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天府路小学翠湖校区
四(1)班 余昊铭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游览完都江堰和青城山后,留下了“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墨宝。都江堰带给我的无限遐想,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今年暑假,带着满心的期待,我游览了充满传奇色彩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是由秦朝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组织当地民众,历经整整二十年修建而成,从建成至今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功能,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驱车到达景区时,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似乎在悄悄地跟我分享都江堰两千多年的历史故事和辉煌成就。我们冒雨来到了鱼嘴,鱼嘴因外形酷像鱼的嘴巴而得名。只见湍急的岷江水经过具有分流分沙功能的鱼嘴时,被分割成外江和内江,“三七分水,二八分沙”生动地形容了两江的分流情况。外江按原路流入长江,内江灌溉成都平原,真是一举两得。
雨势开始变大,倾盆大雨像从破了一个洞的大盆子里倒出,我们蹚水走向飞沙堰和宝瓶口。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飞沙堰像一个鸭子的嘴巴,立在水中央,将内江一分为二,旁边有个暗渠与外江相通。当水位高于飞沙堰时,内江水会通过暗渠流入外江,避免成都城中内涝成灾;当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外江水则通过暗渠流入内江,保持成都城中居民用水正常。
顺着水流往前走,一个关口出现在水流的右侧,我细细一看,原来就是形似瓶口而具有引水疏沙功能的宝瓶口。它是一个宽约20米的河道,如果飞沙堰的水流入太多,会被它拦截而无法流入成都城中,再通过暗渠流回外江。
宝瓶口是李冰父子利用火烧、水浇、人挖的方法凿开的一个口子,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道只需几天就可以凿开的口子,当年足足花了李冰父子八年的光阴。他们在尚无火药和电器的战国时期,先利用熊熊大火烧岩石,再用冰冷的水浇泼被烧得红通通的岩石,使原本坚不可摧的岩石纷纷爆裂,再让民众下水挖走松动的岩石,通过年复一年的劳作,终于凿出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宝瓶口,真是令人惊叹。
游览完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后,我觉得余秋雨先生当年写下“拜水都江堰”时的心情应该是澎湃的、是激动的。因为这里的水成就了一个闻名遐迩的水利工程,造就了肥沃的成都平原,维持着巴蜀一带数千万人的日常用水。
都江堰真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工程!
(指导教师:李婷)
初音姐姐讲图解:都江堰真是一项精巧又宏伟的灌溉工程,这样的心思、这样的设计,在人类水利建设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小作者对都江堰的主体工程介绍十分细致,其中对飞沙堰的设计介绍简单易懂,让我们图解一下,体会小作者是如何精练语言的。
写作亮点:本文小作者以参观游览的行踪为线索,一方面生动地描写了都江堰壮观的景象和美丽的景色,另一方面抓住分水排沙两方面的科学设计,简单扼要地介绍了都江堰的功用和李冰父子治河的事迹,赞扬了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使人如临其境。
你还可以这样写:小作者在叙述游览都江堰时,所看到景物一定会发出一些声音,如水流淌的声音、雨落下来的声音等。在写作时适当地运用象声词,既能烘托气氛,又能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特约教师:李健儿)
再往前走,便是十分著名的玉澜索桥了。索桥用铁索绑在半山腰,犹如一只风筝挂在半空中,只有游丝一线牵着。光是远远地望着,我便早已不寒而栗、胆战心惊了。人们走在索桥上一个个都紧抓着护栏,接着再一步步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还有一些人胆子大些,竟把自己斜倚在护栏上。只见索桥上的木板虽也结实,却稀稀疏疏。不过,走在吊桥上,听着下面潺潺的流水声,却也别有一番韵味。(好词:不寒而栗 胆战心惊 斜倚 稀稀疏疏 潺潺)
名家写都江堰的好段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余秋雨《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