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菊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从事高校图书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以智慧社会背景下的图书管理创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三条创新策略,包括:大力促进移动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开展、构建基于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等,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创新 智慧社会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c)-0203-02
智慧是图书馆发展的灵魂,是图书馆服务建设的精髓。我国图书馆界一代宗师沈祖荣先生在多年前便把“智慧与服务”定为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的校训,著名学者程焕文先生就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智慧与服务”定为馆训,传承了这一发展理念。图书馆承载着人类与自身愚昧搏斗的使命,为世人建筑智慧、文明、探索与进步的风景。
基于智慧社会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将为高校图书馆新时期的建设注入新活力,提供新的思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转型与角色创新提供实践经验与可借鉴的模式。
1 大力促进移动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开展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移动服务方式主要是基于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内容变迁,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如先进的触摸屏接口、下一代平台、社交网络、集成的移动社交解决方案、读者自助服务工具和交互式的通信服务的发展,以及移动用户的增长与新一代移动用户的到来,使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在进一步完善传统服务的基础上,集成新的功能和服务,具备了充分条件,图书馆已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站在一个新的视觉来促进和鼓励移动服务的创新发展。智慧社会,高校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使得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服务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和实现。移动图书馆提供面向用户、面向时间、面向位置、面向情境的个性化服务和集群服务,使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具备了智能的特点,社会化交互更加充分,个性化服务更加准确。
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读者问卷调查显示将近53.85%的用户在最近1年更换智能手机;高达88.37%的读者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其中59.30%读者每天通过移动设备上网,52.20%的读者认为图书馆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非常有必要,46.7%认为图书馆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可有可无但也会使用,而仅有1.10%的读者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移动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强烈,反应积极,图书馆幵展和深化移动图书馆服务成为形势所趋。
移动智慧化服务实现的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支持多种终端访问、多操作系统访问移动图书馆服务;其二,无线移动网络的广泛覆盖,支持随时随地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接入;其三,低资费上网;其四,能够实现基于位置感知的随时随地接入的信息需求。全面拓展移动图书馆的功能主要包括:
(1)实现实时的资源获取与移动定位服务。(2)拓展强大的检索功能与工具支持。(3)支持全面的信息发布、查询和预约服务。(4)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5)优化完善移动阅读功能。(6)拓展虚拟付费服务,支持手机读者卡的使用。
2 構建基于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
阿根廷著名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笔者认为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建设就是对这一理想的阐述和最佳实践。对于高校用户而言,宿舍是他们的居住场所,教室是他们的学习场所,他们需要一个除宿舍和教室之外用于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和社交的第三场所,例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成为学校的信息中心,同时也要成为用户的学习中心、活动中心和集社交、放松、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中心。第三空间不同于学习共享空间和一般图书馆空间,它包含两者,并且超越两者。打造新型、智能化、综合性的第三空间是高校图书馆功能塑造和角色创新的重要创新模式。构建大学校园第三空间的载体和平台是智慧社会髙校图书馆智慧化走向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服务的理念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集空间、资源、利益相关者为一体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的多样性、零门槛、零界限的大学的“心脏”。
“一个真正的第三空间”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免费的或者廉价的;(2)中立的、接近或邻近公众的、易接近、可进入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可以获取食品或者饮料,这一点尽管不是必不可少,但却非常重要;(4)对于经常来访的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5)必须是舒适的、自由的、放松的和受欢迎的;(6)可以认识和会见新老朋友。第三空间对其成员资格没有设置正式的准入和排除条件,通过由不是最近的或者最亲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来促进人们的思想交流、碰撞及其社会网络的扩张,应树立以下发展理念。
第一,彰显图书馆使命、文化与社会职能。图书馆第三空间不仅是知识资源储存地和传播媒介,也是高校用户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动向的场所,具有满足用户娱乐和社交需求,为人们的交往需要以及各种事务讨论提供共享空间和服务的职能。
第二,创建大学用户活动“中心圈”。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的目标是形成高校用户的信息中心、发展中心、展览中心、社交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是高校用户宿舍、教室之外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和社交的最佳去处。
第三,实现高校图书馆“物理场所”功能再造与创新。发挥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整合图书馆内外空间,关注、提升、创新图书馆内外空间的价值,形成信息空间之外的多元空间。
第四,注重用户参与。图书馆第三空间不仅要集聚信息资源,而且要集聚人的资源,形成人的知识交流中心,吸引、引导用户参与空间塑造和知识创造,体现用户需求和用户智慧。例如通过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来鼓励用户讨论参与。
3 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
基于物联网的髙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基于智能馆舍的智慧环境服务和基于技术的图书馆服务。
采用物联网技术架构的高校图书馆馆舍,是一个集故障分析、设备监控、能耗管理、物业管理的智能化平台,能实现对照明、设备、环境、安防等设施的智能化控制及统一管理。分布式的温度传感网络、照明传感网络能够对图书馆室内的温湿度、照明、光亮进行实时监控和调节,馆内的光敏传感器能够根据室内外光线的强弱自动打开与关闭光源,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和窗帘的开启程度,在实践智慧社会绿色节能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同时为用户营造良好、舒适的学习氛围、阅读氛围。一个舒适化、智能化的图书馆环境能够使用户身心得到放松和自由,更好的与图书馆空间融合在一块,与图书馆服务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学习效率,同时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和效果也得到更好的提升和利用。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主要以技术的应用为主,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第一,自助服务。通过基于的自助借还书机、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服务系统,用户可以自主完成图书的自助借还。应用技术还能实现对图书文献馆藏位置的精确定位和三维导航,用户只要通过终端或者移动设备终端显示的最优路径,便可轻松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文献。
第二,个性化服务。通过技术可以获取动态的借阅数据,记录文献的利用历史和阅读历史,通过数据的累积,分析借阅量、借阅策略的影响因素以及用户的阅读偏好和阅读行为及习惯,从而合理规划和布局馆藏资源,实现资源建设的动态管理,改进文献流通策略和创新方案,提高文献流通率。
第三,资源共享。在区域合作范围内推行标签的使用,统一标签的使用标准,以实现区域性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集成和共享、文献流通和传递。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成立的高校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明确了图书馆之间的共同需求和规范,通过制定统一的、共同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可以提出自己的個性化需求,与厂商签署协议,成立研发基地或者研究实验室,从而得到真正符合图书馆自身需求的技术和产品。
第四,自动定位和导航服务。基于技术开发文献导航定位系统,突破专业索书号和排架方式的限制,帮助用户直接获取文献的馆藏位置,快速找到文献,实现用户自主式的查找和获取文献,并且实现灵活多样的排架,建立个性化图书馆区域。用户轻松利用各种手持设备通过、自动定位图书的馆藏位置,而不受图书馆错架、不在架的影响,避免了在查找精确文献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用户的微机终端或者移动终端显示到达文献位置的最佳路径,引导用户轻松找到所需书籍。
第五,多维交互服务。可与智能手机的卡结合,提供基于移动智能手机等手持移动终端的智能借阅、查询、定制、账户交易、导航定位的智能移动服务。
4 结语
智慧社会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目标是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创新和角色创新,完成转型与超越。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创新的建设和实践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应该努力寻求支持与合作,探索图书馆服务创新模式,构建服务创新体系,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 袁新宇,宋冰.论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5(5):96.
[2] 贾东琴.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历程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2):28-36.
[3] 刘桂宾.馆藏资源建设与图书馆服务质量定量评价——以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5(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