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报纸是推广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各地解放后,满足新中国政权建设等诸多政治需要,文化战线上的主要任务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文汇报》虽不是党报,但作为具有进步历史传统的报纸,在上海解放后便顺理成章地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本研究节选上海解放后一年里《文汇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报道,从对文本的综合分析能够发现,这一年里,该报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宣传之势。但《文汇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并非水到渠成,政权交接之期,国家、社会以及报纸整体性转型的特殊性造就了马克思主义推广的复杂样态。
[关键词]
《文汇报》;马克思主义;推广;大众化;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 G219.29;K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9-0038-06
中国共产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文汇报》自创刊便坚持抗日和民族正义立场,对共产主义运动始终秉持客观公允的态度。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1]就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借助大众传媒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理论知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2]。上海解放后的《文汇报》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推广马克思主义的使命。然而,在上海解放最初的几个月里,《文汇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却一度呈现令人不解的“慢热”。那么,这种滞后,是民营报纸自身适应性转换的需要,还是基于其他因素的策略性选择?通过对上海解放一年里《文汇报》对马克思主义推广路径的梳理,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一、《文匯报》推广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路径
《文汇报》是上海发行量最高的大报。作为上海解放之初的三大报纸,虽与《新民晚报》同为私营报纸,但其主打政论性新闻,自创刊便坚持抗日和民族正义立场,对共产主义运动始终秉持客观公允的态度。甚至多次顶着被停刊的压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著作,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进行推介。
上海解放后,《文汇报》也于6月21日复刊。在复刊社论中,该报明确了“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尽其绵力”,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立场。[3]根据对《文汇报》图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这一年里,《文汇报》总计刊发全文含“马克思(斯)主义”的文章、报道等184篇,含“列宁主义”的162篇(其中含“马克思列宁主义”62篇)、“马列主义”620篇,含“唯物论”135篇、“政治经济学”83篇。如检索经典作家或基本概念,此类结果则数以千计。
(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著述的介绍和推送。上海解放后,《文汇报》先后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列宁文选》等原著推送给市民,这类讯息通常兼具出版、主要内容和购买信息。除了经典原著,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也被推介,例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社会发展简史》,列昂杰夫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概要》、斯特罗果维契的《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等。[4]经过《文汇报》积极推介,1949年11月,《社会发展简史》《大众哲学》《工人政治读本》等短短几个月就成为畅销书籍。[5]
(二)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1949年7月14、21日,《文汇报》长篇刊登了英国人海登的《科学家的马克思》(上、下)。文章首次全面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理论贡献。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先驱,《文汇报》刊出的含“列宁”的报道、文章共计874条,从生平事迹、思想理论到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无所不包,例如,《“列宁的母亲”》《列宁的儿童与学生时代》《列宁大事记》[6]甚至列宁姐姐回忆录也被刊出。
(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介绍。解放后一年中,《文汇报》全面介绍了苏联的共产党党史、建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现状,包括:第一,关于“十月革命”的论述,包括《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论十月革命与中国》等。[7]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报道,包括:《苏联大力扶助农业》《苏联工业飞跃发展》《苏联经济制度底优越性》等。[8]第三,关于人民生活面貌的资讯,包括《苏联妇女生活的照片 看得每个人兴奋起来》《苏联农民快乐》《欧游所见的新青年》等,其中仅反映苏联妇女生活新面貌的报道就有近20篇。[9]
(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推广情况。1949年9月6日,《文汇报》刊登了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制订的各大学专科学校增添辩证唯物法、社会发展史等马列主义课程的新闻,该校公共必修课程改革便成为全国高校马列教学改革的样板。[10]同月,《文汇报》报道了复旦大学参考华北教改经验,推出本校公共政治课程的消息。除此之外,《文汇报》还定期刊出个人学习笔记和心得。如石啸冲的《社会发展史学习纲要》(二至五十)[11]、丕强的《清华大学是怎样学习社会发展史的?》(一、二)[12]、静远的《学习新民主义论》(一至十一)[13],均以连载方式呈现。
总体上,一年时间里《文汇报》基本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推广,但《文汇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广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道路。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至6月21日之前,《文汇报》尚处在停刊状态。复刊后10天里,《文汇报》含有“马克思(斯)”的报道仅出现3条、含“列宁”的仅有8条,且不具备有效推广意义。到了7月1日建党节,《文汇报》头版刊发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14]这是《文汇报》首次刊登中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地位、作用的明确表态,释放出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信号。此后,全文中相关词频及内容开始增加。但直至8月份,“社会发展史”全面学习推介刊出后,《文汇报》深入推广马克思主义的大幕才徐徐拉开。这种状况显然与新解放区普遍的、大规模的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热潮形成鲜明的反差。
