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小敏 李京京 宋欣
摘 要: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度重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既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工作中也存在着认定、举证、管理、教育等诸多难题。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和教育工作需要运用有效措施,针对不同贫困生状况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助和精准管理,最终实现精准资助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 家庭困难生 资助育人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9-0-01
2013年11月,習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发出了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资助对象的认定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普遍过程是,首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然后学校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或者低保证明等材料了解并审核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在这个基础上,学校会要求学生所在班级同学对申请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进行民主测评,进一步掌握申请学生的真是困难状况。
这样的认定流程在操作层面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部分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学生会由于自我认识的偏颇,自尊心强等心理因素,而不主动提出申请,失去被资助的机会;另一方面,部分家庭经济情况不困难学生会由于利益驱动而主动提出申请,增加认定难度。民政部门在认定过程中也会存在公信力不足的情况,比如,不认真审核家庭经济情况、为某些“关系户”盖章等,从而会影响贫困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增加了认定难度。
2.重物质“资助”,轻内在“育人”,资助形式和内涵偏于简单
教育部发布的《2017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9590.41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64.27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882.14亿元,比上年增加193.38亿元,增幅11.45%。学生资助资金连续十一年保持高速增长。其中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金额1050.74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亿元,增幅9.93%高校资助项目包括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等,可以看出,我国学生资助政策在高校已基本被贯彻落实。虽然,资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但仍有贫困生存在自卑、忧虑、烦躁、孤僻等心理问题,影响着学生长远健康发展。
3.资助育人工作成效反馈不明显
高校资助工作的成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所在,体现教育公平,高价值的成效反馈可以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发挥工作的实效性,也可以反馈高校资助工作的优劣性。当前“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反馈应以受助学生为主体,重点关注学生个人需求和个人成长,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切实体现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意义,这点在高校的实际资助工作中反映并不明显。
二、高校精准资助困难学生的工作重点与关键环节
1.高校精准资助困难学生工作的重点
一是完善认定工作,达到精准识别。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高校认定流程普遍采取根据申请人递交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材料和由学校、院(系)、年级(专业)组成的三级认定审核机构所掌握的学生家庭基本信息和日常消费行为等情况进行民主评议的方式。在资助对象认定工作中,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有效解决资助育人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问题。
二是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要突破以往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就等于物质资助的误区,根据不同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特点、专业特点、心理特点、社交能力、接受程度等通过勤工助学、心理疏导、创业实践教育等多维帮扶,为学生创造经济脱贫和心理脱贫的良好条件,从而达到资助育人的目标。
2.高校精准资助困难学生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是精确分析困难学生的特点。精确分析学生具体个性特点和能力素质情况,只有全面掌握困难学生的个体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执行帮扶计划。首先,对不同类型困难生的认定应该设置具体的指标及权重,其次,对于困难学生能力缺失特征的分析应该具有持续性,在学生入学时进行必要了解,并建立相应的困难生档案,为精准资助提供必要的服务信息。
二是准确的提供有针对性的资助。资助的方式与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利用专门的“绿色通道”以学费缓缴或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等方式为其解决困难,并能使学生在学业中得到勤工助学、带薪实习、校园创业等方式的帮扶。另外,还应该通过心理咨询、兴趣培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精神上的养料,助力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逐步扩大视野,进而改变思维方式,为今后就业和走向社会提供保障。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路径探索
1.积极完善资助对象认定机制,保证资助受众精准
随着全国各地区“精准扶贫”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对于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工作也不断深入推进,若将地方建档立卡信息库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数据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资助对象认定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将为高校实现精准资助育人提供重要保证。
2.全面加强调研考察工作力度,确保资助需求精准
资助需求精准,是落实“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手段。全面加强调研、落实考察工作是确保资助“需求精准”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需要切实将工作落实到学生中,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分析、交流等多个层次、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接触、考察、教育,能够切实为需要资助的学生送去温暖,为其“雪中送炭”。
3.不断优化资助绩效评价体系,达到资助效果精准
资助效果精准也就是充分发挥资助的实效性,最大程度体现资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价值。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体现在育人功能上,在于以资助促发展,因此,学校在进行资助工作是,需要将“育人”原则贯穿始终,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在思想引导中,学校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和所需,在引导实践中,将自强教育、榜样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实践研究,2016(01).
[2]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09):22-25.
[3]张铁根.基于社会人假设理论高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定位[J].现代职业教育,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