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学上到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18-10-26 11:30陈富祥谢颖丽
甘肃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两基全省农村

陈富祥 谢颖丽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社会主义中国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和希望,创造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成就,让一个东方文明古国从容而坚定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40年来,甘肃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以及脱贫攻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40年来,“两基”的全面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民族教育跨跃式发展,高等教育提质升级……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改革开放,离不开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临之临,我们特开辟专栏,全方位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教育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义务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学校努力实现“一无两有”到危房改造,从“普九”到“两基”全面实现,从一盒粉笔一块黑板到多媒体电子白板以及教育信息化,从“两免一补”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最漂亮、最好的建筑在学校,学校往往成为当地最美的一道风景。如今,全省上下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真正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目标。

一无两有: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让学生有学上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非常差,甚至连基本的教室都无法保证。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基本上是土坯房,有些地方还是窑洞,所谓的课桌凳几乎都是土坯垒起来的土台子,大多数校舍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据记载,当时庆阳共有900多孔旧窑洞用作学校的教室,这些窑洞里不仅光线微弱、阴暗潮湿,还随时有着塌方的危险。当时流传的“黑屋子,土台子,坐着一群泥孩子”的顺口溜就是那时学校现状的真实写照。而对于那些上学的孩子来说,学习条件也是非常差,课本不足,有些人连基本的铅笔、作业本等学习用具都买不起。

据甘肃教育年鉴记载,榆中县中何堡小学在改革开放前是一座破庙改建的,只有两间教室,一间教师宿舍兼办公室。改革开放后,国家补助了200元,社队支援投工200多个,学校自籌资金2214元,新建教室6间,翻修教室6间,土房改瓦房6间,共360平方米。新建会议室、办公室4间,并修建了围墙、厕所。

这是当时农村地区学校的一个缩影。

1980年以后,学校建设成了当务之急,全省各地掀起了修学校、建学校的热潮。各地根据国家补助一点、群众负担一点、学校勤工俭学解决一点的原则,进行危房改造和校舍新建扩建工作。

随后几年来,全省教育经费投入也逐年增长,从1979年到1983年,5年间全省教育事业费累计达8.28亿元,相当于过去34年总数的36%。全省小学生人均占有校舍面积由1979年的1.9平方米上升为2.5平方米,校舍面积的增加,使校舍紧张的状况有了好转。

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各类项目的实施,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加快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撑起了全省教育的一片蓝天。

1983年,全省共有小学25,429所,在校学生264.7万人。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共有小学2434所,学龄入学率64.3%。到1984年,全省有23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约占全省总县数的四分之一。

1986年,我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这给我省义务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随后几年间,学校数量增加,学生入学率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中小学教师非常缺乏,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撑起了广大农村学校教育的半边天。1986年,甘肃省教育厅制订《甘肃省中等师范学校和全日制中小学教师编制暂行规定》,指出本着“保证需要,紧缩编制”的精神,配备教学和管理人员,并结合学校承担的任务和人员实际情况,确定学校编制。城镇小学每班学生数40~50人,平均教职工数2.2人,其中教师1.7人;农村小学每班30~35人,平均教职工1.5~1.7人,其中教师1.4~1.5人。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省教育信息化较为落后。1987~1989年,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建设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为主,3年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87个,教学放像点1088个,基本实现县县有站、三分之二以上的乡有教学放像点的目标,初步形成甘肃省卫星电视教育网络。

进入新世纪以来,甘肃义务教育学校面貌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随着教育投资力度的加大,学校基础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到2004年,全省84.90%的小学实现校园“六配套”,41.06%的小学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

2005年,国家对西部省份试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甘肃省150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资助,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的局面。

从2008年开始,随着全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由国家完全投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义务教育驶入快车道。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稳步提升。

2013年,全省共有小学9640所,初中1561所,在校生分别为186.73万人、103.59万人,全省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分别达到99.78 %、99.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小学、普通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达到7.2平方米、8.99平方米。通过“国培计划”等项目和上海华信公益基金会等爱心基金会资助,全年共培训中小学教师8.78万人。