《文汇报》推广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不合时宜的“慢热”,这固然与该报复刊后各项工作到位尚需时日不无关系,但马克思主义的推广不仅在频次,也在内容上表现出滞后性,个中原因有待深入挖掘。
二、《文汇报》推广马克思主义的
策略选择
媒体能否在上海解放后有效地推广马克思主义,关乎马克思指导地位的确立,关乎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广大城市实现长期执政。本文认为,上海解放后,《文汇报》作为具有进步传统的报纸,推广马克思主义的路径选择呈现出的特殊样态,是基于国家、社会以及报纸整体性转型的复杂性所做出的适应性和策略性选择。
(一)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新中国是在上海解放后4个多月才建立的。上海解放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要遭遇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同时,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很低。在新旧政权更迭之际,宣传马克思主义,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固然有利于新政权意识形态建设,但急剧的文化转型,必然在政治、军事压力之外,平添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冲突,反而不利于稳定大局。因此,在上海解放最初一个时期,基于社会平稳过渡的考量,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须审慎地逐步推进。《文汇报》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正契合了这种取向。
《文汇报》复刊后,不仅没有立即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且最早大力推介的马克思主义著述并非经典原著,而是提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艾思奇的《社会发展史》。该书被打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入门必修课,艾思奇在《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一书中解释道:“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发展史是密切联系着的,学习社会发展史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着要懂得历史唯物论的理论。”[15]一年间,《文汇报》刊发艾思奇的著述42篇。除了《学习观念的革新》《关于辩证法唯物论》等6篇外[16],其余均以连载方式刊载了《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17]经过包括《文汇报》的大力推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底色,不僅是史学工作者著书立说的基本前提,而且是人们认识历史的‘取景框”[18]。
《文汇报》不仅在学习内容上作出引导,还努力将“从头学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态度灌输给市民。《文汇报》刊载了《艾思奇发表“从头学起”论学习马列主义的初步方法》,文章强调,解放不久的各大城市中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还应该是一个从头学起的时期”。一般都以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第一层学习的主要内容。[19]《文汇报》还刊登了艾思奇的《学习“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目的与方法》,仍强调理论学习需要沿着由浅至深、逐层推进的方式进行,以确保消化吸收,取得学习的实际效果。[20]
1949年11月5日,《文汇报》推出了另一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著述,即冯定的《平凡的真理》,此书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在此期间,包括《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工人政治读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大众化读物均获得极高的普及度。此外,《文汇报》还经常刊载学习方法、心得以及探讨学习必要性的文章,仅《社会发展史》的学习心得就刊登了37篇。
解放初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上海,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非易事,毕竟“我们一般的干部和群众的马列主义知识水平是很低的”[21]。而通俗化的内容、“从头学起”学习方式,不仅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理论认知和接受程度,同时着眼于广泛动员社会各阶层参与马克思理论的学习甚至传播,必然极大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二)渐次释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为进步报纸,上海解放后的《文汇报》服务并适应于上海地方和国家政权的平稳交接。而作为非党报,《文汇报》自身也面临机构、媒体定位以及话语体系的转换,读者群当然也需要适应时间。因此,在这一年里,《文汇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广经历了一个渐次释放传播效应的过程。
限于6月21日才复刊这一客观因素,1949年7月前,《文汇报》不仅未刊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即使关于经典作家的详细介绍也付之阙如。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热,进入7月,马克思主义相关文化符号通过种种隐性方式进入《文汇报》的传播体系。例如,14日刊发的《科学家的马克思》(上)系接管后题名中首次含“马克思”的文章,作者海登将马克思与法拉第、达尔文等知名科学家并列。[22]这篇文章的题材和安排颇令人寻味:其一,文章的作者是英国人海登,既不是中共党员也不是政府成员,这使得文章对马克思的评价更具客观性。其二,海登是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来推介的,这种去意识形态的介绍,使得马克思更易为五四运动以来拥护“民主”“科学”理念的上海知识分子所接受。
再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推介。早在解放前,《文汇报》就多次刊登《资本论》的出售广告。但解放后,推广马克思主义著述的第一则广告则显得十分含蓄,该讯息登载于上海解放一个月之期,标题颇令人寻味:“书籍出让”,书目包含《资本论》《资本论的文学构造》《恩格斯论资本论》《怎样研究资本论》,以及《马克思传》等。[23]8月,《文汇报》推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值得一提的是,该书14年前曾在上海热销,此番再版为重写本。总之,在这一系列试探性推广之后,《文汇报》才陆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著述出版和售卖信息的刊载力度,渐次释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择机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推广。进行纪念日宣传,是《文汇报》固有的传统。早在1938年,《文汇报》就刊发了马克思诞辰一百二十年纪念文章。新中国成立后,该报更是充分利用各种重大纪念活动,集中推送马克思主义报道和文章,形成一波波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高潮。上海解放后一年里,相关的纪念日主要有斯大林七十岁生日、列宁逝世二十六周年、马克思逝世六十七周年、列宁诞辰八十周年等。围绕这些纪念日,《文汇报》都出现大版面集中报道的情况。1949年12月21日为斯大林七十岁生日,相关专题报道在纪念日之前便陆续刊出。包括18日刊登S·提塔伦科的《伟大的斯大林 各民族友谊的建立者》,20日刊登张仲实的《斯大林传略》。[24]21日,斯大林生日当天,《文汇报》更是集中刊发相关消息和文章,包括毛泽东1939年12月21日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寿辰时的讲话;北京各界进行的签名祝寿运动、各种演出;上海各界代表举行庆祝大会等讯息共计16篇。[25]再如,1950年4月22日为列宁诞辰八十周年纪念日,《文汇报》从14日便刊出纪念文章和报道,纪念日过去之后依然刊出文章。
