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8-10-27 10:58卢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直觉导图外婆

卢娟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一直需要关注和重视的。

一、语文思维能力的特征

何谓思维?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而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思维材料进行分析、整理、鉴别、消化、综合等加工改造,能动地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内在实质联系,形成新的思想,获得新的发现,制定出新的决策的能力。联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可以分为认知与理解,分析与综合,联想与想象,归纳与概括、逻辑思维等层面。但是,这样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学阶段也并没有专门的语文思维教学课,更没有一定的知识架构体系。为此,在初中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日常的课堂作为思维的发源地,唤起学生的思维意识,在激活思维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

在过去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的直觉思维。这个直觉思维更多停留在判断A是什么?B是什么?C是什么?或者是相对比较机械地把获得的知识再现。当然,直觉思维是需要的,尤其是小学,但是不能永远停留在直觉思维阶段。比如,在上沪教版教材中的布封的《松鼠》这一课,有老师仅展示一幅“松鼠”的图画,让学生从这幅图画中去联想,你了解的松鼠的特征。真不知这样的图画就能让学生想起松鼠的特征?这幅图画与课文《松鼠》的联系又在何处?美其名曰,这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殊不知,这完全是脱离文本,任凭学生神思“乱飞扬”,根本没有能建立在这篇说明文建构的内容之上去了解松鼠的真正特性,这样的训练,不但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反而把学生引入误区,是不能正确地把握文本,这样的直觉思维明显就不符合初中阶段教学的特点。

为此,进入初中以后,要使直觉思维往上位走,那么它就接近两块。一个是以形象为主的,也就是形象思维,要去培养他的想象力,联想力。这是直觉思维的一方面,它能够由此及彼地做一些关联,然后依据它的已知来想象未知。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逻辑思维。

任何的学习模式都要注重层次结构的应用。就语文思维能力来说,从认知到理解,从分析到综合等,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文本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思考时以一个主问题作为支架支撑,然后由几个小问题来剖析解决,学生的思维就更有梯度,更有循序渐进性;再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A段写了什么?B段写了什么?A段和B段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能否调换?这样的思考路径,则是更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具体探究

(一)立足文本,建构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链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主要是指学生阅读的“课文”,而这些“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有些文本看似平凡,实则蕴意深刻。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准确定位,深入理解文本,坚定不移地立足文本,以一个主问题作为支架,进而构建一个问题链。

所谓“问题链”,并不是单纯的将几个问题进行组合,而是将学习任务化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性、逻辑性及系统性的问题组。好的“问题链”的设计可以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马来的雨》這篇课文为例。笔者关注到文本中的开头句:“马来西亚的魅力,应在雨季。”以及结尾句:“马来西亚的魅力,在雨季”。这两句内容接近,但是语气不一样。为此,笔者设计了主问题:开头结尾的语句从不确定到确定,作者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笔者用这个主问题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他们思维的活力,进而让学生跟随笔者的“问题链”有序地层层展开思维活动。

有了这样的具有相互关联,又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给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从而引领学生的思维能力逐层推进,螺旋上升。

(二)挖掘文本,借助比较培养思维能力的灵动性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一切思维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有序的理性思维表达的方式。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获得精确的认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可以包括新旧知识的比较;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篇与篇的比较等等,借助比较的方式引领学生理解。

比如,笔者在教授《外婆的手纹》这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对关键语句、关键词的把握,就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法”,把句子中所要推敲斟酌的词语替换成一个或多个和它意思比较相近的词语,在上下文中互相比较,仔细考虑,从中选择出更贴切、表达效果更好的一个,进而更好地理解原句的内涵,领会作家遣词造句的技巧。

【屏显】:

原句: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小鱼。

改句: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绣着一丛水仙,泉水里绣着两条小鱼。

思考一:能否把原句中的“生着”“游着”都改成“绣着”?

思考二:文中还有没有与“生着”“游着”相类似用法的句子,请找出这一类句子加以比较分析。

学生的思考往往是比较单一的,只会反复说原句更生动形象,但是怎么好却说不清楚,更不能够全面地去分析。而通过替换词语的比较教学,让学生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词语上,而是能结合语境更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进而,再从一个句子的学习思考学会关注同一类句子的比较学习。这样,“替换——比较——联系——比较”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前后构建联系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增强。

(三)研读文本,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中,如何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笔者认为,在深入阅读文本时,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一定的思维导图,从而利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建构知识的层级,使所要解决的问题逻辑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最终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何谓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包括如下三种主要形式: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时,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思维导图,来充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外婆的手纹》这一课的重点是学习外婆在苦难的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优秀品质。那么对外婆品质的理解,则需要学生从外婆手艺的感受再上升到外婆内在的品质。这个过程是一个从直觉感性到理性思考的提升,从基本的做事态度到做人的准则品质的上升。那么,学生对外婆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感知的过程必然从“发散——集中”,为此采用“气泡图”就再合适不过了,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又如,七年级下册中的《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思维比较活跃,也乐于思考。为此,在学习中,笔者认为除了引发学生懂得“实事求是才是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一道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真正了解鸭嘴兽使人伤脑筋的原因。那么,采用思维导图中的“树状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文章的布局谋篇,在清晰地展现学习实践过程中,进行“结构化思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上述的思维导图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思考框架,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学习的积极性极大被调动。

此外,还可以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整个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主题或专题,共同绘制一份“思维导图”。在绘制的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头脑风暴”,这样小组成员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最大的提升。

为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优化学生的学习,提升思考技巧,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維能力。

(四)细读文本,抓“矛盾”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何谓矛盾?矛盾即为对立统一。“文本”的矛盾也是无处不在,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眼光会发现不同的矛盾。而这些内容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有丰富的内涵。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钻研教材”,“细细品读”,有意引发学生关注“文本”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在进行思维训练,能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还是以《外婆的手纹》一课的学习为例。文中提到: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读过中学的舅舅说,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外婆的手艺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她做出的衣服具备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甚至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描摹下来。可是妻子和女儿却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样的手艺早就过时了。

我们发现周围人的称赞和妻子女儿的评价就构成了一组矛盾。为此,笔者就用这样的一组矛盾,激活起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再次细细品读文本。在品读中他们感受到,看似花样过时了,可是外婆缝在绣品里的爱没有过时,外婆的那种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又不懈追求的态度是永不过时的。笔者认为,正是由于构筑了文本的矛盾点,学生思维的火光才能迸发,从而能深入地理解问题。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需要继续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注重正确方法的实施,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循序渐进地开展思维培养的过程,相信这样就一定会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直觉导图外婆
破耳兔
巧用“直觉”解数学题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唠叨的外婆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你的直觉靠谱么?
外婆的钱
外婆回来了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