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2017年投入3.27亿元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小学“班班通”比例达到87.26%,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5.73%,初中达到99.33%。信息化优质资源共享覆盖面不断扩大,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用户达到280万名,教师“人人通”比例95.02%,中小学生“人人通”比例70.77%。还大力实施“省级同享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示范项目,“同步课堂”“异地同堂”让贫困地区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就教育经费而言,2017年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下达城乡义务教育保障资金35.53亿元,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86个县(市、区)1.16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68.76万名学生。对藏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发放生活费补助,对甘南州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按其他地区的两倍标准拨付取暖费,切实提升了藏区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两基”全面实现:让全省义务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两基”是我省义务教育的一件大事。从1986年起,甘肃省大力开展“普九”工作。从1994年到2003年,全省58个县市区“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2.94%。2004年国家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当时全省有28个县还未实现“两基”。2010年底,甘肃全省86个县市区“两基”工作全部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并经教育部审定公布,“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11年11月5日,甘肃省“两基”工作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两基”目标的实现标志着甘肃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进步,成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两基”之路是甘肃义务教育走过的一条非常艰难但又具有历史意义的奠基之路

在實施“两基”的二十年多年间,甘肃省加大教育投入,认真实施教育工程,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持续开展扫盲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两基”之路,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两基”实施之初,甘肃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大,全省86个县市区中,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有43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12个。在教育发展上更是集中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高原干旱地区、民族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农村地区,窑洞学校、马背学校还比较多,全省小学、中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仅有2.60和2.51平方米。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战场在农村,硬仗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到1985年,全省85%的县没有解决中小学“一无两有”。 据记载,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一个叫尕尔娘的村庄,1987年1月才办起了一所牧读小学,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放假,只有冬季才开学。学校总共有27名学生,3名教师。

随着“两基”的实施,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到1990年,全省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9.01亿元,共新建校舍236.67万平方米,维修改造危房446.39万平方米。到2003年底,全省有58个县市区“两基”工作通过了省政府评估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72.94%。

2004年,全省“两基”攻坚正式启动,“两基”攻坚给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甘南草原深处,在陇东黄土塬上,在河西走廊,在干旱的定西……一幢幢新校舍拔地而起,一套套卫星接收设备运进校园,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在山沟里飘荡。

在“两基”攻坚后期,甘肃实行“一县一策”,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全力推进民族地区“两基”工作。在甘肃陇东地区,在实现“两基”的过程中,以前的破旧小学被一幢幢崭新的砖瓦房、教学楼取代,办学条件和学校面貌发生了空前变化,最漂亮的建筑在学校,最幽雅的环境在学校已成为现实。

控辍保学是“两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率高、女童入学率低等,控辍保学任务十分繁重。

以康乐县为例,为了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康乐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控辍保学措施。确定每学期开学的第二周为失辍学生劝返周,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对失辍学的少年儿童进行集中劝返。通过定期家访,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对所有的失辍学生统一进行编号,由乡镇和学区(校)负责,实行一对一销号制度,劝返一个,销号一个,直至全部返校。通过实行集中“劝返制度、失辍学生劝返销号制度、帮扶控辍”等十项控辍措施。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康乐县的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小学入学率由2002年的97.2%提高到100%,初中由83%提高到98.04%,小学辍学率由2002年的3.2%降到0.16%,初中由2.8%降到0.87%。

与此同时,在“两基”过程中,甘南、临夏、张家川等民族地区还通过加强寺庙管理、聘请有威望的宗教界人士担任中小学名誉校长、动员社会各界入户劝返失学少年儿童返校等措施,防止适龄少年儿童弃学入寺念经,控辍保学工作成效显著。

