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郊庙歌辞文学性研究

2018-10-29 01:49徐梦婷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学性唐代

徐梦婷

摘 要:郊庙歌辞是古代帝王在国家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歌辞,在祭祀天地、宗庙、明堂、藉田、社稷等国家大典中使用。郊庙歌辞是一种集合了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以文本的形式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唐代郊庙歌辞在内容上分为祀天神、祀地祇、享宗庙三个方面,体现了国家统治者对巩固政权、安定民生的重视。唐代郊庙歌辞在形式上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郊庙歌辞创作的独特性及对唐代诗歌创作的影响。唐代郊庙歌辞所包含的文学要素及其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展示了其文学性。

关键词:郊庙歌辞 唐代 文学性

一、唐代郊庙歌辞概况

郊庙歌辞是古代帝王在国家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歌辞,在祭祀天地、宗庙、明堂、藉田、社稷等国家大典中使用。一直以来研究者都认为郊庙歌辞是统治阶级用来巩固统治,歌颂功德的,因而其文学性价值不高。

萧涤非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认为:“有些乐府有时代性,虽无永恒感人之力,然足考知时代之风俗,或有补史之阕文。……准斯而论,则凡入乐入《郊庙歌辞》、《燕射歌辞》,虽具有十足之资格,且为历代《乐志》所备录靡遗者,吾人亦正不能不摒之于乐府之外。盖其文艺思想,类皆千篇一律,形同具文,了无生气也。” ①他也认为郊庙歌辞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千篇一律,既没有感人的力量,也难以考察社会风俗,更无法补充历史,因此了无生气,没有多少价值。

然而郊庙歌辞在历朝历代都存在并且不断地发展与更新,已经变成了一种特定的诗歌类型。郊庙歌辞的出现,可以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国家祭祀活动的文学载体,表达国家的统治者和百姓对天、地、神、鬼的敬畏之情,可以窥探国家统治阶级的政治生活,展现国家的祭祀活动,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郊庙歌辞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与社会功能,因此郊庙文学的研究仍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祭祀是国家重要的礼仪活动,古代帝王通过祭祀活动向天地神灵以及祖先表达敬畏之情,并希望可以得到神灵的庇佑,以此来安定百姓,巩固国家的统治。郊庙歌辞被用在祭祀天地、宗庙、明堂、藉田、社稷等国家大典中古已有之。汉武帝时,就“诏司马相如等造《郊祀歌》诗十九章,五郊互奏之。又作《安世歌》诗十七章,荐之宗庙”。后代就一直沿袭下去,到了唐代,喜好吟诗的唐人将诗句放在了祭祀活动中,便产生了大量的郊庙歌辞。根据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其共收录郊庙歌辞804首,其中唐代郊庙歌辞有395首,占到了近一半的数量,由此可见唐代郊庙歌辞创作的盛况。

郊庙祭祀,分为郊祀和庙祭两个部分。郊祀,就是对天神和地祇的祭祀,具体体现为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庙祭,也称庙享,是对列祖列宗的祭祀。对国家祭祀活动主要从祭祀的对象、祭祀活动的等级、祭祀的时间、祭祀活动的主持者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划分。郭茂倩《乐府诗集》按照祭祀对象的不同分类收录了郊庙歌辞。如下表:

二、唐代郊庙歌辞的内容与形式

(一)内容及其主题

唐代郊庙歌辞从内容上看,依照祭祀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祀天神乐章、祀地祇乐章、享宗庙乐章三个大类。

祀天神。祀天,是对天帝献礼、希求得到上天庇佑的仪式。对天神的敬畏源于人类最原始的自然崇拜思想。在原始社会,因为自然环境的约束以及知识水平的局限,人类对许多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在经过了风雨雷电之后便认为天上存在着超越自然的神奇力量,因而形成了最初的自然崇拜,反映在祭祀礼仪上,中国古代社会祭祀的对象也多是天地、日月、山川、星辰等自然现象。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神的崇拜与敬畏也在发展,于是便产生了“敬天”的礼仪。一方面,在国家建成之初,帝王为了彰显统治的正统性与合理性,便会通过与天神沟通,通过上天的庇佑来达到受命于天、天人合一的目的,从而巩固统治,得到百姓的认可。如女皇武则天为了彰显自己夺取了李唐政权而拜洛受图,为了找到受命于天的依据,武后甚至在洛水伪造瑞石,《武后大享昊天乐章十二首》便记载了武后为巩固武周政权的统治而作的诸多舆论准备。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百姓以农业生活为主,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粮食的收成多寡,因此帝王通过祭祀活动与天神沟通,可以为百姓求得安定的自然环境,以此来赢得民心,民心所向自然可以稳固帝王的统治。

