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敏 荆世杰
作者简介:黄会敏,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荆世杰,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
当一个人处于未知领域的岔路口时,难免感到彷徨无所是从。《研究是一门艺术》对于刚上研一的学生或初学者来说的确大有裨益,不同领域的学者也将此书视为其撰写研究性报告、学术著作的权威性指南。研究生,那么研究什么?怎么做研究?未读此书之前,我对研究的刻板印象停留在,复杂得公式推导、大量的数据图表、实证调查等。对此,此刻刚踏入研究生门槛的我来说对于之后的学术生活充满了迷茫,提到“论文”二字便感到头疼。
那么在还未正式开始做研究之前,有幸读到此书可以说是对之后的研究学习起到了“指向灯”的作用,为今后学术生涯给予有力帮助,迈入争取的研究路径,正因此我翻开了此书。看完此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或许研究并不可怕,相反,它是充满趣味、成就感的事。
全书从提出问题,确定方向,搜集材料,到撰写论文,草稿、修改这样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使读者仿佛跟着做了一场完整的研究。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也是“读者”二字,本书突破以自我为中心,从读者的角度寻找问题,从目标读者的关心出发,用读者能够接受的语言续写。这也是与其他研究方法类工具书最大的不同之处,作者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研究部分都秉持“对话”的初衷。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论文的撰写像是在与读者间进行的一场对话,这也是题目中所说的“艺术”所在吧。
初读此书会觉得多有晦涩之处,随着深入的阅读愈加顺畅觉得有章可循。本书含五大部分:即研究、研究者与读者;提问题,找答案;提出观点并加以支持;准备、撰写以及修改草稿;一些最后的省思,共16章。一切研究的最开始在于找到研究课题。找到好的研究难题本身就是一个“难题”,但是事实上,找出一个新难题或者试图理清旧难题的人,通常比那些解决了已经界定为难题的人更值得称赞。我该写什么题目?我到哪里去寻求有可写之处的题目?相信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曾有过或者正在面临这样的疑问。而难题的产生不出意外也会在与身边得潜在阅读者对话中产生,如果老师他们更希望看到的会是我们能做一些他们不知道或不理解的事物的研究。虽然老师已经帮助帮助界定了难题,他们最沮丧的事情也莫过于学生仅仅按照建议去执行工作。对我们初级研究者来说,找出某个大难题一部分的小难题似乎看起来更加实际。一个小问题的小答案有时会通向伟大的解决方案。优秀的研究者与我们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让我们以新的角度方式看待世界。
对于仍没有拟定好题目的研究者,大多数时间还应该放在阅读上。而对于已经有了研究问题的,便可以寻找可靠的原始资料支持检验假说,甚至使研究者更改或放弃之前的假说。
面对庞大复杂的原始资料,筛选出可靠有用的原始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陷入漫无目的浏览之中,费时费力。而什么是可靠可信赖?谨慎得筛选你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原始资料分为三种:初级原始资料primary sources;2二级原始资料secondary sources;3三级原始资料tertiary sources。原始资料应当由正规信誉良好的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有名望的学者、资料经过严格的审查。 出版社、作者以及是否是最新的资料等都是我们在筛选资料过程中应该考虑的因素。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我们研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我们有着众多的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等)以及如中国知网、读秀等数字读书馆。互联网的优点通常也会是它的缺点,因为缺乏把关者,纸质的原始资料往往比互联网上呈现的资料更值得信赖可靠。因此在运用互联网寻求原始资料过程中,应避免采用使用例如百度知道、知乎豆瓣等得未经审核验证得信息。查找资料过程中要批判性的阅读,去阅读纸质或者电子的原始资料尽可能准确的呈现数据。
阅读是我们寻求问题找到难题的开始,更贯穿于我们研究的全过程。这个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之下,有些研究者往往出于只关注于可以证实答案的数据与论证,而对特定答案有抵触的资料予以忽视。作者鼓励我们批判客观的使用二级原始资料,更鼓励我们去追踪第二级被引用的原始资料。说到底是为了保证阅读过程中的客观性、公证性与准确性。其次是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到“广”与“慢”,务求广博与放慢速度。同时,笔不能停,完整且详细的记录从作者到发行日期,节省了自己时间也让读者知道如何去找到相同的资料。作者在此再次强调了读者,看来即使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原始资料的过程中也需要从读者的角度多考虑。
收集了大量数据阅读了大量原始资料之后,手中握有许多资源。难的是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合。既要能反映论证的结构也要反映读者的理解方式。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而言,很少有机会与读者相接触,很难想象预测读者的问题。在进入专业领域之前,与老师进行演练寻求周围人的帮助都是必要的。
文章第三部分来到了研究的正式部分,作者在此提出了五个论证基本要素:观点、理由、证據、承认与回应、论据。一环套一环,将观点建立在理由的基础之上,将理由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初读在理解上有点困难,作者运用了较为生活化的例子理清了框架,汇成最后一句:支持观点的理由建立于证据的基础之上。而对于此话的理解更在与我们之后研究的运用过程当中。同样在这一环节,作者也没忘强调读者。如理由是说明白读者为什么应接受这个观点,证据是读者认为使事实的说法。
经过确定了难题,大量的阅读提出了论证之后,或者说是在了解你的读者,能够概括自己想解决自己问题与答案之后,来到了最后也是重头环节——规划与撰写草稿。虽然只是草稿,但也应抱着慢而清晰的心态梳理大纲,规划导言,决定何处陈述观点以及组织主体。而在此强调的重点是避免抄袭,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抄袭,同时要避免想法以及简介的文字抄袭。近年来有关学术论文涉嫌抄袭乃至造假的问题已算不上新鲜。作者将抄袭视为道德标准的缺失和对伦理原则的漠视。2017年4月20日,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6年的中国医学论文被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回,原因是涉嫌伪造同行评议。严重损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尊严,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术环境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体系和力度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对此抄袭行为在撰写草稿时就应该严令禁止。
研究最后的尾声来到了分析修改整体组织框架,最后同样不能忘了读者。像读者一样思考,行文布局以便利于读者的方法进行,把故事说清楚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毕竟让读者接受我们的观点,必须理解我们的论证,而在这之前他们得先看懂表达这些论证的字句。
对于初入科研领域的我们来说,读完此书初步形成了读者与作者身份转换的意识,对之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多有帮助,让我对研究得环节步骤有较为清楚系统的认识,同时对避免进入研究误区起到警醒作用。在进行一遍的阅读之后,对研究的各个环节有了大致的了解,更多清晰明确的认识有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加深。
研究本该是严谨的,可它也是有血有肉有对话的,更是感情与生命投入的过程。作者以一句“最有益他人的研究,也最能让你自己受益”结束本书,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大环境这下,本书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只为学术而写,为助研究学术而写。阅读此书激发我做学术的热情,也增进了今后学习研究过程中的信心,希望有兴趣阅读此书的读者,同样能在此书中找到做研究的正确路径、从中获取做研究得勇气与信心。研究是要建立一个尊重别人,别人同时尊重你的风范的过程;有益于读者的研究,也益与自己。翻阅寻找原始资料的过程中,是前人在与我们对话,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在与读者进行深入的对话。研究的确是一门艺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