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辉,柴有忠,王起
(浦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浦江 322200)
水稻是浦江县第一大粮食作物,2017年水稻种植面积0.71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8%,总产量4.51万t,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7%。近年来,受农业结构调整,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因素影响,水稻面积呈下降趋势。为了稳定水稻生产,提高粮食自给率,浦江县加大了对水稻生产的扶持,开展水稻良种引进、高产创建等活动,依靠科技提高水稻生产水平,取得了较好效果。近几年加大推广高产优质良种力度,大穗型籼粳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充分发挥大穗型品种生产潜力,提高水稻生产水平,浦江县开展了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引进、示范及推广。“两壮”即壮苗、壮秆,“两高”即更高的群体总颖花量(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更高的籽粒充实度(结实率、千粒重)[1]。2014年在杭坪镇杭坪村进行小面积试验,达到了预期目标。2015—2017年扩大示范面积,创建高产示范方,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带动了水稻生产水平的提高。
2015年浦江县农技推广中心积极组织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示范,把该项技术作为高产创建的主要内容来实施。2015—2017年建立水稻两壮两高示范方,经田间实割验收,连续3年9个示范方平均产量9.4 t·hm-2,示范方内单块最高产量12.1 t·hm-2(表1),分别比2017年全县水稻平均产量7.6 t·hm-2增产1.8 t·hm-2和4.5 t·hm-2,增加23.7%和59.2%,产量最高的浦南街道朱云村甬优12达到了13.3 t·hm-2。
表1 2015—2017年浦江县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示范方产量表现
2015—2017年水稻两壮两高示范方选用甬优系列品种,主要是甬优15(浙审稻2012017)、甬优12(浙审稻2010015)及甬优1540(国审稻2015040)。其中甬优15组合属于三系杂交稻,主茎伸长节间数5个,主茎总叶片16~17叶,茎秆坚韧,穗大粒多,丰产性好,抗性强,是当前生产上主推品种。从3年示范方产量12 t·hm-2以上高产典型田块产量调查结果看,这3个品种的产量构成为有效穗184.4万~246.3万·hm-2,每穗总粒226.6~367.4粒,每穗实粒数182.7~299.5粒,结实率79.8%~89.4%,千粒重25.2~28.8 g(表2)。
表2 2015—2017年12 t·hm-2以上高产田块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机插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秧田的优点,近几年水稻生产以机插栽培为主。培育机插壮秧是促进水稻早发的基础。培育机插壮秧。一是采用基质育秧。为了探明水稻基质对秧苗素质的影响,2017年在杭坪镇杭坪村进行了基质育秧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的比较试验。试验品种是甬优15,5月20日播种,6月6日秧苗考查,秧龄18 d。结果表明(表3),使用育秧基质后,苗高、绿叶数、茎基宽等秧苗指标明显好于田泥(对照),说明育秧基质能有效提高秧苗素质,达到培育壮秧的目的。二是应用叠盘暗出苗技术。在育秧时,把经育秧流水线播种后的秧盘,叠盘(每叠20~25盘)堆放,放置在室内(温度32 ℃左右、湿度90%以上),叠盘放置48~72 h,待种芽立针(芽长0.5~1.0 cm)时,转送到育秧大棚或秧田完成后续育秧的过程。该技术具有出苗整齐、出苗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在生产上很容易掌握。三是稀播育壮秧。机插秧播种量每盘50~60 g,用种量13.5~15.0 kg·hm-2。