潮汐式的各种纪念日活动,使得易于陷入理论审美疲劳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不断焕发新鲜感和吸引力。尽管在这些纪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阐释是有限的,但大量通俗化的资讯却激发了市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共鸣,借助“通俗地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让民众在情感上自愿接受马克思主义”[26]。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话语体系通过纪念活动特有的仪式程序、符号体系、纪念空间而逐渐确立,并悄然融入到上海民众日常生活的记忆和认同中。
三、《文汇报》推广马克思主义的
政治效应及启示
上海解放一年里,《文汇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广表面上的“慢热”,不仅满足了新政权建设和社会转型等多种需要,还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義的大众化,并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转向。
(一)上海解放后一年里,《文汇报》对马克思主义推广路径满足了国家、社会以及大众传媒整体性转型的特殊需要。作为一个具有高度基层社会动员取向和传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推广当作革命和建设推进器。然而,面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社会和大众传媒自身的转型,既有的革命传统和制度设计也不得不作出必要的调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推广需要稳中求进,避免意识形态建设所带来的急剧文化转型加剧政权更迭过程中的社会动荡;另一方面,在百废待兴的解放初期,马恩列毛经典著作的编译、整理以及相关教科书的编纂、出版,都需要假以时日。在这种形势下,《文汇报》在充分考虑读者接受和认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策略化的推广。该报渐次释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从经典作家到著作,从入门、通俗读物到基本、系统理论,从革命理论到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稳中求进,渐次全面,不仅有效地填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编译、教科书出版空档期的缺漏,更重要的是其依赖通俗易懂、由浅及深的策略性推广路径,避免了新旧文化的冲突,淡化了普通市民群众对政治理论天然的漠视和排斥。
(二)《文汇报》在上海解放后一年里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前后,随着城市接管,广大新解放区各大中学校、机关、部队和工厂纷纷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各种学习会、训练班、短期政治学习应运而生。然而,这种有组织的学习或原著的荐读,更适合于党员干部,一般群众既无条件更无基础来进行这样的学习,而新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却需建立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即马克思主义需要大众化。因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诉求,《文汇报》选择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思想这类基础性、通俗化的教育内容来展开推广。为此,该报不仅将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进行了重点推介,同时还刊登通俗化的论文、讲座甚至学习心得,便于群众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大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范围。在日渐密集而浓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氛围中,广大市民逐渐具备了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新的价值观、世界观认识自己、认识新中国和认识世界。
(三)上海解放后一年里《文汇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广,也为其时代化转向奠定基础。时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自大革命失败以来着力探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维度。上海解放后,随着党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转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也纳入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等核心内容需要转换为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种转换,不仅仅是思维,同时还是话语体系全方位的转换。服务于此,《文汇报》在报道频次和深入度上,表现出对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明显倾斜。例如,从这一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出现的频次来看,全文含有“马克思(斯)”的仅有298篇,而“列宁”为874篇,“斯大林”多达1416篇。《文汇报》加大对苏联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理论创立者、实践成果的介绍和展示,实际上就带给了人民有关社会主义空间、美好未来整体模式的特殊理解,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思想上的预热。[27]
(四)上海解放一年里《文汇报》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广经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党的宣传工作也有参考价值。近一年来,媒体上屡屡出现“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这类浮夸自大的舆论不仅成为民众的“迷魂汤”,还可能成为动乱“催化剂”[28],“人民网”撰文进行批判,可谓十分及时。无独有偶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模式”的讨论升温,最终招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连续刊文为其降温。[29]就此而言,解放后一年里,《文汇报》基于国家、社会以及报纸整体性转型的复杂性对马克思主义所作出的适应性、策略性推广,对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党的媒体宣传工作确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
[2]徐建飞.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特点透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2).