祀地祇。祀地,是对地神的祭祀,主要包括土地神、五谷神、山川林泽之神等。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在方丘祭祀地神。对于以农业为生的百姓来讲,庄稼的收成、农事的进展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而且受到土地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造人就是用的泥土,并且土地滋养万物,人与自然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地的滋养,因此土地也成为了古人祭祀的对象。《唐祈榖乐章》中企盼庄稼能够丰收,《唐享先农乐章》中祭祀先农,强调粮食的重要性等,这些祭祀地祇时的歌辞,不仅记录了唐代农业生产中的农业生活与生产实践,而且详细描绘了唐代帝王、官员、百姓祈求农业发展、丰收的祭祀活动,对于了解唐代农業生产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享宗庙。宗庙是先祖的亡灵寄居的地方,而太庙则专指皇室的祖庙。唐朝是靠武力取得天下,靠文来安定天下,对孔子、老子等先圣的追思,体现了唐王朝对儒家济世利民、治国安邦精神的推崇与实践。此外,古人认为已逝者在离开世界以后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世,因而通过祖先祭祀便可以实现与已逝者沟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缅怀先人,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先人的保佑与祝福。唐代宗庙祭祀的对象是始祖和七世内的祖宗。按照祭祀对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太庙祭祀。二是祭祀老子、皇后,在唐代老子被尊为始祖,追尊为圣主玄元皇帝。三是祭祀太子、皇后祖先,如隐太子李建成、章怀太子李贤、节愍太子李重俊等,还有唐中宗为他的皇后韦氏的祖先设立名为褒德的宗庙。

(二)形式及其特点

在形式上唐代郊庙歌辞主要使用四言,还包括三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唐代郊庙歌辞中四言八句诗所占比例最大,紧随其后的是五言八句和七言四句诗。在唐代的诗歌创作中,七言律诗被大量创作,很少有四言诗,郊庙歌辞没有跟随诗歌创作的创作的潮流而多用四言体,这说明郊庙歌辞的创作是有意传承上古四言诗创作的传统,主要是对《诗经》创作方式的沿袭,这是郊庙歌辞的传承。另一方面,郊庙歌辞中也存在着很多五言诗和七言诗,这说明唐代郊庙歌辞的创作不仅效仿传统诗歌创作的方法,还能够适当顺应潮流,进行新形式的创作,这是郊庙歌辞的创新。总体而言,唐代郊庙歌辞在形式上既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又能适当吸收当时诗歌创作的方法,兼具传承与创新。

三、唐代郊庙歌辞的文学性

唐代郊庙歌辞产生于国家的祭祀活动,并记录了国家的政治情况与社会环境。从创作目的来看,它服务于国家的统治者,可以稳固帝王的统治;从内容上看,它包含了诸多的文学要素并且具有不同的主题;从形式上来看,它的四言、五言、七言诗的创作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以上这些方面体现了唐代郊庙歌辞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这便是唐代郊庙歌辞的文学性内涵。

(一)唐代郊庙歌辞所包含的文学要素

唐代郊庙歌辞包含了文化常识、典故、意象、人物等方面的文学要素,如“八音”、“三献”、“《承云》”、“紫宸”、“六宗”、“三灵”以及“孤竹箫管”、“空桑瑟琴”等文化常识与典故,整理和探究这些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承袭与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天、地、太阳、风、雨、雷、电等意象的解读,可以看出国家对天地的敬畏与虔诚之心。对老子、孔子以及众多的先帝与太子等人物的祭祀,可以看出统治者为了国家的统治所彰显的对儒家精神的继承以及统治的合理性。

(二)唐代郊庙歌辞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

首先,唐代郊庙歌辞产生于国家的祭祀活动中,为了帝王的统治而服务,因而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为了宣扬“君权神授”及统治的名正言顺,帝王会举行对天神的祭祀活动,借助天人沟通的手段,加强帝王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进而稳固政权;为了得民心,使百姓安居乐业,会举行对地神的祭祀,一方面可以彰显帝王的文治武功,另一方面可以稳固国家的经济基础;为了实现皇权的延续,会举行宗庙祭祀,唐代将老子尊为祖先,其实质也是为了彰显地位,巩固皇权。

其次,唐代郊庙歌辞在体裁上的传承与创新影响了唐代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诗与乐的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关键是要求诗律和乐律有着内在关联,诗歌讲究声律之后,才可以更好地入乐,因此对入乐的诗歌创作在韵律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唐代七言八句体郊庙歌辞的创作对唐代七言律诗的定型到最后走向成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极富特色的一个朝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政治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皇帝,导致政局经历了由平至极,极盛转衰的局面;经济上高速发展,向世界展现了大唐气象;文化与宗教思想上也出现了与唐前儒学大一统不同的变化;国家的祭祀活动也比两汉时增加很多。国家政治的更迭、经济、文化是发展在郊庙歌辞中都得到了记录,因此研究唐代郊庙歌辞的文学性对于了解唐代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文学创作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注释

①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9-10.

参考文献

[1]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 (唐)刘肃:大唐新语[M].中华书局,1984.

[3] (唐)杜佑:通典[M].中华书局,1988.

[4] (唐)王泾:大唐郊祀录[M].适园丛书.

[5] (宋)歐阳修,宋祁. 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台湾:台湾华文书局,1968.

[7]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 (宋)王溥:唐会要[M].中华书局,I955.

[9]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0] 吴相洲.唐代歌诗与诗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 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12] 赵小华.唐代郊庙歌辞语境下的祭礼分析[J].唐代文学研究,2006(00):220-229.

[13] 成福君.唐代郊庙歌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14] 聂宏梅.唐代郊庙歌辞研究[D].温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文学性唐代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