表3 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达到壮秆的重要一环。2016年在杭坪镇杭坪水稻示范方开展了不同移栽密度对甬优1540产量的影响试验,设5个移栽密度处理:12万、15万、18万、21万、24万·hm-2,试验5月15日播种,6月15日移栽,秧龄31 d。从表4可以看出,移栽密度对产量影响较大,甬优1540移栽密度以18万·hm-2为宜。密度过小,有效穗不足,不能达到高产;密度过大,尽管有效穗较多,但穗形偏小,而且田间通风透光差,易发生病虫害。
表4 不同移栽密度对甬优1540产量的影响
高产水稻群体沿着“早发群体→高成穗率群体→高光效群体”的规律发展。较高的分蘖成穗率有利于高产的形成,提高分蘖成穗率是实现水稻超高产的技术关键所在[2]。在生产上,实行少本稀植,促进壮苗早发,搭好丰产苗架,是应用两壮两高技术的重要环节。一般早稻机插插足29.5万~30.8万丛·hm-2,基本苗90万~120万·hm-2;单季杂交晚稻栽插12.0万~16.5万丛·hm-2。
合理施肥是形成更高群体总颖花量,实现更高籽粒充实度,构建高产群体的关键。根据目标产量、土壤供氮能力(基础产量),确定肥料施用总量,做到增加有机肥,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根据2015—2017年水稻高产示范结果,产量9 t·hm-2,总施氮量150~180 kg·hm-2;产量10.5 t·hm-2以上,总施氮量180~270 kg·hm-2。施用时氮肥用量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7∶3,用大苗移栽的田块可以适当增加穗肥的比例,可提高到40%,时间上可在倒3叶露尖至倒2叶露尖时施用,有利于增加成穗率,达到大穗高产。建议磷肥施用量(P2O5)90 kg·hm-2,钾肥施用量(K2O)270 kg·hm-2,磷肥全部基肥施用,钾肥50%作基肥、50%作穗肥[3]。
水稻穗肥能够防止颖花退化,增加每穗粒数,促进壮秆,达到增粒增重的效果,因此要重视穗肥的使用。为了明确穗肥施用时间,2017年在前吴乡罗塘水稻基地上开展了穗肥不同施用期对甬优15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是倒4叶露尖时施用,距始穗约40 d;倒3叶露尖时施用,距始穗约34 d;倒2叶露尖时施用,距始穗约26 d;倒1叶露尖时施用,距始穗约20 d;对照(CK)不用穗肥。穗肥用量是氮肥(纯氮)55 kg·hm-2、钾肥(K2O)135 kg·hm-2。表5可知,施用穗肥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以倒3叶露尖至倒2叶露尖时施用增产效果最好,倒1叶露尖时施用过晚,增产作用不大。
表5 穗肥不同施用期对甬优15产量的影响
做好水分管理是促进壮苗早发、壮秆大穗的重要一环。水稻生长期间的水分管理,原则上实行浅、湿、干相结合的节水模式,在具体管理上要与苗情长势和天气情况相结合,适时调整。在整田时,要加深田外沟,开好田内沟,沟宽40 cm、沟深20 cm,做到三沟配套,排灌顺畅。插秧时,大田沟内灌满水,畦面无水层或薄水层,以利小苗浅插。秧苗插后,保持薄水层。分蘖期间歇灌溉,促进根系生长。在水稻有效分蘖终止前3~4 d,要及时排水搁田,搁田可多次进行,由轻到重,达到田土均匀硬实,田面不陷脚、开细裂缝,群体叶色褪淡落黄即可。在拔节、孕穗和灌浆阶段,建立浅水层,实行干湿交替,防止灌浆后期断水过早,以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达到养根保叶增粒重的目的。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以壮秆大穗为主攻方向,用适宜苗穗数量来构建高光效群体,用肥水促控来挖掘个体生长潜能,以足穗大穗来获取更高颖花量,以粗壮茎秆为物质支撑来获得更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4]。浦江县2015—2017年3年的示范结果表明,甬优系列品种都获得9 t·hm-2以上的平均产量,每年都有12 t·hm-2以上的超高产田块出现,产量最高的是2016年浦南街道朱云村的甬优12,达13.3 t·hm-2。这充分说明了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重演性好,能够发挥大穗型品种优势,符合高产水稻生长规律,对水稻高产创建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今后可结合生产上品种特性,绘制技术模式图,通过建立示范方,科技示范户等形式,加强技术宣传培训,提高水稻两壮两高技术到位率,以达到壮个体、保穗数、攻大穗、增粒重、创高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