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嫚
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贯通古今的学科,空间范围广、时间跨度大、思想维度多元,这就构成其自身的特征。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学好地理需要的是具有空間概念的形象思维以及情感体验。通过应用体验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其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兴趣的火种点燃学习地理的“燎原之势”,真正实现对地理的理解与贯通,提高地理学习能力,主动建构地理知识,搭建系统化的地理知识框架,教学质量的提高正是基于中学生这样的学习态势完成的。
一、转变观念,唤醒懵懂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一个特殊时期,生理发展迅速,心理发展缓慢,正是处在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初中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受到尊重、得到独立,思想不愿意受束缚,智力水平显著提高,情感方面也变得越加敏感和丰富。就传统的地理教学来说,初中生通常接受的是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表现自我的机会,知识灌输简单、机械,师生交流缺乏情感因素,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催发,加上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无法体验情境,空间思维也得不到锻炼。由此,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或者是积极性,会随着这种呆板的教学形式消失殆尽,感知能力也会减弱,机械性的听课、写作业必然会让学生产生烦躁情绪,甚至对这门学科厌烦,一旦造成这样的窘境,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就会越来越费事,地理水平和教学成效的提高则成了空话。将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需要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成为当下乃至未来比较畅行的趋势。教师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人,就要给予“主人”更为贴近的情感体验和更自主发挥彰显个性的平台。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运用体验式教学这一理念,因教制宜,因生制宜。教师采取切时的教学思路,通过问题引导等手段,催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思考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一旦学生的学习激情被激发,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与课堂情感的共鸣和融合,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和提高。可以说,教师借助体验式教学这一思想,付诸实践于课堂,唤醒学生的懵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带来的教学效应就是学生由内向外释放积极学习的讯号,主动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不断深入到地理知识的内核探究和发现问题,从而借助地理教学帮助中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逐渐成熟起来。
二、创设情境,体验融合
平铺直叙的讲解是引不起中学生情感涟漪的,只有创设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体验,滋生情感,在层层引导之下,融情入境,吸纳地理知识,使心智发展与知识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情境创设形成的体验教学,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创设,既要结合教材,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将知识含在情境之中,使学生所看、所听、所思、所想都围绕情境展开,自然也是围绕着地理知识在展开。如,教学《中国的民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五十六个民族,有的教师在上课伊始,出人意料地来了段民歌联唱,从“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到“采茶舞曲”,从“唱山歌嘞”到“沂蒙山小调”等,欢快的歌声吸引了学生,有的学生还跟着唱起来,教师边演边唱,边舞边跳,沉闷的课堂瞬间充满了欢声笑语,教师乘机询问学生,“刚才我唱的都是哪些民族的民歌,你们知道吗?谁能简单说出某一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对一些民族的了解,积极发言,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有简述自己对某一民族的了解的,也有跟进补充的,生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这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便利,学生在前期的讨论和补充中就了解和掌握了一部分关于我国民族的知识。教师搭乘良好学习氛围的顺风车,提出了“我国民族分布有哪些特点”“这些分布特点有哪些有利的方面”等问题,在教师的引导讲解下,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回答下,课堂教与学共振同频,学生的情感体验始终旺盛,为不断开发思维、拓展空间注入了活水和能量。
三、联系生活,资源共享
地理同样也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门学科。并不因为其思维空间广、时间跨度大就忽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地理同样也源自于生活,五彩斑斓的生活表象,其背后是与地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生活现象和问题背后蕴藏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如,为什么一个地方与另一地方的民族文化不同,地方特色各异,这些都是由于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造成的。地理的体验教学要从课上延伸到课外,从教师的一己之力讲授地理知识,发展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资源共享,帮助初中生不断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丰富自己的经验,通过亲身实践,了解、掌握和深化地理知识。如教学“水资源”时,教师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到社会做“水资源”的调查,让学生担任调查员的角色,去切身了解和感受生活实际用水情况,让学生深刻认识水资源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初中地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深入推进,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参与、交流探讨、动手体验、增强意识,做到学生与课堂、与生活的情感共通,促进教与学的同步提升,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助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