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云
当前,一些农村小学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小学,一种称之为“复式”教学的独特组织形式成为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别样风景,特别是那些最为偏远的教学点,复式教学成为美术教学的一种必经之路。由此,提高复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是小学美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就此做一浅谈。
一、提高美术教师综合素养
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是能否在复式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关键支点,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还要具备理论知识。面对小学美术复式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准备和设计,既要统筹规划课堂,又要分不同层次备课,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从美术教具的准备到课堂授课内容的合理交叉进行,从当堂练习画作到作品展示评价,都要有效衔接和有效融合。在展示评价作品过程中可以让高段学生成为中、低段学生的榜样并积极参与评价本段以及中低段学生的作品,可以小促大、以大带小,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学,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小学美术复式教学课堂既接地气,又有创新,从而使复式课堂成为动与静结合、高与低结合、上与下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精心设计教学步骤
针对复式课堂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诉求和学习动态,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既要在备课环节上下足功夫,又要在课堂上就动与静的合理搭配花费心思。从教学导入、课堂讲述、课堂练习、合作交流等环节,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并能够让不同班级所需的时间能够平衡,准确估量直接教学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两个年级的交替进行的时间是对等的,操作易行。一个班级进行美术授课的讲解部分,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就可以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对于时间的把控以及授课内容、绘画练习的交替进行要做到恰当好处,每一项教学任务在既定时间内都要完成。因此说,教学步骤需要精心设计,从时间、内容上定量定性、定标定制,避免教学步骤发生冲突,从而造成教学现场的混乱局面。两个班级同时教学,动静搭配,有条不紊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一堂小学美术复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就在于“动”“静”是否完美结合,复式教学中的“动”指直接教学,“静”指自动作业,也就是直接教学与自主作业能否相得益彰,“动”“静”时间比例几乎是1∶1,既能够体现出不同课堂教学的和谐性,还能够做到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与单式的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正确处理好低年级的“动”与高年级的“静”,亦或高年级的“动”或与低年级的“静”关系。如,一次复式课堂教学中,二年级要講授《条纹乖乖》一课,教学目标就是发现条纹的美感,并初步尝试其表现方法,能够创造出比较优秀的条纹作品。一年级要讲授《你的家我的家》一课,该课以房屋造型为主题,了解各种房屋的形状、结构,掌握基本画法。在这一复式课堂中为了有效开展,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给一年级学生讲解房屋建筑的形状、结构和特点时,二年级学生观察提前准备的条纹作品。进行到一半时,教师给二年级学生讲解条纹的具体运用,而一年级学生则开始自主创新画出各自的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动静结合”教学方法。在作品展示评价过程中采用了“以小促大,以大带小”的教学方法。
1.观察美术素材做到“动”“静”结合
结合农村独特的地域资源,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开展美术教学,在大自然中,无论是民间手工艺术还是自然景物都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美术素材,尽管是复式教学形式,但是教师依然可将自然资源引入到课堂上。低年级的手工课上,教师允许学生将自己的泥塑作品等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与此相对应的高年级绘画作品以玉米、苹果、牛、羊等为原型进行创作绘画。而在剩下的二分之一课程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交流并对各个学生进行绘画作品的评价,低年级学生可以就高年级的绘画作品展示,继续对自己的泥塑进行重新创作。这样的动静结合能够同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以及他们参与美术学习的主动性。
2.精讲实践做到“动”“静”结合
学习预习教学内容是一种“静”态,教师课堂讲解是“动”态,“动”就是一种有声的具体行动,而“静”则是无声的实践活动。一些“动”中的教学要求,就可以设计成“静”态的绘画作品或者是手工艺品等。美术教学就是“动”“静”最为典型的体现,如,教师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学会感受美,对其进行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进而启迪智慧,使小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大自然中发现美,进而学会表现美和创造美。学生通过“静”的观察发现美,并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动”的表述阐述美,根据身边的美表达自我感想,并能够畅所欲言,创造出美丽而有个性的作品。
总之,复式课堂教学授课内容涉及两个班级的内容,授课对象的认知差异和认知结构都有差异,从而出现量变不一的复杂形势和多重结构,探索复式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是如雨后春笋般生发,在借鉴与联系实际中,农村小学生的美术技巧和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