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
摘 要:语文教学方法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语文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逐步被“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所代替。在这种潮流的引领下,经过努力探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初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新课标着重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管已经做出了改变,但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有的教师只是象征性的增加一些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实际上,互动之后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还是按照旧的教学思路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精神,让语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探索的重要方向。关于初中教学的新思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进行探讨。
一、精心设计情景,创新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课程导入就像课堂教学的序曲,如果教师能通过精心的设计把课程导入变得生动,就能吸引学生的心思,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利用给出话题和学生交流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开始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场景让你感受到了来自父亲的爱?学生经过简单的思索之后很快就争着举手想要分享自己的经历。我找到一名学生让他简单地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爱,他讲了这样的故事:有一次为了准备第二天的考试,我准备熬夜背知识点,可是由于太困了,不知不觉中睡着了。等我睡醒,天已经亮了,房间里的灯也被关了。我很不高兴,就去追问正在做早餐的父亲怎么不叫醒我读书,父亲忙着做早餐,只回答了一句:想让你好好睡一觉嘛。当时我赌气不吃早餐跑到了学校,可是很快反应过来,这是父亲对我的爱啊,不知不觉流下了后悔的眼泪。之后我又找了几个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他们有感情的讲述赢得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通过话题讨论,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注意力也全部放到了课堂之上,这时,新课程导入就水到渠
成了。
二、结合课本内容,创新教学过程
课本内容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文章或者古诗里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结合课本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他对新知识追求的精神。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师:大家已经通读了一遍课文,谁来说一下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文章中出现了哪几个地方?
生1:这篇文章写了作者上学前后的故事,主要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
师:大家先阅读一遍作者描写百草园的部分然后想一下作者对“百草园”是什么样的感情?
生2:作者对百草园有一种热爱之情,他喜欢园子里的各种植物,喜欢在园子里捕鸟。
师:阅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作者都描写了哪些画面?作者对书屋有怎样的感情?
生3:作者描写了书屋里的学习环境和对教书的先生的印象,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十分怀念。
通过一步步的设问,我引导学生对作者蕴藏在作品中的思想进行了品味,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入手,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这樣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文章的思想
主旨。
三、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新课标这种提倡以学生为教学根本,一切教学活动从尊重学生主体性出发,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也是高效语文教学的关键。要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首先,我们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多想一想学生在现阶段学习中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压力,从根本上找出学生对语文课堂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并积极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其次,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自己当做引路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要注意把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变成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过程,而不是把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成为所谓的一言堂。教师只有不断地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爱上语文课。
总之,对于现代的语文教育者来说,有很多新的教学思路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同时,我们语文教师在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时,一定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社会培养有涵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洪梅.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4(4):19.
[2]叶国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文理导航,201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