2010年10月,碌曲、玛曲、东乡和积石山县完成“两基”目标。至此,甘肃86个县(市区)完成了“两基”任务,“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成为甘肃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学生有了学上,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成为“两基”实现后的工作重点。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全省不断创新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并通过“国培计划”等多种方式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

2004年以来,甘肃省实施了教育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共录取农村教育硕士500多名,有效地为农村学校补充了高水平师资。2006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特岗计划”,到2011年,该计划为农村中小学补充合格师资1.4万多名。

在补充师资的同时,我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提升教师素质。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为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提供培训,当年全省共有2.3万余名教师接受了培训,培训学科覆盖中小学所有学科,并加强了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

随着教师补充计划和培训计划的实施,全省小学、初中教职工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2010年我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比2005年提高2.19个百分点;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53%,比2005年提高了5.05个百分点。

以前,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偏僻、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教学资源不丰富,现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地区的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大力实施,农村地区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缩小了地区、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距。

20多年的“两基”实践,使甘肃各族人民充分见证了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真正享受到了教育发展的丰硕成果。

全面改薄: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从2014年开始,在国家的部署下,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薄”的号角在全省贫困地区正式吹响。

教育是保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根本。甘肃作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省份,农村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普遍面临着教学条件较差,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不足,村小和教学点运转比较困难,辍学率相对较高等问题。

全面改薄实施以来,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改薄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挂图作战、台账管理”,消除了“大通铺”现象,做到了“一人一桌一椅”,实现了“班班通”全覆盖,缩小了城乡、校际间教育差距,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从2014年起,甘肃省周密部署全省“全面改薄”工作,全面摸底排查、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全省88个县市区(包括兰州新区)的11205所义务教育学校分别纳入中央和省级 “全面改薄”资金支持范围,其中初中893所、小学7863所、教学点1821所。五年规划总投入214.16亿元。

从最薄弱的地区、最薄弱的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全省按照“一校一本一图”的要求,分析确定每所学校办学条件缺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 “一校一策”的原则,两三年间全省贫困地区学校一个接一个地旧貌换新颜。原来的破旧危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楼房、新校舍,厕所修好了,围墙补齐了,操场硬化了,校園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以往,贫困地区学校普遍存在教学仪器、生活设备短缺的问题,有些学校使用简陋的旱厕,有些学校的学生喝不上热水,有些寄宿制学校里学生还睡着“大通铺”。

现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宿舍取暖设施、食堂设备、饮水设备等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喝热水、洗热水澡都不是问题了。学校里最为紧缺的音、美、体、实验等教学仪器设备器材如今都成为了“标配”;食堂设备齐全了,桌椅板凳升级换代了,“1人1床1桌1凳”的目标实现了,取暖、澡堂等生活设施也添置的添置,新建的新建。生活设施的改善让每一个寄宿生、留守儿童都享受到了家的温暖。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项目实施成效显著,我省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据统计,2014~2016年三年累计落实各级“全面改薄”资金145.8亿元,占五年规划总投入的68.1%,超额完成资金投入年度规划目标。校舍建设完工率和设备采购率均完成“2016年底达到五年规划任务50%”的目标。已实施项目惠及1.13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53万名学生,分别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学生数的84%和93%。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扩大信息化优质资源共享,为义务教育学校配备“班班通”设备5万余套,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6.85%。

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推进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整体提升了我省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全面改薄是一个基础性工程,它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和基本生活需要,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起点,进一步缩小了全省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保证了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

2017年9月30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宣布甘肃省当年申报的14个县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标准。至此,我省已有58个县区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66.6%,这是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突破。

在此基础上,201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消除义务教育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启动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扩容增量向城市倾斜,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广“学区走教”,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加大控辍保学力度,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

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全省教育工作者万众一心,奋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使得义务教育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让广大陇原学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为每一个学子种下了个人梦。同时,义务教育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编辑:陈富祥

猜你喜欢
两基全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
赞农村“五老”
为贵州“两基”攻坚的“精气神”自豪
让“两基”攻坚精神发扬光大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打好“两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