也可以在节庆和喜庆活动中唱的歌,其演唱内容根据活动的场合由歌手进行即兴演唱,没有伴奏。“拽”调有《情深》《情歌对唱》《相遇黄牛》《思念之歌》等。

(五)“铜芒”主要是男女青年相互赞美的歌曲

“铜芒”,又称为“槟榔情歌”,大多数男青年用这个曲调来赞美或形容布朗族少女的容貌,在歌唱时也会表露出对姑娘的爱慕之情。据调查和了解,有的地方将“笙”和“铜芒”归为一类,是一个曲调的两种唱法。“铜芒”调有《等待》《摇篮曲》等。

传统曲调“宰”,见谱例1《相聚》,歌词大意:在这美丽的夜晚,美丽的姑娘们欢聚在一起,人人都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美丽的鲜花,一起欢庆这美好的夜晚。主要曲调“索”见谱例2《说教歌》,歌词大意:在世上做人,一定要听长辈的教诲,遵纪守法,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听从党的教育,我们才会过上好日子。

谱例1

谱例2

二、布朗族乐器

(一)四弦琴

主要用于“索”“笙”的伴奏。弦鸣类弹奏乐器。与傣族的“笙”相同,早期使用马尾或棕制弦,20世纪50年代,以钢丝为琴弦,张4根金属弦,两根一组定同音,两组以四度定弦,如c’e’f’f’。

(二)年玛召(亦称“米箫”)

气鸣边棱类吹奏乐器,以芦苇秆制作,与傣族的“筚梯由”相同,有5个按音孔。

(三)玎昂

弦鸣类弹奏乐器。与傣族的“玎翰”相同,张3根金属弦,定弦为 sol la-re-do。

此外,还有蜂筒鼓、象脚鼓、铓、镲等击奏乐器。

三、音乐特征

民间传统分类法的五大歌调(种),即宰、索、笙、拽、铜芒,含意广泛。它们既有“曲调”的含意,亦有“歌”或“唱”的意思,同时更具有一种同宗姓氏一样的冠名特征。多数民歌都以这五种名称冠于前,后接本曲名。

“索”调旋律柔美,委婉动听,尤其是风格性终止式的上行四(五)度进行,如do-re-sol,sol-la-do,remi-sol-la,do-re-mi-la等,并配合轻柔的向上滑向主音及鼻音、闭口音的演唱等,给人以轻柔、优美之感。

曲调线多呈抛物线式的“拱型”和“波浪型”进行,张弛调剂。其“拱型"又有大、小之分,大者为八度的起落,小者为五度的起落。

布朗族的音乐调式,以羽、宫、徴调式较多,商、角调式较少。调式音列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为主。

节拍多为有板类,2/4拍较普遍,亦有混合拍子和变化拍子、自由拍子。

结构多为分节歌。有的是单乐句的变化重复,有的是上下句变化重复,有的是三句体(两上一下)的变化重复,有的是五句体(三上两下)的变化重复。

民歌织体绝大多数为单声部,偶尔有部分领、合唱的民歌,呈现出原始的不同调的复合或支声复音唱法。

2008年,布朗弹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双版纳布朗弹唱音乐根植于本土地域文化,与当代西双版纳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如今由于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对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村中能唱布朗族本土民歌的人群已逐渐减少,传统民歌正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危机,相应的传承、保护、发展工作迫在眉睫,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等各层面展开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才能使其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万古常青。

猜你喜欢
弦琴布朗族西双版纳
尼夫赫族人传统文化中的乐器研究
——以口弦琴为例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口弦声声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无弦琴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YU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