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 三代治沙人的绿色梦想

2018-10-30 06:24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古浪县风沙治沙

文|本刊记者 耿国彪

八步沙林场

八步沙,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是甘肃省古浪县北部一大风沙口。距县城30多公里,是古浪县首家由农民自发组建的集体林场,也是全省农民联户承包治沙造林的典型之一。

1981年的春天,古浪县土门镇六位年过半百的农民郭朝明、石满、贺发林、张润源、程海、罗元奎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让给沙漠。他们在勉强能填饱肚子的情况下,以联户承包的方式,进军八步沙,组建了集体林场。这六位老人被当地人亲切地叫作“六老汉”。

到2000年,“六老汉”在八步沙植树1000多万株,使4万多亩荒漠得以治理,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了保护,确保了干(塘)武(威)铁路及省道308线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创造了治沙的奇迹。

时间一天天过去,当六老汉因为身体和年龄原因逐渐干不动了,他们的后代又接过治沙的接力棒,在祖国的大西北续写着治沙的传奇,延续绿色的梦想。

郭万刚向记者讲述八步沙林场创业史

六老汉的故事

当我们驱车百公里到达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八步沙时,起伏的沙丘之上满眼绿色。高大的沙柳、榆树像卫士一样护卫着四周一株株柠条、梭梭、沙枣、沙葱等沙生植物。今年雨水多,八步沙林场的植被长势格外好。放眼望去,在一片绿色的簇拥下,远处的祁连山清晰可见。谁能想到,37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

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39.8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八步沙位于古浪县东北部。昔日,当地村民有个形象的说法,“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

这里有一株与风沙搏斗了40余年的白榆树,足足有三层楼高。苍穹之下,枝繁叶茂。它见证了30多年前同风沙对峙的六位普普通通农民的壮举。按照年龄大小排序,他们分别是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和张润源。

“眼看着沙丘以每年7米多的速度向村子移来,真担心哪天就将我们的家园毁了。”六老汉中年龄最小的张润源回忆起当年风沙肆虐的八步沙,至今心有余悸。

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让给沙漠,六老汉在治沙合同书上摁下鲜红的指印,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如今,当初的六老汉在世的只有两位。

“在光秃秃的一片沙漠中,造林非常困难。那时候沙漠里寸草不生,也没有草保护树苗。第一年,我们造林1万亩,第二年春季,一场大风就把六七成的苗子刮没了。”回忆起30年前的治沙经历,张润源至今还为那些被风沙席卷的树苗感到惋惜。

怎么办?六老汉观察发现,如果在树窝周围埋上麦草就能把沙子固定住,树苗就能保住。由此,当地流传起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

1 梭梭

2 沙葱

“沙漠里最难的不是种树,而是看管养护。好不容易种下的草和树,一夜之间就会被附近村民的羊毁坏。为了保护好树,我们六人每天日头一落就进沙窝‘值班’,夜里12点再返回。”张润源痛心地回忆道。

为了治沙,六老汉豁出去了。沙漠距离村庄七八里路,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干脆卷着被子住进沙窝。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再盖点草就成了临时的“治沙指挥部”,白天在沙漠里劳作、夜里睡在地窝子里。张润源说:“有一次突然起了大风,被子被卷得七零八落,我们六个,头顶着被子在冰冷的地坑里依偎到天亮。”

黄沙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一个乔、灌、草结合的荒漠绿洲在八步沙不断延伸。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六老汉用自己的汗水浇绿了4.2万亩沙漠。为此,六位老人熬白了头甚至过早走完了人生路。1991年、1992年,贺老汉、石老汉相继离世。

当昏倒在树坑旁的贺发林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是肝硬化晚期,在这之前,老汉忍着疼种了人生中最后几棵树。住院后他对儿子说:“娃娃,爹这一辈子没啥留给你的,这一摊子树,你去种吧。”

石满老汉是全国治沙劳动模范。当地人说,石老汉是积劳成疾。他的坟距自家的祖坟很远,但却离八步沙的树很近。张润源说:“他去世的时候说了,要看着八步沙的林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郭朝明、罗元奎老汉也相继离世。当初向沙漠毅然挺进的六老汉中,四个走了,两个老了干不动了。

郭朝明的儿子、八步沙林场现任场长郭万刚说:“我们六家人有个约定,老人们走的时候说了,无论多苦多累,我们六家人必须有一个继承人,要把八步沙管下去。”

因为这个美好的共同约定,郭万刚以及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了治沙的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而六老汉的故事如今写在一本厚厚的书里,成为八步沙林场的传世之宝。

绿色传承 治沙也致富

八步沙,因为六老汉的故事备受关注;八步沙,更因为代代传承得以绿意盎然。

在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中,郭万刚干的年头最长。1983年,31岁的郭万刚原本在土门镇供销社上班,父亲郭老汉生病干不动时,就让他辞了工作到八步沙来种树。

