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
【摘 要】国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国学教育是传承国学经典的载体。对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而言,仅仅教授专业理论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尚需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到专业教育的高度。本文从大学生国学素养培育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国学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醒悟习惯上的启发和帮助,试探讨了国学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为培养具有专业技术、高尚品德及个人情怀的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国学教育;高等学校;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6-018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6.083
【Abstract】Sinology is the essence of a national culture. Chinese education is the carrier of inheriting the classics of Chinese cul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it is far from enough to teach professional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upgrad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heigh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ccomplishment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analyzes the inspiration and help of Chinese education to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thinking and awakening habits. It also explores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high standards. Talents and personal feelings have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people.
【Key words】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Way for spreading
當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未来的脊梁,经典国学是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民族文化、立国之本。大学是一个人性格初定型的重要阶段,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坚守做人的原则,成就自己的人生。“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其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慢慢演变着。“国学”在中国古代,最初是在《周礼》中所记载的,它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馆”“玄学馆”相当。到了唐代贞元中时期,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又到宋代,“国学”又指藏书与讲学之所——即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的名称。而今,“国学”的意思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即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国学”是指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民族所形成的学问[1]。朱自清曾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2]。季羡林先生也曾多次强调:“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也就是“大国学”的范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充实自己的传统文化内涵,应自觉培养学习“国学素养”的习惯。
1 国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正可谓古为今用,这些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放到现在也仍然适用,中华文化的许多经典言论和思想流传至今,在道德修养、待人处事、修身治学等方面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论述和应用。走进国学重温经典,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个体,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自觉树立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通过学习国学中的礼仪典籍,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名人,学习前人古人的言行举止和文明礼仪风范,深刻理解国学经典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要注重“修身”、“立德”、“勤学”这些当地代大学生容易忽视的美好品德,除了学习接纳这其中的内涵,大学生在传承中也应有所创新和实践,将抽象的文字文化融入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让理论指导实践,将理论的典故融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这对于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不违背学习国学经典的初衷。
1.2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的学习和记忆,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读书兴趣,还同时能让他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例如像《孟子》、《老子》、《庄子》、《论语》等,这些经典著作的内容非常丰富经典且覆盖面非常广泛,其中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传统医学、常识、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内容丰富,举例典型,经得起揣摩的思考,极具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因此大学生坚持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培养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有理想有情操的好习惯,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成长、生活品味以及人生内涵都有着深远影响。
1.3 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
现如今,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重专业轻人文,求技术避道德,常有高等学府的学生做出有违常理不道德之事。尚文,一个拥有一身才华的人,如果没有了德行没有了修养没有了孝心没有了尊敬之心谦虚之心,那么这样的一个人,即使他拥有一技之长即使他身为知识分子出自名门高校,当有朝一日走上社会,在工作和交友中定会处处碰壁。而大学生通过国学经典文化的教育,树立文化根本,学习中国经典文化之魂,以此丰富所学知识的维度,使其在校学习的知识更加饱满丰富,更好的学习做人的根本和原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大学对办学之初衷“育人德为先”的理念的贴合,有利于让学生树立一个远大的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3]。只有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了,社会的发展才会有希望。而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未来的顶梁柱,更肩负着传承国学经典的重要使命,更加不能忘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因此,有必要将国学经典纳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课程部分。
1.4 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
国学的主体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与现代文明是一致的,特别是“书”、“五经”等经典。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屈原的爱国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胸怀;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还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有“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有与人为善、诚实笃信、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这些中华民族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不仅是国学精粹,更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仍是我们现在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塑造的道德品格,是最起码品德要求,是社会人的基本素质。这些都是现代文明所应提倡的。
1.5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作為中华民族的子民,作为黄炎子孙,甚至可以说是作为中国力量的中流砥柱,爱国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也是最坚定的使命,人民拥有爱国情怀,才能激起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和力量,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一种宿命,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知识群体,其精神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以个社会进步的风向标。而当今的一些大学生,往往会忘记这些“本”,追韩流,崇洋媚外,追国外节日而忘记自己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这些不正的风气,正是亟待纠正和引导的。因此,利用国学经典中关于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的内容,向大学生宣传和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用这些精神食粮和流芳百世的社会责任情感典故,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2 高等学校国学教育的传播途径
2.1 立足国学教育主旋律作用,重视课堂教学的力量
现在虽然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已经在校园中实施实验和开展起来,尽管授课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先进化,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最主流学生最易接受,也是最有效的国学教育传播的渠道之一。很多国学经典的的原著都是文言文的形式,而文言文更加大了学生对其理解的难度,仅靠个人学习很难准确理解国学内容,这让大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上颇有难度,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通过授课的方式缺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经典的真谛。因此应重视课堂教学中国学知识与文化的传播,高校教学中应多增加一些国学网络通识课以及国学文化选修课,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目前,高等院校所设选修课大多为专业类辅助课程,目的是进一步辅助大学生学习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人文思修类的课程少之又少,常常出现“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因此,增设国学相关的选修课和实践课势在必行,使国学教育在高校中普及起来,成为必修的课程。同时,定期敬邀国学界精英人员或专家亲访,举办国学类讲座和交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和途径带领大学生品读国学经典,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使大学生品德素质得以更好的提升和发展。
2.2 加强国学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主题教育是现在高等学院非常注重的一项教学任务之一,但常规的一些主题教育多注重一些学生安全,亲情教育,大学恋爱等等,很少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作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对学生进行授课和普及。而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大学生的所有知识学科的根本所在,因此除了常规的专业知识的授课以外,可以适当增设国学教育的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宣传和教育,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持久性,可以举办一些丰富的活动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比如知识竞赛,经典诵读,文化演出、文学作品竞赛等,让学生跟随活动的举办和开展逐渐融入到国学的学习中去,从而受到经典的教育和洗礼,让国学更加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2.3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辟网络教育阵地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知识、见解等已成为年轻人日常接收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新媒体是时下非常主流的一个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媒介,新媒体已成为传播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之一,它具有直观性、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和多样化等特点,深受现代年轻人的喜爱和关注,因此利用新媒体去宣传和教育国学经典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简单有效便捷的途径。新媒体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以推送专栏、专题、音频等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对国学经典进行传播,以阶段性的方式进行推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使他们更直观更直接也更持久地传播体验这经典文化。
3 结语
孔夫子提倡“为已之学”,学习是为了自已,为了自己修身养性,为了自我完善,为了自我尊严,为了自已的人格,为了成为正人君子。因为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成就事业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只有立足于社会,才能考虑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时,要认清,学习国学不是复古,是让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传承与创新,能够古为今用。通过诵读经典,他们能够更加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国学的有效传播应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模式,并开启国学传播研究。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利用好网络,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及时了解文化传播走向,实时更新文化传播内容,这就需要利用好传播媒介对国学进行创新性解读,这也是我们应该一直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根友.当代中国大学如何安排“国学”学科[J].中山大学学报,2017(5).
[2]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铁铮.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