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2018-10-26 03:24李文涛
银行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债券环境保护绿色

李文涛

近年来,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构建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绿色金融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实践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近几年,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取得快速发展, 通过金融机制配置更多资源到环境保护领域,并抑制污染性投资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目标。

政策支持不断完善

中国的绿色金融政策建立在国家层面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相关法律基石之上。1983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1989年颁布并实行,现行为2014年修订版本,此次新环保法修订改变了发展优先,兼顾环保的思维定势,提出“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陆续从立法、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等角度得到了國家一系列的支持。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总体改革方案》,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2015年12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35项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成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法”,开启了系统性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建设进程。2016年,人大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评级体系等,支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融资,绿色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路线图,要坚持环境友好,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为绿色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

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主要包括信贷、债券、产业基金、保险等领域,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绿色金融对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绿色信贷是指投向环境保护项目、支持生态发展的贷款。银保监会披露的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整体情况数据显示,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从2013年末的5.20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6月末的8.22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5%。其中,绿色交通运输、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贷款余额较大并且增幅居前。绿色信贷产生了非常好的环境效益。以节能环保和服务项目为例,截至2018年6月末,绿色交通运输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1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91亿吨, 减排二氧化硫464.5万吨,节水7.15吨。此外,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较好,截至2017年6月,国内21家主要银行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为241.7亿元, 不良率为0.37%,比各项贷款不良率低1.32%。

绿色债券是指专门为绿色经济发展而发行的债券。2015年时中国绿色债券几乎空白,2016年是绿色债券大爆发的一年, 全年发行56只共计2314.18亿元。2017 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118只共计2512.14 亿元,保持着稳健发展的势头。虽然发行规模比2016年增加不多,但是发行主体增多,体现更多的企业认可绿色债券,债券结构更加合理。从全球来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国,2017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1202亿美元,中国占比为32.16%。绿色债券主要用于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以及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项目,其中投向清洁能源领域的最多,占比为15%左右。

绿色产业基金和PPP也是绿色金融的重要模式。国家层面,财政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累积投资绿色低碳项目223个,减碳量达到4654.62万吨。地方层面,多地区建立区域性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截至2016年底,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金融环保绿色基金达265只,其中绿色产业基金215只。市场层面,2017年一季度, 我国绿色证券投资基金约90只,规模接近800亿元。此外,PPP模式在绿色产业中广泛应用,截至2017年6月,全国入库项目中绿色低碳项目合计7826个、投资额达6.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9600亿美元), 分别占全国入库项目总量和总投资额的57.7%和39.3%。

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环境保护是全球的共同责任,中国于2016年9月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 承担环保责任。同样,绿色金融在全球各国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合作空间。中国从2016年开始就在多平台开展国际绿色金融合作,将绿色金融列为2016年G20杭州峰会核心议题,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编制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向世界提出了绿色金融发展的七项可落实政策建议。在“一带一路”“亚太经合组织”等平台,中国高度重视对外投资的环境保护问题,提出发展绿色产业链,将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传导到全世界。此外,中国积极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2015年以来,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金风科技、吉利控股等企业在伦敦、卢森堡、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发行绿色债券, 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认可。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困境

2017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指出,缺乏清晰和持续的政策信号、方法论和相关数据的缺失、金融机构能力不足、期限因素、投资条款和绩效激励不足等, 是全球绿色金融体系面对的最大障碍。对中国来讲,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不足,金融机构风险控制能力不强,以及中国对外绿色金融合作中存在一些摩擦等因素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绿色金融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础设施不健全

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包括法律法规体系、中介服务体系、投资评估体系、绿色指数体系等相关服务和服务提供商。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存在不同法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监管问题,不同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问题,对某些领域的监管空白问题,导致绿色金融在责任和权利方面界定不清。绿色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对环境的资产估值影响进行评估的服务,缺乏对绿色项目的权威评级服务,缺乏绿色指数的统计服务等状况,业务难以批量化、精确化、科学化地开展。比如,在碳交易市場,需要专业机构提供碳排放检测、交易、会计和税务处理、碳排放定价、国际交易等服务等,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公司、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对绿色领域涉足较少,碳市场的第三方核验单位、交易结算单位仍未建立起来。

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不足

绿色金融在本质上是要通过金融服务绿色项目,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绿色项目在投融资上一般具有期限较长、回收期长的特点,尤其是投向新能源、低碳环保项目、节能减排项目等。但是,商业银行在发放信贷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银行资产的期限配置,往往难以发放足够多的中长期贷款。因此,从总量上来看,由于金融资源的期限错配问题,绿色项目没有足够多的信贷产品对接,难以满足资金的需求。从信贷结构上来看,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为大型企业的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项目的为主,融资产品的覆盖范围较窄,大量中小环保企业、个人和家庭难以获得绿色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风险控制能力不强