如今,郭万刚也已步入花甲之年。他告诉记者,古浪县沙漠面积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要刮10次以上,给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现在,经过30多年的治沙造林,八步沙附近地区已经变得林草丰茂,不仅大风天气减少了,而且古浪县的整个风沙线也后退了15公里。

郭万刚介绍,八步沙原名“跋步沙”,因连绵的沙丘只能让人畜艰难“跋涉”而得名。而今,经过三代人的治理,八步沙已“破茧成蝶”,衍变成一条南北长10余公里、东西宽8余公里的一片绿意盎然的林带。

记者在八步沙林场内穿行时,就看到一个围栏内一大群鸡在沙漠的灌木丛中悠闲的漫步,围栏上的牌匾上写着“八步沙跳跳鸡”。看得出八步沙林场已经开始了利用品牌效应开展多种经营。

同行的古浪县林业局负责人对记者说,郭万刚是个能人,他带领八步沙走出了困境并且造林越来越多。

1993年到1996年,由于国家生态政策的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起初,附近村民盖土坯房,还买他们种的花棒。但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花棒逐渐没人要了,林场陷入了困境。1995年,林场就开始发不出工资了,面临着破产、倒闭。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回忆说:“谁不得养家糊口?那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很茫然,感到待不下去了,这个地方这么干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困难面前,郭万刚站了出来。他提议,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再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探索多种经营。

当时,贺发林、石满已相继离世,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老人也退休了。一开始,除了石银山、贺忠祥两位第二代治沙人外,其他老人并不同意郭万刚的想法,买地、打井,得花二三十万元,钱从哪来?

从银行贷了20万元后,郭万刚觉得,还得让大家都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他琢磨出了“出工记账,折价入股,按股分红”的办法。六家人,有的人家劳力多,就多出些劳动力,在林场多干点活;有的人家劳动力少,就多出点钱。当时,每家折价入股集资1万元。

1997年,靠着多方筹集的30多万元,林场买了地,打了井,当年就收入了20万元。从此,林场起死回生,蹚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的发展新路子。更为关键的是,从此,六老汉和他们的后代,变成了八步沙林场的六位股东。全新的股份利益联结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六家人的积极性,也将六家人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为林场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万刚告诉记者,不单要防风固沙,还要有经济效益。2015年秋季,他们承包了北部风沙治理区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15.7万亩封禁保护区的管护任务,并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至今年春天,共在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完成工程治沙造林2万多亩,封沙育林草1.8万亩,防沙治沙施工道路绿化工程56公里,栽植各类沙生苗木800多万株。同时,他们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流转沙化严重的土地1.25万亩,在立民新村、为民新村2个移民点栽植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基地7500亩,在兴民新村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5300亩,为沙产业规模化开发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八步沙变成万亩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治理力度加大,具有丰富治沙经验的第二代八步沙治沙人承担了更多的治沙任务。这也是八步沙林场第二次创业的开始。

郭万刚深知,林场要发展,就不能守摊子。2003年,7.5万亩八步沙根治完成后,他力排众议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段,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军。

在很多人看来,郭万刚想治理25公里远的黑岗沙时,都觉得不可思议。有的说,我们把八步沙管好就行了,何必跑那么远,去受那苦?有的说,治理11万余亩的黑岗沙,苗木费、劳务费等前期投入就得30多万元,如果干不成,钱打了水漂,咋办?

但郭万刚认准了的事谁也说不服他,当年他们就在黑岗沙栽了7000亩白榆、沙枣、红柳、柠条等沙生植物,成活率很高。秋季,古浪县林业部门负责人来验收,看到眼前的一切非常高兴,爽快地兑现了造林经费。

有了国家的支持和自己辛苦汗水的回报,他们治沙的信心更足了。几年下来,八步沙林场在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

2009年,他们正式成立了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加快了向外拓展的脚步。

2015年,他们治理完黑岗沙后,又继续向北部沙区进发。他们又承包了甘肃和内蒙古交界的麻黄塘治理任务,管护面积15.7万亩。这些年,他们先后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甘塘至武威南铁路古浪段等植被恢复工程,并且带领八步沙周边农民共同参与治沙造林,不仅扩大了治沙队伍,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如今,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已经到林场工作,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

郭万刚说,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人,肯定干得比我们好,八步沙的希望在他们身上。

传承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一步一步的由血液渗透到骨头里。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第三代治沙人会在父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治沙方式。

而不管治沙的方式方法如何调整,但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有一个:让八步沙林场永葆绿色!让腾格里沙漠不再侵扰古浪人民生活的土地!

大漠深处的麻黄塘治理区

猜你喜欢
古浪县风沙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时间的年轮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都怪祖先
古浪县祁连山北坡退耕还林现状生态效益探讨及可持续经营对策
甘肃古浪县黑果枸杞人工栽培与采收技术研究
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