[3]今后的文汇报[N].文汇报,1949—06—21(2).
[4]“社会主义经济学概要”[N].文汇报,1949—12—04(3).形式逻辑与唯物辩证法[N].文汇报,1949—12—27(3).
[5]基本畅销书一个小统计[N].文汇报,1949—11—02(3).
[6]吴间辑.列宁论妇女问题[N].文汇报,1949—07—18(5).阿松.“列宁的母亲”[N].文汇报,1949—09—06(3).列宁大事记[N].文汇报,1950—01—21(1).
[7]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N].文汇报,1949—11—07(2).陈伯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N].文汇报,1949—11—07(1).论十月革命与中国[N].文汇报,1949—11—11(1).
[8]苏联大力扶助农业[N].文汇报,1949—08—07(3).苏联工业飞跃发展[N].文汇报,1949—08—11(2).苏联经济制度底优越性[N].文汇报,1949—11—08(6).
[9]苏联妇女生活的照片 看得每个人兴奋起来[N].文汇报,1949—07—01(2).苏联农民快乐[N].文汇报,1949—07—07(4).欧游所见的新青年[N].文汇报,1949—09—02(1).
[10]华北等教育委员会 规定文法两学院课程 废除反动课程 添设马列主义[N].文汇报,1949—09—06(3).
[11]石啸冲.政治与阶级斗争——读书散记[N].社会发展史学习纲要[N].文汇报,1949—11—19(5).1950—01—11—04—17(5).
[12]丕强.清华大学是怎样学习社会发展史的?[N].文汇报,1950—01—31(5)—02—02(5).
[13]静远.学习新民主义论[N].文汇报,1949—03—09,1950—04—27(3).
[14]毛主席发表论文[N].文汇报,1949—07—01(1).
[15]艾思奇.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3:2.
[16]艾思奇.学习观念的革新[N].文汇报,1949—08—25(3).关于辩证法唯物论[N].1949—09—20(3).09—21(3).
[17]艾思奇.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N].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一至二十)[N].文汇报,1949—08—30—09—16(2—4).1950—04—6—04—29(3).
[18]胡一峰.教人“参尽天机天条”——1924—1950年的社会发展史宣教工作[J].党的文献,2018(1).
[19]艾思奇发表“从头学起”論学习马列主义的初步方法[N].文汇报,1949—09—17(3).
[20]艾思奇.学习“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目的与方法[N].文汇报,1949—11—08(3).
[21]陈占安.建国之初的理论学习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22][英]海登.科学家的马克思(上)[N].文汇报,1949—07—14(6).
[23]书籍出让[N].文汇报,1949—06—27(4).
[24]S·提塔伦科.伟大的斯大林 各民族友谊的建立者[N].文汇报,1949—12—18(1).张仲实,斯大林传略[N].文汇报,1949—12—20(1).12—21(3).
[25]庆祝斯大林大元帅七十诞辰[N].庆祝斯大林大元帅七十寿辰向全世界进步人民的伟大领袖致敬[N].文汇报,1949—12—21(1—6).
[26]朱斌.纪念活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仪式维度——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重大纪念活动为考察对象[J].广西社会科学,2014(8).
[27]杨丽萍.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大众娱乐改造研究——以戏剧和电影为中心的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6(1).
[28]林峰.人民网三评浮夸自大文风之一:文章不会写了吗?[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702/c1003—30098611.html.
[29]杨丽萍.从“向西方学习”到贡献“中国方案”: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J].兰州学刊,2018(5).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