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无论是绿色信贷发放还是绿色债券投资,都必须经过风险评估。但是,由于绿色项目缺少环境信息,制约了银行和相关机构对项目环境风险的评估能力,行业数据库的缺乏,也限制了与环境相关的经营和市场风险的分析。这也使各个银行的绿色信贷口径模糊不一,绿色项目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难以形成批量化、标准化的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机构缺乏评估高度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的能力。

中外绿色金融合作摩擦

中国绿色金融认定和国际绿色金融认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以绿色债券为例,合理、明确又切实可行的绿色债券界定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是将合格债券“贴标”为绿色债券的基础。中外差异的存在使国际绿色债券投资者难以进入我国市场。而国内投资者对现有绿色债券的国际准则或者由于决策者、潜在的融资者和投资者对绿色债券可带来的好处缺乏了解,使我国投资者又难以进行国际绿色债券投资。此外,市场准入、资本项目开放、外汇对冲工具、交易时间差异等方面的限制,也制约了绿色债券国际投资。

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应对之策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金融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应当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力。我们应当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促进绿色金融创新,提升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水平,用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增强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的融资能力,解决绿色低碳产业资金瓶颈问题。

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

绿色金融发展体系需要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金融机构、企业等主体共同建立,在一定的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规范下,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绿色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一,加快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到金融信息数据库,全国之内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将企业融资能力与环保责任承担挂钩,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统一标准的绿色金融认证机制,通过特定的第三方机构对投融资主体进行环保审查、绿色融资风险评估,确保金融机构、投资者能够对企业的环保状况进行准确的判断。

第二,探索绿色信贷业务机制。在中国以信贷为主体的金融体制内,发展绿色信贷作用重大。商业银行要逐渐建立以绿色信贷为主导的信贷业务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绿色信贷评估标准、风险识别方法、贷款定价机制等,提高绿色环保指标在信贷指标中的权重,更多地支持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讲,还能够约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

第三,支持绿色产业基金的发展。“十三五”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新的发展理念下,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基金、气候基金、担保基金等是地方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抓手。要不断规范地方政府绿色产业基金发展模式, 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投资管理,重点发挥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行绿色投资。其中,绿色产业PPP模式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地方政府需要出台具有操作性的细则,加强落地。

第四,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市场。绿色债券有助于为企业融入中长期发展资金, 符合绿色项目的特性。目前,我国急需完善操作层面的绿色债券的界定和发行标准,还需建立起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第三方认证、信用评级、环境效益评价、项目评估、绿色债券担保等相关体系,形成完善的绿色债券发行和交易机制。

创新绿色金融模式和产品

绿色金融产品是绿色金融发展的载体,在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要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快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建设。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不仅面向企业,还面向个人,包括企业和投资银行产品、零售银行产品、资管和保险产品等诸多品类。从公司产品来看,不仅包括信贷产品、债券产品,还包括融资租赁产品、风险投资产品和上市服务等。如荷兰银行退出了针对环保技术服务的融资租赁产品,加拿大帝国银行为环保企业提供IPO服务。从个人产品来看,包括房屋抵押信贷、汽车金融、绿色信用卡服务、绿色支票产品等。美国新能源银行推出了房屋净值贷款,针对安装家庭式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用户,提供融资服务。从资管类和保险产品来看,荷兰银行最早制定了绿色基金计划,为企业和个人的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服务;碳基金在国外的发展也比较成熟;绿色保险涉及绿色建筑、汽车保险、碳保险等众多领域。中国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应当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将环保因素、碳排放因素纳入到金融产品的开发设计当中,针对个人、家庭、中小微企业、大型企业等主体,研发针对性强、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扩大绿色金融覆盖范围。

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环境是跨国界的公共产品,环境保护是全球每个国家的责任,气候变暖、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是重要的国际议题。绿色金融治理与合作也成为全球发展的新风潮,绿色投资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全球在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我国应当继续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绿色金融国际化水平。首先,加强政府间合作。我国政府应当在全球绿色金融方面的政策制定、激励机制、实施落地等方面,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构建全球绿色金融体系。政府要充分利用G20、APEC、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和机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投行等国际性金融组织,携手各方共同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投资,共同发展全球绿色产业链。其次,加强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赤道原则”是国际知名银行共同打造的对贷款项目进行环保和社会影响的评价标准,以此为准则对国际项目进行金融支持。国内金融机构要从“赤道”原则出发,加强国际绿色金融合作。一方面参与到绿色金融国际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提供中国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国际绿色金融产品和方案交流合作,提升绿色产品设计能力。最后,提升绿色项目融资的国际化水平。2018年亚洲博鳌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国金融领域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我国金融业将会更加深度地走向世界。我国提高绿色项目的可识别水平,提升资产持有的透明度,吸引境外绿色投资者,同时培育本地绿色投资者投资于境外绿色金融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债券环境保护绿色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2020年9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2020 年 7 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2020年2月债券型基金绩效表现
2016年9月投资人持有债券面额统计
追踪绿色的秘密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再造绿色