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尼拉湾听当地华人说乡愁(手记)

2018-10-29 06:21秦艺
环球时报 2018-10-29
关键词:李老血统包间

本报赴菲律宾特约记者 秦艺

很早就听闻菲中友协的大名,这个成立于中菲建交当年——1975年的菲律宾华人组织,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团结在菲华人力量,促进中菲民间友好交流。更让《环球时报》记者感动的是,这群在菲律宾已经扎根好几代的华人,一直无法忘记自己的祖籍国,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他们心中永远重逾千斤,尽管许多人甚至都没有机会到中国看一眼。

在菲律宾,拥有完全华人血统并出生及居住在菲律宾的菲籍居民,大约有110万,如果算上混血华人,菲律宾有超过两成的人有华人血统。也就是说,走在大街上,平均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有华人血统。

我们和菲中友协的副理事长李平洲先生约好,在马尼拉湾边上一家饭店共进午餐。我们提早十几分钟到达,但年届八十的李老已在包间等候了。看到我们,他立刻站起身,张开双臂表示欢迎。走进包间一看,我们差点吓一跳,满满两桌的华人扭头看我们这两个中国记者。李老解释说:

“他们听说中国记者要来采访我,都希望一起过来看看,只要是中国朋友来到菲律宾,来到马尼拉,他们都非常想看看,看到中国人就亲切!”

这两桌华人面孔,他们都是在菲律宾有一定资本、地位的人物,不敢说个个富豪,至少都是中产以上。是什么让这么多人可以立即聚在一起?肯定不是马尼拉湾的美味海鲜,也肯定不是我们两个年轻的记者。

菲中友协的名誉理事长蔡镇斯先生站起身,给协会会员们,也给我们两位记者讲起菲中友协的创立历史,以及创立之初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80多岁的蔡老口齿清晰,思维敏捷,甚至一些十分冷僻的成语、典故也信手拈来。蔡先生的老伴笑着说:“他也算是土生土长的菲律宾人了,但因为是华人血统,很爱看中国的历史、文学书籍,记忆力退化了,但这些东西他从来忘不了。”

在菲华人大多生活在吕宋岛,又以大马尼拉地区聚集程度最高。他们的祖辈从福建晋江、厦门一带出发,劈波斩浪,漂洋过海,下到南洋“讨生活”。平静美丽的马尼拉湾吸引了这些离家的人,他们在此安顿一家老小。几百年过去,菲律宾华人社会不断壮大,他们和当地人友好相处,共进退,在菲律宾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与此同时,他们从来没有丢失过对于祖籍国中国的思念。

在大家此起彼伏的闽南话亲切交谈声中,李平洲和蔡镇斯两位老先生几乎同时扭头看向巨大落地窗外的马尼拉湾:“我们老了,就更加忘不了自己以前是一个中国人。”他们的祖先肯定也曾这样看过马尼拉湾,或许当年的人是在思念家乡,如今的人是在思念当年。▲

猜你喜欢
李老血统包间
分分合合的坏
探访抗美援朝老战士
中式餐厅包间设计
锲而不舍
我的高寿跟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哪去了
哪去了
做个“养心家”
信鸽是这样练成的
有牛的血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